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边城(节选)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B.《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C.明天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人不绝如缕。
D.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2.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对“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的“边城”,是理想的世外桃源式的地方。他的理想就是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
B.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C.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D.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赛龙舟、自由下水捉鸭子等,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具有风俗美。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扎(zhá) 包扎(zhā) 翘起(qiào) 翘首(qiáo)
B.擂鼓(léi) 打擂(lèi) 脖颈子(gěng) 颈联(jǐng)
C.埋怨(mán) 拮据(jù) 停泊(bó) 血泊(pō)
D.蚱蜢(zhà) 舴艋(zhà) 眺望(tiào) 角隅(y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②⑥①④⑤
C.⑤②⑥③④① D.②④⑤③⑥①
5.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A.竹篙 诅咒 斑斓 绿草如茵
B.苍茫 菲薄 作揖 阴谋鬼计
C.黯然 通宵 酝酿 峥嵘岁月
D.惆怅 寂寥 笙箫 短小精悍
6.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____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②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____爷爷死了?”
③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____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
A.局束 假若 俨然
B.局促 难道 居然
C.局促 假若 俨然
D.局束 难道 居然
7.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中“爷爷”是淳朴厚道却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B.《边城》中大老为人处事像顺顺,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悲剧命运,他还原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化,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
C.《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D.《边城》中,天保和傩迭一起在碧溪蛆对岸的山上为翠翠唱歌,翠翠在歌声中做梦摘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边城》中,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支炙手可热的股票,即使“股神”连续三次减持也丝毫未减其锐气。
②这些遗老遗少,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仇恨一切变革,甘做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③有的中间商从药农手中低价收购药材,囤积居奇,以哄抬药价从中渔利,损害药农利益。
④“一带一路”方兴未艾,广大海外华商参与其中的身影愈加活跃,他们发挥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⑤就个人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个建筑师,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⑥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⑦参加海选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⑦ D.③④⑥
9.选词填空( )
①天空被夕阳▲成桃花色。
②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祖父听到了这种带着▲,有点儿▲的声音。
④溪面▲着一层薄薄白雾。
A.烘 放肆 娇 埋怨 浮 B.照 惬意 焦 怨气 飘
C.染 大胆 怒 反感 流 D.漂 烦恼 怨 害怕 升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情同手足的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演绎的一段凄婉纯美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B.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C.名著《边城》是沈从文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湘西的风物人情唱出的一曲心灵的恋歌,读来楚楚动人,令人感慨良多。
D.明天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人不绝如缕。
二、语言表达
11.下面语段中的各句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都有错误,请修改(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并说明原因。
①因为冬天游客少,各个店铺很早就关门打烊停止营业,古城便早早恢复了平静。②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隐藏在一扇扇门板掩映的小巷里,“边城”也好,“萧萧”也罢,都是从这间屋子的大理石桌面上流淌出来,一直流进沱江氤氲不绝的水里。③老城楼边可以坐船,在撑船阿哥的歌声中,穿过虹桥,小船顺流而下。④虹桥上有个书摊,买一本《边城》,老板就给你盖上个细致的书章,书摊生意红火,恐怕是沈先生的书卖得最好的地方。
12.微写作。
《边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翠翠的情感萌动,揭开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的隐秘世界。请你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展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超过200字。
13.阅读《边城》中的一段文字,用“戍军政府”的口吻写一条简明的通知,发布日期为五月初一。要求:注意通知格式,不超过110字。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
沈从文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头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喽啰!”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人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
向前快快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乡。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先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亮丽旗帜,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鲁迅重在“揭丑”,使得阿Q的性格成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正传》也成为20年代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沈从文则重在“显美”,注重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寄托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也使得《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节选自历彦军《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年来的两个中秋节让翠翠感到极其平淡无奇是因为唱歌等活动没能如期举行以及傩送不在场。
B.祖父遇到去年打火把的人先不做声,然后“闪不知一把抓住”,敏捷的动作表现出他粗鲁冒失的性格。
C.顺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假装眺望河中景色,实际却听得很仔细,表现出她矜持羞涩的性格。
D.爷孙俩“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反映出爷孙间虽然感情真挚但还是有隔膜。
15.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边城新年迎春活动进行了详细描写,既反衬出翠翠内心的失落,也从侧面写出她对傩送的思念。
B.小说以打火把的人为线索衔接起了两个端午,让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使得故事情节摇曳生姿。
C.小说第二段开头“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既写出翠翠对傩送的难忘,又引出对上一个端午节的回忆。
D.小说语言简约朴实却又生动形象,主要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16.文中“鸭子”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17.文本二中所说的“《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一和课本中学过的《阿Q正传》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名噪一时”指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B项,“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D项,“未可厚非”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文本内容,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成语。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他的理想就是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错,《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作者的理想并非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3.【答案】B
【解析】A项,“包扎”的“扎”应读“zā”;
C项,“拮据”的“据”应读“jū”;
D项,“舴艋”的“舴”应读“zé”。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D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的作者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5.【答案】B
【解析】阴谋鬼计----阴谋诡计。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汉字量多面广,要做到正确识别和书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掌握规律,大量识记的基础上,做题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6.【答案】A
【解析】“局束”指控制,约束;“局促”指拘谨不自然。依据语境,第(1)句应选“局束”。第(2)句是个假设句,不是反问句,应填“假若”。“俨然”形容庄严、齐整、很像。“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第(3)句中老船夫并非真的生气,所以使用“俨然”。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项,“一起”错,天保与傩送达成协议,两人去给翠翠唱歌,谁得到回应另一个就退出。由于天保走了马路占了先,他一定要傩送先唱,结果傩送一唱,天保就不好张口了,决定退出,驾船离开。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8.【答案】C
【解析】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这里修饰股票,对象使用不当。
泥古不化:比喻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这里指遗老遗少甘做封建社会的殉葬品,不是强调他们不知变通,成语使用不当。
囤积居奇: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卖出,牟取暴利。这里修饰中间商收购药材哄抬药价,使用正确。
方兴未艾:意思是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这里指“一带一路”正在受到海外华商热捧,使用正确。
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这里是感叹自己命运不佳,不是悔恨错误,使用不当。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这里形容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使用正确。
曲尽其妙:意思是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这里形容选手演唱的歌曲各有特色,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9.【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用“染”字,能形象表现天空在夕阳映照下的颜色,像是做画一样,有画面感。其他几个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第二空,强调同祖父撒娇的样子,没有任何约束地去想一件不可能的事,想怎样想就怎样想,想什么都可以,所以选用“放肆”。“惬意”程度不够;“大胆”不妥,前文没有胆小的意思,这里不是胆子大不大的问题。“烦恼”和语境不相干,因为翠翠并没有烦恼什么。
第三和第四空,强调祖父听到孙女对他撒娇的声音,“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这种撒娇里有女孩子的娇气,又有点埋怨的小情绪,所以选用“娇”和“埋怨”。
最后一空,“一层”说明雾相对静止稳定,“薄薄”说明雾轻,所以选用“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10.【答案】B
【解析】A.“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此处“天保、傩送”本来就是两兄弟,对象误用,所以使用错误;
B.“名噪一时”,指名气很大,于一个时期内尽人皆知。此处形容沈从文的名气大,使用正确。
C.“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神态娇柔美好,让人心动。此处用来形容文章,使用对象错误,使用错误。
D.“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用来形容“游人”,用错对象,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11.【答案】①“关门打烊停止营业”语意重复,“打烊”是“(商店)关门停止营业(一般在晚上)”的意思。去掉“打烊”或“关门”“停止营业”。②“边城”“萧萧”是两篇小说,应改为《边城》《萧萧》。③“穿过虹桥,小船顺流而下”语序不当,应改为“小船顺流而下,穿过虹桥”。④“细致”用词不当,应改为“雅致”。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点、词语、语法的能力。
①重复赘余,“关门打烊停止营业”语意重复,“打烊”是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去掉“打烊”或“关门停止营业”。②标点有误,“边城”“萧萧”是两篇小说,应改为《边城》《萧萧》。③语序不当,“穿过虹桥,小船顺流而下”语序不当,应改为“小船顺流而下,穿过虹桥”。④词不当,“细致”指精细周密和细密精致,此处指“书章”,用词不当,应改为“雅致”。
故答案为: ①“关门打烊停止营业”语意重复,“打烊”是“(商店)关门停止营业(一般在晚上)”的意思。去掉“打烊”或“关门”“停止营业”。②“边城”“萧萧”是两篇小说,应改为《边城》《萧萧》。③“穿过虹桥,小船顺流而下”语序不当,应改为“小船顺流而下,穿过虹桥”。④“细致”用词不当,应改为“雅致”。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点、词语、语法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2.【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用心理描写展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表达的时候可以选择具体的对象,将人物的心理独白进行准确刻画,突出人物内心的感受,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具体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内心描写准确精炼。
故答案为:“小鸟在矮树丛和灌木林中开始歌唱。鸟儿忠于它们的伙伴,是爱的标志。而我又是什么呢 在内心的疼痛和狂热地恪守原则之中,我讨厌我自己。我没有从自责中找到安慰,甚至连自尊中也找不到它。我已经损害-伤害-离开了我的主人。在我自个儿眼中我也是可憎的。但我不能回去,甚至后退一步。上帝得继续领我向前。至于我自己的意志或良心,充满激情的忧伤已经把一个扼杀,使另一个室息。我一面在路上孤独地走着,一面号啕大哭,越走越快,就像发了狂。一种虚弱从内心开始扩向四肢,攫住了我,我摔了一跤。
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
13.【答案】通知
茶峒军民人等:
为增加端午节的愉快起见,本政府决定,今年端午节龙舟赛之后,仍设水中捉鸭游戏。河中脖颈上缚红布条的雄鸭,尽军民人等自由泅水捕捉,捉到后归为己有。特此告知。
茶峒戍军政府
××年五月初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
“通知”是一种常用的实用文体,撰写通知,要注意格式正确,内容明确,符合这种文体的用语习惯。关键是从语段中筛选有效信息。这一题要把握的关键要素有“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考生把这些要素整理清楚即可准确表达。
故答案为:
通知
茶峒军民人等:
为增加端午节的愉快起见,本政府决定,今年端午节龙舟赛之后,仍设水中捉鸭游戏。河中脖颈上缚红布条的雄鸭,尽军民人等自由泅水捕捉,捉到后归为己有。特此告知。
茶峒戍军政府
××年五月初一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
【答案】14.B
15.B
16.①鸭子是大老捉回家的,说明大老和二老一样身手矫健;②顺顺只因爷爷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便把鸭子给了爷爷,表现出顺顺慷慨仗义的性格特点;③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人性善良美好的文本主旨;④翠翠对祖父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表现出她不喜欢大老只喜欢二老的心理。
17.①农村形象:《阿Q正传》通过赵太爷等对阿Q的欺压,表现出中国农村封建专治、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特点;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对迎春和端午习俗等的描写,展现出边城军民和睦、官民同乐的社会环境特点。②国民形象:《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王胡、假洋鬼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忍辱屈从、麻木愚昧等病态人格和心理;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描写顺顺得慷慨仗义、老船夫的质朴侠义、翠翠纯真善良等,表现出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特点。③鲁迅重在“揭丑”,主要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沈从文重在“显美”,主要从“善”的角度进行诱导,但都是为了“重塑民族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文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形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农村形象、国民形象、主旨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4.B.“表现出他粗鲁冒失的性格”错。原文“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个喽啰是帮助过翠翠的人,从爷爷和他说话的内容和“抓”“闪”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熟悉的人,爷爷这么做是和他开玩笑呢,爷爷是个幽默的人,而不是粗鲁冒失的人。
故答案为:B。
15.B.“让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错。原文提到了两次端午,第一次端午邂逅了二老,二老好心请翠翠去家里歇歇,并等爷爷来,翠翠不明白,还以为他是坏人;第二年端午碰到下雨,去顺顺家躲雨,邂逅了大老。
故答案为:B。
16.从“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以及后来二老在端午节捉鸭子来看,大老和二老都是捉鸭子能手,身手矫健。
从“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中可以看出,顺顺非常的仗义,因为爷爷和翠翠过的日子很清贫,所以便把鸭子送给他们改善生活,外加赠送三角粽,从而也体现湘西淳朴的风土民情,人性美好的社会风气。
从“‘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可以看出,翠翠因为爷爷开玩笑的试探她而不高兴,说明她不喜欢大老。
故答案为:①鸭子是大老捉回家的,说明大老和二老一样身手矫健;②顺顺只因爷爷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便把鸭子给了爷爷,表现出顺顺慷慨仗义的性格特点;③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人性善良美好的文本主旨;④翠翠对祖父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表现出她不喜欢大老只喜欢二老的心理。
17.农村形象:《边城》“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可以看出,湘西人民对于传统的端午节过的很有仪式感,写到了端午节捉鸭子、赛龙舟、包粽子等,以及当地的驻军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愉快,还赞助鸭子作为比赛项目。
《阿Q正传》,赵太爷应该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个最具有权势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对象。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赵太爷是未庄的强权者,能够压迫阿Q,压迫未庄的所有弱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识形态的人物。在小说当中,赵太爷表现出了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绝对维护,比如,讨厌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反对革命。但是关于革命,赵太爷在最初的反对过后,又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这种腐朽的自保观念,也是赵太爷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
国民形象:《阿Q正传》中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阶级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爱护。假洋鬼子虽然接收了外国教育,学习了自由、平等,但是骨子里仍然带有统治阶级的优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里的权杖敲打阿Q,追骂阿Q,并且认为阿Q没有资格参加革命,将阿Q打出门去。
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向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边城》中,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老爷爷摆渡不肯收钱,翠翠天真烂漫,对二老的感情真挚又羞涩,都能体现湘西人民的质朴。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主要是“揭丑”。鲁迅不仅从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方面对封建制度加以揭露,而且着重揭露了封建制度用其整个反动思想体系,给劳动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锁。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故答案为:①农村形象:《阿Q正传》通过赵太爷等对阿Q的欺压,表现出中国农村封建专治、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特点;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对迎春和端午习俗等的描写,展现出边城军民和睦、官民同乐的社会环境特点。②国民形象:《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王胡、假洋鬼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忍辱屈从、麻木愚昧等病态人格和心理;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描写顺顺得慷慨仗义、老船夫的质朴侠义、翠翠纯真善良等,表现出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特点。③鲁迅重在“揭丑”,主要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沈从文重在“显美”,主要从“善”的角度进行诱导,但都是为了“重塑民族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