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教学规划2.7《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教学规划2.7《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0 09: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体的运动
单元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理解并描述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初步建立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物理学打下坚实基础。本单元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体运动:理解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称为运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区分并描述物体沿直线或曲线进行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度(可简要提及,不深入)。 学习内容: 1. 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如力)。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秒表、尺子)测量和记录物体运动的数据。 4. 初步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业要求:能够根据观察提出关于物体运动的问题,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运用图表等方式整理和分析结果。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教材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待发展,对复杂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和直观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树立物体运动是自然界普遍现象的观念。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力的作用。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物体运动实验。学会使用科学工具测量和记录数据,处理实验结果。 态度责任: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探索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单元主题。 2.观察与描述:分组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记录并交流观察结果。 3.实验探究:设计并实施“小车下坡”、“纸飞机飞行”等实验,探究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 4.数据分析:使用图表展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物体运动的规律。 5.拓展应用:讨论如何利用物体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更高效的交通工具。 6.总结反思: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数据记录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态度。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测试、项目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物体运动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第三课时《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掌握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以及速度、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基本关系(v=s/t)。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探究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秒表、直尺)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距离和时间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测量距离和时间,正确计算速度;以及如何在复杂情境中识别和应用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上的赛跑比赛吗?为什么我们总能一眼看出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呢?是不是因为有的人用更短的时间就跑完了相同的距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运动的快慢,学习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运动会赛跑场景引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初步认识速度 活动设计:教师讲解速度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如汽车速度表上的读数)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探究速度的计算方法 活动设计:分组实验,每组选择一种工具(如小车、滚轮等)在固定距离内运动,记录所需时间,计算速度。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量距离和时间,强调准确性和规范性。 3. 区分匀速与变速运动 活动设计:展示一段视频或动画,展示物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速度变化(如自由落体运动、汽车加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哪些是匀速运动,哪些是变速运动。 4. 讨论与交流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讨论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直接明了地介绍速度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计算的过程,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匀速与变速运动的区别,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物体运动复杂性的认识。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加深对速度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生活应用实例: 1.交通出行:引导学生思考日常出行中,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如步行、骑行、乘坐公交车或私家车)?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有何不同?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出行时间的? 2. 体育运动:结合运动会或日常体育锻炼,分析不同运动项目中速度的重要性,如短跑、长跑、游泳等,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提高速度。 3. 科学技术:介绍一些高科技产品(如高速列车、无人机、赛车等)的速度特点,以及速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知识总结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影响物体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质量、形状、动力来源等。 速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系统的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速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强调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______来表示,它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答案: 速度
2、在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我们需要记录的两个关键数据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 路程(或距离)、时间
3、在相同的路程下,用时越______的物体,其运动速度越快。
答案: 短
4、在相同的时间内,移动距离越______的物体,其运动速度越快。
答案: 长
(二)、判断题
1、速度只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有关,与所花时间无关。
答案:错误
2、在相同时间内,跑得更远的运动员速度更快。
答案:正确
3、使用光滑的路面可以让小车跑得更快,但不会影响其速度。
答案:错误
4、用秒表测量时间,用米尺测量距离,是计算物体速度的基本方法。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
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或测量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快慢?请举例说明。
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感受或测量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快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观察法:直接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比如,在操场上跑步时,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哪位同学跑得更快。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的差异。
(2)、计时法:使用秒表等工具来测量物体通过固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时间越短,说明物体的速度越快。例如,在百米赛跑中,裁判会使用秒表记录每位选手完成比赛的时间,从而确定谁跑得最快。
(3)、使用测速仪器:现代科技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测速手段,如雷达测速仪、激光测速仪等。这些设备能够瞬间捕捉到物体的速度值,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体育竞赛等领域。
(4)、比较法:通过比较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通过的路程,或者同一路程下不同物体所需的时间,来判断物体的速度快慢。比如,在相同时间内,观察两辆汽车分别驶过的距离,距离更长的那辆车速度更快。
2、什么是速度?它是如何帮助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答案: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简单来说,就是物体走得有多快。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路程 ÷ 时间。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值,我们可以直观地知道哪个物体运动得更快。比如,在相同的时间内,如果A物体走过的路程比B物体长,那么A物体的速度就快,即A物体运动得更快。速度的单位通常是“米/秒”或“千米/小时”,这些单位帮助我们量化并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