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2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2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2 12:50: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七下第20课,这篇课文共五首古诗。这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两首诗题),猜猜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诗题中都有“登”字,都是登临高处的楼台山峰)
登高抒怀是自古以来人们共有的情愫,那么这两位诗人登临高处后会有怎样独特的表达呢?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走进这两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其他学生点评,关注字音、节奏。
明确:强调《登幽州台歌》“怆”字的读音,点明两首诗的节奏如下: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比较两诗体裁的不同。
明确:《登飞来峰》是我们熟识的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押韵,而《登幽州台歌》韵律比较自由,不讲求押韵,且诗句有五言和六言,属于古体诗。
3.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过渡:要想真正读出诗歌的神韵,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思。我们就一同穿越长空来感受陈子昂登台时的独有情思吧。
三、赏读《登幽州台歌》
1.结合注解,提出诗意理解上的困难。
预设:“前”“后”“古人”“来者”如何理解?
明确:关注作者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战国时燕国有名的君主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他极其重视选用人才,曾在台上放置千两黄金来招纳贤士,引得乐毅、郭隗这样的名士纷纷归附,燕国便从此兴盛,燕昭王也就成了名垂千史的一代明君。陈子昂是他的忠实粉丝,同时期还专门创作组诗追思“燕昭王”。因此,本诗前两句中“古人”应该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指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前”和“后”并非方位名词,而是时间名词,理解为“过去”“未来”。
学生阐述整首诗大意:“我”登临幽州台,看向过去,像燕昭王那样前世的贤明君主既不再可以相见,看向未来,后世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相逢。一想到天地时空如此浩渺广远,我不禁孤独悲伤悲以至凄恻落泪。
陈子昂为何会发出如此慨叹?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境遇密切相关。
助读: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改革先驱,政治上也颇有远见。他24岁就中了进士,才华受武则天赏识,可是命运却屡屡捉弄他,因为直言敢谏而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打压,先后两次从军、两次遭贬、两次下狱,年仅41岁便被陷害而冤死狱中。35岁那年(696年),一心渴望为国效力的他主动出征,随武则天侄子武攸宜征讨北方契丹,任军中参谋。面对屡屡兵败的局面,陈子昂屡现奇计却不被理睬,反被贬为军曹。郁愤满怀的他登上幽州台,吟唱出这首《登幽州台歌》。
2.假如你化身为陈子昂,试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互为映照,强调了诗人怀才不遇、寻明君而不得的痛苦、孤独、无奈。
指导朗读前两句:两处“不见”重读,语调低沉,读出孤独无奈之意。
“独怆然而涕下”指诗人孤独、悲伤地落下眼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登台时将心中郁积已久的孤独与悲痛都化作千行泪夺眶而出,让人为之动容。
“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写时间的久远与空间的广大,勾连后一句中“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天地时空苍茫寥廓、浩渺无垠、广漠辽远,而诗人孤独无依、茕茕孑立、独立苍茫。试想诗人此时心理:天地宇宙如此浩渺广远,时空如此广袤悠远,而独立其间的我却只有区区一身、匆匆百年,人生太短暂、个人太渺小,不禁悲从中来,更何况有生之年里,我的理想与抱负在这浩渺的天地间却无处施展,真是苦痛无奈至极啊!由此,读出了诗人哀叹天地无穷而生命短暂、个人渺小,对有生之年里茫茫天地间无人赏识、抱负无法施展的孤独与无奈。而这种种情思都包孕在一个“独”字当中,诗人因怀才不遇、人生有限而倍感孤独,也因孤独而悲怆落泪。
指导朗读后两句:语调低沉,节奏缓慢,“悠悠”拖音、低沉,读出广漠辽远之感。“独”“怆然”“涕下”这几个词放缓、延长、停顿,语调低沉,以传递诗人悲怆孤寂感。
追问:能否删去后两句中“之”“而”等虚词,让整首诗更整齐?(分组朗读比较)
明确:不能。这两个虚词让两句诗都多了一处停顿,这样音节就较前两句更为舒缓,节奏更为绵长,诗人的悲叹之情也就得到了倾泻绵延,如果去掉就少了与作者内心深深叹息相契合的情思韵味。这样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更添艺术感染力。
再次朗读全诗体会。
指导朗读处理:前两句较为急促,后两句拉长音节。
课中小结:读《登幽州台歌》,我们明白了诗人登高时往往有其特殊的背景,这首诗虽然简短,情感却很深重,我们要读懂它,需要学会知人论世、联系背景,品读诗人登临所见或所想的独特意境,体会诗人的悠悠情思。且这类登高望远的诗作中登临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非常契合,因此诗人所抒情感也就更为真切自然。
过渡: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同的人生境遇或许便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同的心境。36岁身处边疆不得重用的陈子昂在历史长空中慷慨悲歌,而数百年后,年仅29岁的王安石知县任满、荣归故里的途中登临飞来峰顶,极目远眺,又会有哪些感触呢?
四、自读《登飞来峰》
自由朗读,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登临飞来峰时是怎样的心境,又有哪些感触。
明确:(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我不害怕山间的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只因我身处最高层,这两句中“不畏”充分表明诗人无所畏惧,“自缘”足可见诗人的自信满怀。
诗人登临“最高层”究竟有多高?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千尺塔立于山巅,可见诗人立足高远、眼界不凡,“闻说鸡鸣见日升”写听说鸡鸣破晓时分便可以看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可见诗人视野十分开阔辽远,试想我们立足这最高层,应该也会生出“凌绝顶”而“一览众山小”之壮阔感。如此高远开阔,诗人自然是无所畏惧、充满信心的。
那么此时的诗人写“浮云”仅仅就指山间浮动的云雾吗?大家都见过漂浮的云雾,它的出现往往能遮天蔽日,让世间变得晦暗,那么你猜猜“浮云”会有什么深意?其实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浮云”还有这样的深意:
助读:“浮云”一词最早源自西汉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以浮云遮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陷害贤良。“浮云”也常暗喻奸邪小人。
创作背景:此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登临峰顶,极目远眺,创作此诗。
由此,我们读懂诗句的深意:我不害怕奸邪小人遮挡我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只因我身处最高层。诗人通过引用古代典籍中有关“浮云”的比喻,表达了自己渴望登上人生之巅,在政治上高瞻远瞩,无畏奸邪、勇往直前的乐观昂扬,更为含蓄有味。
助读:古诗常引古代典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胸怀情思,达到以古证今、言简义丰的效果,这种手法就叫做“用典”,也是古诗常用的写作手法。
朗读指导:“不畏”重读,铿锵有力,读出无所畏惧;“自缘”语调上扬,重读,读出自信满怀;“最高层”一字一顿,重读且语调上扬,读出豪情满怀。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想起了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与这两句相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道理,说说本诗后两句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感悟。
明确:本诗后两句启示我们:登高才能望远,类比联想到人生,只要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陈子昂的孤独悲怆之情,那么本诗最后两句是不是也是如此?诗人既有直接抒情,也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寓了自己对生活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因而这末两句也被后世很多读者奉为座右铭。富有理趣也恰是宋代诗歌区别于唐诗的关键之处。
朗读比较:《登幽州台歌》重在抒情、以情韵取胜,《登飞来峰》重在说理,富有哲理之趣。
齐声朗读全诗。
指导朗读处理:语调高昂,后两句语调逐渐升高,诗情层层推高,读出诗人登高的自信豪迈。
请两位同学背诵这两首诗,深入感受陈子昂贤主难求的壮志难酬,体会王安石前景可期的踌躇满志。
过渡:学完这两首诗,一首是古体诗,一首是绝句,《登幽州台歌》在不得重用时抒孤独忧愤之情,《登飞来峰》则在初涉宦海时豪情满怀。但这两首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五、联读,把握“登临诗”特点
1.归纳《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两首诗共同点。
明确:诗人们都登临高处如楼台或山峰,由所见、所闻、所想而心生感慨或顿悟。其实不独陈子昂、王安石这两位诗人如此,莽莽中华,奇山楼台无数,“江山留胜迹,我辈独登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在登高临远时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胸怀,这类诗我们称为“登临诗”。
过渡:千古悠悠此登临,登高抒怀是人们自古以来共有的情愫,这本《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就收录了历代文人撰写的一类登临诗。你们知道古代文人登高临远时会有怎样的感慨吗?
2.齐读以下有关登临的诗句,说说诗人们登高临远时常常会抒发哪些情思。
(1)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明确:(1)登高远眺,抒发豪情;(2)感怀身世;(3)登高望远,思乡怀人;(4)怀古伤今。当然还有像《登飞来峰》这样的登高顿悟,说理遣怀。
3.为何古往今来的人们登高临远时常有如此感悟呢?
明确:因为登高临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诗人们便“一览众山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情思涌动,有所顿悟。当诗人独自身处高处,更容易摒除世事纷扰,关照自我,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当诗人登临的情境与心境相契合时,自然会激发诗人心中真切涌动的情思。借登高来抒情或说理,也是人类共同选择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正因为如此,登临诗自问世至今,始终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震撼千古读者之心。
当然,登临诗的生命活力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激发与传扬,最后,请两位同学与老师共同诵读这两首诗,再次体会《登幽州台歌》苍劲悲凉的感情基调,《登飞来峰》昂扬豪迈的感情基调。
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细读两首登临诗,把握了读懂登临诗的一些方法,也了解了一类登临诗的创作特点。
【作业】
选做一:比较阅读《燕昭王》(陈子昂)和《在军登城楼》(骆宾王),结合创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分析两首诗的异同,150字左右。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注】公元683年,武则天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骆宾王投奔李敬业,支持“匡复唐室”。戎衣:即军装。定:平定。歌舞:载歌载舞。
选做二:搜集阅读有关“南京”的登临诗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梦赏心亭》(刘克庄)、《题报恩寺上方》(方干)等,任选一首,结合诗句体会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