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钟期一见知,
山水千秋闻。
——唐·孟浩然《示孟郊》
钟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唐·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高山心自知。
——宋·王安石《伯牙》
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
体会艺术之美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wēi)巍乎若太山。”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shāng)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xián),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伯牙鼓琴
听教师范读,尝试划分节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wēi)巍乎/若太山。”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shāng)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xián),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结合注音,注意节奏,读通顺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wēi)巍乎若太山。”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shāng)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xián),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结合注释,借助插图,读明白
伯牙鼓琴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助词。
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伯牙】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著名的琴师,被尊为“琴仙”。
到底伯牙鼓琴技艺如何?
【学习体会】
画出文中描写伯牙琴艺高超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借助语言文字去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思考】读到这句话,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琴音?
琴
艺
高
超
伯牙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思考】读到这句话,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琴音?
琴
艺
高
超
想象补白:
善哉乎鼓琴,_____乎若_____。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子期仅凭听……
我们也试着听一听……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增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伯牙心中的知音,只有子期
子期究竟是谁……
【锺子期】山中樵夫
传说是这样的……
相传,山中樵夫锺子期巧遇伯牙鼓琴。相见后,伯牙与子期八拜之交。
当天,两人相见恨晚,彻夜畅谈。第二日,伯牙就要离开,两人难分难舍,约定来年中秋相会。
让你感到意外的是?
上大夫
樵
夫
为什么地位悬殊
却可以视为
知音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铉,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其实,子期听懂的不仅是琴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思考与发现】
伯牙鼓琴时,琴音中蕴含着什么?
子期听琴时,理解的其实是什么?
相传,伯牙为了学习古琴,独自来到东海蓬莱岛上,每天,面对苍茫的大海,聆听澎湃的涛声。他,远望高山峻岭,近听虫鸣深涧。这些景象让他顿悟,于是,他觉得自己的志趣像这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自己的情操像这滚滚的大海一样流淌于宇宙之中。他把自己所有的感悟凝结成一首曲子,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
志
志者,意也。——《说文解字》
其实,子期听懂的不仅是琴音
而是……
山水千秋存
知音一见知
在对生命共同的热爱与思考中
共鸣共情
上大夫
樵
夫
千古知音佳话,绝非如此简单
故事结局让人意外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铉,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破琴绝铉,终身不复鼓琴。
对于伯牙而言,这等同于?
知音
可以是生死之交
故事结局让人意外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铉,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但更意外的是——
人们用另一种艺术形式
让知音复活了……
锺期一见知,
山水千秋闻。
——唐·孟浩然
锺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唐·李白
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高山心自知。
——宋·王安石
1.积累关于知音的古诗句,不少于5句。
2.阅读《郢人运斤》《鸡黍之交》的故事感受知音文化。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