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望海潮(东南形胜)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柳永《望海潮》中的词句,它落笔开阔,写景壮美,声调激越,与“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格迥异,显现出豪放之风。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深秋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手法来描绘赤壁风景的壮美,其中“乱石穿空”是以动写静,“卷起千堆雪”是以静写动。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其中“人比黄花瘦”是词人的独创,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黄花来喻人。此处的“黄花”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含义及作用相同。
2.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朝,形成于隋唐而极盛于宋代,故又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九字以下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陈亮等。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前三句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长期繁盛的历史三方面作总体概括。
B.“市列”三句写出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字凸显了杭州富民的比豪华、斗阔气,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
C.下片前三句通过“叠 ”“桂子”“荷花”等意象写出湖山之美,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也为下文写民官之乐作了铺垫。
D.下片写笛声和歌声来表现百姓游湖的悠闲愉快,从宴饮之乐和赏景之乐来称赞官员的与民同乐和执政能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个特殊的代表
②扎到市民堆里
③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④转向市井深处
⑤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
⑥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②⑥③⑤①
C.②①③④⑥⑤ D.③⑥④②⑤①
5.下列关于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倚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词的写作风格分类,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秦观、陈亮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东南形胜(优越) 有三秋桂子(三年)
B.异日图将好景(图画)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C.夜雪初霁(天晴) 因自度此曲(谱写,作曲)
D.荠麦弥望(更加) 清角吹寒(清越的号角)
7.下列句子中,所用表现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8.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C.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D.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9.下列诗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人家。
D.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1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
B 都 如果 / 固然 且 因此
C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二、语言表达
11.有人指责《望海潮》这首词是恭维孙何而作,“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12.依据《望海潮》描写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①俊游,铜驼巷陌②,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④。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⑤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④茄: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英”即梅花,“冰凘”意为解冻时随水漂流的冰块,“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14.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此处的‘黄花’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含义及作用相同”品评错误;两个“黄花”虽然都是菊花,而前者取其外形的雅淡,清秀来比喻人的消瘦的体态,后者取其衰败之象来暗喻岁月的流逝,人的衰老、憔悴。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分析表达技巧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秦观、周邦彦”错。秦观和周邦彦以婉约见长。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我们知道,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错。“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都市的繁华。是夸赞杭州的富庶,没有批判之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题从“转向”到“扎到”,从到“成就”再到“代表”,按句意的逻辑关系排序。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苏轼属于豪放派,秦观属于婉约派。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古代文化、文学常识题,要根据在课本和课堂上以及自己平时所借类的文化常识进行判断。
6.【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A.胜:美好、优美。三秋:秋季;
B.图:绘画,描绘;
C.正确;
D.弥:满眼。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的。
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
C项为直抒胸臆,其他三项均为融情于景。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A无误。
B项,比喻、对偶,将“怒涛”比作“霜雪”,前后两句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构成对偶。
C项,借代,“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用于借指朝廷,属于借代。
D项,拟人,“犹厌言兵”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并且要知道修辞手法的效果。
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诗中字形的能力。
B.“萧”应为“箫”;
C.“暮”应为“幕”;
D.“情”应为“晴”。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诗中字形的能力。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
1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关联词语的能力。
①应该填“都”,与前面的“无论”相搭配,排除ACD.②填“如果”,与后面的“那么”照应。③不用填。④填“固然”,表示让步,引起“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的转折。⑤句与“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是并列关系,所以用“且”。⑥句是总结句,所以用“因此”。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辨析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常见关联词语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句子中句意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宜使用排除法。
11.【答案】【示例】
观点一:本词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 ”,“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观点二: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赞同或反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可就诗歌具体内容来谈不是恭维之作。《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同时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可以从创作背景分析诗歌情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同时这首词是柳永为了拜见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孙河而作,也可以说是一首干谒之作。只是这一首干谒作品,却要比别人写的要高明得多,虽有恭维之意,却痕迹不显,以大开大阖的笔法,呈现出生动美好的内容,能让人读之舒服,见出很高的艺术造诣。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这首词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示例】观点一:本词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 ”,“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观点二: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12.【答案】(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自古繁华。这里有烟柳画桥、高树江涛,人烟阜盛,珠玑罗绮,灿烂辉煌。这里更有清幽秀美的西湖,像一位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平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的碧眸;微风拂过,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柳树,枝摇叶动,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游词要注意其结构:前言,概述《望海潮》中描写的景象。语言要亲切。介绍时重点抓住杭州的历史、地理位置和繁华的场景。
既要联系《望海潮》中的景象,又要注意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做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柳永的《望海潮》中对杭州景象的描述,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将原词中对钱塘江的描写展现出来,表现出钱塘江繁华、美丽的特点。
故答案为: (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自古繁华。这里有烟柳画桥、高树江涛,人烟阜盛,珠玑罗绮,灿烂辉煌。这里更有清幽秀美的西湖,像一位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平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的碧眸;微风拂过,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柳树,枝摇叶动,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答案】13.C
14.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的愉悦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呼应上片‘柳下桃蹊’”错,“兰苑”二句强调时光流逝,应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引发词人思归之意,抒发了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写的都是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是“长记”的内容,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是“长记”的内容。“金谷”三句所写的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可见当时的欢乐,抒发了怀旧的愉悦之情。
“兰苑”二句,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高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茄夜饮的豪情,极目远望,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想到宦海风波,仕途坎坷,归心自然而然地也同时无可奈何地涌上词人心头,抒发了仕途失意的无奈。
故答案为: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的愉悦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