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12 07: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条形统计图》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
图形与几何
综合与实践
目录
1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3
4
课时任务解析
教学实施建议
单元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2)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和分析数据”“(3)通过对数和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着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要求”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的“第二学段”中提出“(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的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感悟收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用数学语言表达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2)条形统计图教学要通过现实背景,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的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知道条形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量的多少,借助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比较不同类别事物的数量。”
数学
抽象
数学
建模
数据
分析
直观
想象
逻辑
推理
数学
运算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数据分析意识等。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2
4
1
3
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悟统计思想,获得统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提取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感悟数据背后蕴含的信息。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课时学习目标
课时 课时目标 对应单元目标
1(例1) 1.能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绘制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2
2.能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不同的数据信息,理解数据的含义。 3
3.借助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1,2,4
2(例2、例3) 1.能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绘制出1格表示2个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2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 2,3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4
3(整理复习) 1.通过知识梳理,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1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意识。 2,3
3.通过数据分析,理解数据蕴含的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结构
数据收集与整理
统计表
统计图
教材编排特点
01
02
03
04
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内容安排注意承上启下。
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例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2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3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的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怎样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数量,为什么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等。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例1
条形统
计图
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例2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例3
以日历的形式呈现了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这样处理具有真实感,像是根据每天的天气情况记录的结果。同时也介绍了一些表示天气情况的符号。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教材呈现了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了条形统计图。
通过对比条形图与象形图,让学生感受条形图的特点。然后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图、表各自不同的特点。
让学生经历表示数据的过程
通过对比,掌握条形
统计图的特点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呈现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这一素材,意在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别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以使学生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经历认知的冲突,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最后教材以4个问题呈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描述数据的方法。通过第(4)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当人数出现单数时,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个人”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例2教学“以一当二”的条形图。
体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对数据的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的经验,让学生通过涂条形图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接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在观察、比较与交流中,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为后面学习“以一当五(多)”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20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意在呈现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结果,同时较大数据的出现为后面引出“以一当五”的统计图埋下了伏笔。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以一当二”的条形图会有局限性,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
接着教材提出:“如果用每个格表示2辆汽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意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上面数据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引入“以一当五”条形图的必要性。最后,通过第3个问题,进一步说明“以一当几”应该结合数据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通过对两幅统计表中数据的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体会纵轴的1格代表几个单位,要视统计数据的大小而定,从而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单元教材分析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时,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实施建议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时,应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例如,教学例1时,通过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又如,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需要根据收集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再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这样,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实施建议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教学时,应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教学实施建议




第7单元 课时 内容 课型
1 例1 知识种子课
2 例2、例3 方法生长课
3 整理复习 复习练习课
课时任务解析
单 元 任 务 群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
g
课 时 案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