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2 11: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50分)
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上阕描写气势磅礴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感叹,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并加以评论。
B.《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向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于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C.《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祖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D.《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穆旦的经典诗作,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十四行诗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1分)
【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________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________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zhòu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________。
【乙】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不错/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yù……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指爪( ) zhòu( )纹 颓( )垣 忧yù(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封锁 推搡 痕迹
B.包围 推搡 痕迹
C.包围 拉扯 艰辛
D.封锁 拉扯 艰辛
(3)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艾青诗选》。诗人在发表《________》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所选的两个诗歌片段均写于20世纪________年代,此时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2分)
(4)读了上面两个文段,请你概括这一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生动的教科书。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学校开展了“红色足迹——走进大钊故居”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8分)
(1)同学们打算在大钊故居前朗诵艾青的一首诗歌,以下不合情境的是( )(2分)
A.《火把》 B.《我爱这土地》 C.《大堰河——我的保姆》 D.《北方》
(2)下面的文段是《同心向党,奔赴远方》主题演讲的节选,文段下填入文中空缺处的三个句子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它激励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近代以来,无数有志青年将自身成长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革命时期________,建设时期________,改革开放新时期________,一代又一代青年将青春和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的拼搏奋斗之中,他们的生命因奉献、奋斗而更有意义。
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创业
②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进取
③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3)参观过程,小华同学有感于胜利来之不易,作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3分)
上联:忆峥嵘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
4.诗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积淀。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吟咏诗词”活动。为此,某班将利用双休日举行一次集体课外吟咏词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11分)
(1)【活动一:宣传发动】宣传组的同学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了下面一则海报,请认真阅读,按要求答题。
诵读经典,吟咏诗词
本周末,我班将组织全体同学开展集体课外吟咏诗词活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吟咏诗词的行列,一起来诵读经典,吟咏诗词。
某班班委会
①海报的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疏漏,请找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活动二:推荐经典诗词】为了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同学之间进行了经典诗词推荐活动。(4分)
你推荐的经典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推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吟咏诗词比赛】活动中将举办一次吟咏诗词的比赛。假如你是本次比赛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下比赛的开幕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组织开展“走进现代诗歌”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参加探究,并完成以下任务。(11分)
(1)活动主持人要写一段开场词(如下),依次填入语段中的句子是:①____②____③___(3分)
阅读名著,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而且会让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朝花夕拾》,让我们从作品中感受①________;读《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②________;读《艾青诗选》让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③________。
A.诗人对黑暗的诅咒、对光明的向往。
B.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C.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2)在读书活动中,有同学这样评价艾青的诗歌(如下),请你针对这位同学的评价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字数80字以内。(4分)
艾青的现代诗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他的诗散文化、口语化倾向严重,无法体现诗歌形式美:他的部分诗歌篇幅过长,内容繁多,不易理解。所以,不推荐初中生阅读艾青的现代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传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请你结合《艾青诗选》的具体内容,把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伞 艾青 早晨,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 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一九七八年 宣传组:我们选用“伞”做海报主元素。因为《伞》这首诗歌运用①的手法,歌颂了②的精神,这是艾青美好品格的写照。同学A:艾青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更具代表性的意象,可以用更多的元素彰显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我觉得可以在海报里添加“太阳”的元素。 同学B:是的。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诗歌中常借“太阳”意象表达③。 宣传组:你们的推荐真棒!我们马上着手修改海报!
6.小丁决定在“我是朗诵者”主题学习活动中朗诵艾青的《太阳》,在准备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向你求助。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请你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从语速处理的角度给小丁提出朗诵的指导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2分)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44分)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9分)
【甲】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乡愁》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诗节形式,这对表达“乡愁”具有怎样的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行”是【乙】诗独特的诗行特点,灵动新鲜,参差错落。请结合第二节,赏析诗歌“转行”的艺术魅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比喻生动感人,意象组合新奇,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品读【乙】诗最后一节,请从比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艺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21分)
【甲】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粟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乙】
我的创作生涯(节选)
艾青
①我少年时酷爱绘画。
②我念初级中学时,受民主思想的冲击,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
③一九二八年中学毕业那一年,北伐军路过金华县城,我们到郊外去迎接,在操场上举行军民联欢会。
④一九二八年夏天,我考入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念了不满一个学期,院长看了我的画,说了两句关键的话:“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
⑤一九二九年春天,我就随同几个同学怀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像从家里逃跑似的,到法国巴黎去了。
⑥最初家里还可以接济,不久就断了支援。我在一家中国漆作坊找到了工作。有时工作半天,就到蒙巴纳斯一家画室画素描,而我早已爱上后期印象派的画家们了,看不起“学院派”的绘画。
⑦我曾经说:“我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但是我亦没有饿过肚子。我阅读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读了些哲学书籍,文学读得比较多的是诗。我就像水上漂浮的草随波逐流。
⑧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我国东北的土地,民族危机一天天地深重了。
⑨在巴黎,我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一次集会,我的第一首诗《会合》就是这次集会的记录。一天,我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我大声嚷嚷:“中国人!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一句话,好像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
⑩一九三二年初,我因家里几乎断了接济,准备回国,而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激起我国军民的抵抗。我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到上海,战争已经结束。国民党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当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我几乎要哭了。
【丙】
艾青诗歌中的“文字绘画”之美(节选)
荆利霞
①艾青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
②艾青早年的绘画经历,使他的人生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事物,以画家的敏感去感知生活、书写诗歌,这也为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A)之美
③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
④比如他笔下的《公路》“绵长的公路/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伏贴地向上伸引”,运用像“绵长”“山的形体”“弯曲”“向上”“伸引”等表示线条性的词语,将公路的走势与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再比如《西伯利亚》“从山坡到山坡/电线架和电线/一直向天边伸引……”,用“从……到……”“伸引”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又如《会合》和《太阳》,用“烟圈”“圆体”等描述物体形状的词,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a.在上述诗歌中,艾青以画家的敏感发掘画面潜在的线条结构和形状,进而用语言艺术创造出极具构图之美的诗歌意境。
(B)之美
⑤梵高说:“画里面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艾青也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力在哪里呢?”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⑥首先表现为以彩寓象。在艾青的诗歌中,某些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含意义。比如在《那边》《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中用黑色表示黑暗、灾难、不公;在《生命》《吹号者》《冬天的池沼》中用灰白色表示忧伤、难过、低沉;在《他死在第二次》《红旗》中用红色表示光明、热情、活力、希望;在《手推车》《风陵渡》中用黄色表示荒凉、失落、哀怨;在《呼喊》《北方》《绿》中用绿色来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在《向太阳》《小蓝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用紫色表示悲痛、深沉、高贵等。
⑦其次是原色的并列与堆叠。凭借着原色的并列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不仅勾勒出一幅极具审美享受的诗歌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而且在这些色彩词语的并置与堆砌中,作者赋予这些色彩词的象征意义与附加情感被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比如《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用绿色的并列与堆叠,强调了诗人内心对于勃勃生机的渴望之情;又如《那边》“黑的河流,黑的天/在黑与黑之间……”用黑色的往复循环,强调社会的黑暗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b.。
(C)之美
⑧艾青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提道:“诗比起绘画,诗的容量更大。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
⑨比如在《湖心》中用“荡碎”“映着”“飘”等动态词语,将镜面似的湖面的寂静打破,恰似诗人“颤震的心灵”一般的不平静;再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用“战栗”一词,C. 艾青在诗中使用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动词,一方面使诗歌呈现“颤动”的画面效果和动态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得诗歌勾勒出的和谐画面出现激烈冲撞与矛盾冲突,以此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⑩艾青说:“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家。”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正如他自己对诗歌的要求——“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节选,有删改)
【阅读甲诗】
(1)诗人择取紫蓝的林子、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3分)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青的这首诗不拘泥于形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并不整齐划一,富有散文美。
B.“乳液似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烟的清新感、流动感与缥缈的美感。
C.结尾的“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叹,但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
【阅读丙文】
(3)①请将【丙】文的小标题补充完整。(3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多处引用艾青的原话,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诗与丙文】
(4)【甲】诗可作为论据,放在【丙】文的a、b、c处。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为【丙】文补写三个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则材料】
(5)①【丙】文指出,艾青的诗歌“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黎明”意象与作者生平,分析【甲】诗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结合整个答题过程,小结诗歌阅读的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四月醉芳菲
①应了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仿佛在一夜之间,那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只剩下枯枝和荒芜的小城大地,眨眼之间便在四月的一天桃红柳绿了。
②四月天,人间芳菲开遍。所有的日子,都被一种肆无忌惮的明媚所笼罩,仿佛琥珀一般,闪着别样的光鲜,润出别样的色泽。路边的迎春花是一树树开的,黄灿灿的花儿一下压住了全部树枝,稀疏的地方,也是满枝条的绿芽。轻风吹来,黄绿相间着一种陶醉,映亮了心灵。园里的垂柳挥舞着柔软的纤手,似乎在微微地向林荫道上的人们问好致意,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我站在柏油路上,仰头感受暖暖的春日,一瞬间,如同被什么击中,或被攫住了似的,只感到流光中的迷离与幻动,几乎令人无可抗拒地融入了和煦的暖风、游离的暗香以及不息的声色中。
③四月的芳菲使人醉呵!
④一时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
⑤想去踏青。踩着油菜金黄绿草青青的田垄,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深深地呼吸,大声地呼喊,和自然做个亲密的接触,做最放纵的自我。然后采一束野花带回家,放在窗台那个已经空了很久的花瓶里,把春天收藏在心里,把芬芳留在属于自己空间里的四月。
⑥想去远行。想去“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江南,感受烟雨霏霏,着一身丝绸的长裙寻一些天上人间的浪漫,和着踏歌的节奏赏大街小巷细致的风情,于亭台楼阁里觅一些让心悸动的情感。使喧嚣中有些浮躁的心静下来,思索,再思索,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⑦想去耕种。踏着四月泥土的松软,架一柄木犁,以蹒跚的姿势,把种子播在春梦的端头。荷一把锄头,擦掉额头的汗水,在古诗的平平仄仄中,深谙着“粒粒皆辛苦”的哲理。握一把牛鞭,赶一架老车,轧着车轱辘菜的新绿,吱吱扭扭地奏出岁月的向往。或者穿透四月薄薄的雨雾,听蛙鸣声声,如一首温馨的歌谣,唱响内心深处清脆的乡音。
……
⑧四月,融融的春光,无处躲藏的明媚饮醉了山水,也酣畅了爱情。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笔下是一曲爱的礼赞。“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几近阳光的心情去听这首美妙的抒情诗吧,你会感觉那一树花开就是一片林的爱,那一声呢喃就是一首爱的乐章。你会不经意间想起某个人,曾经擦肩而过,却成为永远的风景,永远的记忆。
⑨四月,多少缱绻的情怀,摩挲着春光流溢的感触。将思绪放飞,随影而行,随风遁远。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1)第②段中的“黄绿相间”指什么?“我”为什么“被攫住”?(2分)
(2)第④段中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作者有哪些思绪呢?请根据⑤~⑦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2分)
思念过去,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向往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播种梦想,畅想奋斗的乐章。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描写了四月明媚的春光,表达了作者真切的感受。
B.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C.全文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在细腻的描述中渗透着热烈的情感。
(4)文章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引用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中的诗句,试从人称角度赏析此句,并简析两文共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10分)
11.模仿下面节选的诗歌,选择一个季节,运用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形式相近的小诗。
纺车上的梦
力扬①
初春的柔和的细雨
像一幅无边际的帘幕
它静静地悬挂在大地之上
静静地悬挂在山岳和森林的中间
【注释】①力扬:原名季信,现代左翼诗人,浙江青田人。
参考答案
1.D
【详解】D.错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故选D。
2.(1) zhǎo 皱 tuí 郁
(2)D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30
(4)这一阶段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①指爪(zhǐ zhǎo):指甲;趾甲;爪子;喻痕迹。
②皱纹(zhòu wén):人的皮肤或物体等表面因收缩或揉弄形成的凹凸纹路。
③颓垣(tuí yuán):坍塌的墙。
④忧郁(yōu yù):忧伤郁结;抑郁。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处:
封锁:指(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包围:四面围住。这里填“封锁”更能突出寒冷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使情感更为强烈,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因此这里应填“封锁”;
第二处:
拉扯:指用力使朝自己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推搡:指使劲推。结合“指爪”“行人的衣襟”的语境可知,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寒冷的指爪拉住衣襟,因此这里填“拉扯”;
第三处:
艰辛:指艰难辛苦。痕迹:指事物留下的迹象。结合前面“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可知,这里要体现的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生活很艰苦,因此这里应填“艰辛”;
故选D。
(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的掌握。
①空: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此时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②空:甲篇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乙篇节选自《北方》,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于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北方》是艾青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因此这里所选的两个诗歌片段均写于20世纪30年代。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艾青诗歌创作的特点。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北方》写于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主要描写了灾难深重的北国环境,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以及作者对这块土地强大生命力的礼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对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以及北方永远不会灭亡和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念。由此可知这一阶段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3.(1)C
(2)D
(3)示例:看今朝辉煌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
根据题目要求,在大钊故居前朗诵诗歌,因此应该选择与革命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诵。
A.《火把》是一首展现抗战时期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歌曲,诗歌主要是通过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表现主人公对革命的渴望、犹豫和转变。因此符合情景;
B.《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出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写出了自己那真挚的爱国情怀,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因此符合情景;
C.《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因此不符合情境;
D.《北方》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深忧虑,对战乱烽烟中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对古老中国的无以言说的热爱,他相信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这块土地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会有强大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并取得胜利。因此符合情景。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①句根据“艰苦创业”一词可以判断出是处于“建设时期”;②句根据“祖国繁荣富强”一词可以判断出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③句根据“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可以判断出处于“革命时期”。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上联中“忆”为动词,“峥嵘岁月”为偏正短语,在对下联时,应找到相对应的词性进行作答。
示例:颂百年华章。
4.(1)①内容上没有交代清楚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格式上没有明确倡议时间。
②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自己的努力。
(2)(示例)岳飞的《满江红》 理由:这首词展现了岳飞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3)示例:诗。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虽然比不上世界八大奇迹,却也吸引了许多人。今天,我们将举行吟咏诗词比赛,彰显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合理即可)
【详解】(1)①本题考查的是实用文体写作规范。海报在内容上,应该交代清楚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格式上,应该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倡议的时间。②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个句子的语病是结构混乱,应改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自己的努力”。(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任选经典诗词作品,并从诗词内容、人生启示、传统文化等角度写出推荐理由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设计开幕词的能力。注意要紧扣主题“吟咏诗词”拟写开幕词;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
5.(1) C B A
(2)示例:艾青的现代诗适合初中生阅读,其散文化和口语化风格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篇幅长和内容繁多只是表面现象,深入阅读会发现其内涵丰富,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
(3) 拟人奉献精神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第一空:这部作品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包含了十篇散文,前七篇主要反映了鲁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讲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既回忆了童年的温馨时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童年游戏,又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如《琐记》中对衍太太的描写,展现了她自私自利的性格和对孩子的伤害。因此,对于《朝花夕拾》的描述,选择C。
第二空:《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如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抗日战争的英勇抵抗等。因此,选择B。
第三空: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在《艾青诗选》中,我们可以看到艾青对于社会不公、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以及他对于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这种情感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有体现,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因此,选择A。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观点表达。本题要求反驳一个关于艾青现代诗不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观点。这个观点基于三个理由:艾青诗歌的散文化和口语化倾向、无法体现诗歌形式美、以及部分诗歌篇幅过长和内容不易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三个论点进行反驳。
示例:艾青的现代诗适合初中生阅读。其散文化和口语化风格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篇幅长、内容多只是表面现象,深入阅读会发现其内涵丰富,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第一空:在艾青的诗歌《伞》中,伞被赋予了情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对话的形式与“我”进行交流。这种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类特性的手法,就是拟人。拟人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富有感情,也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伞所代表的奉献精神。
第二空:诗歌《伞》中,伞不仅遮挡风雨,而且在晴天也为人们提供阴凉。这种无论环境如何都愿意为他人服务的态度,正是奉献精神的体现。艾青通过这首诗歌,歌颂了那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第三空:艾青的诗歌中,“太阳”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太阳代表着光明、希望和温暖,是艾青诗歌中经常用来表达他对理想、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象征。艾青常常通过“太阳”这一意象,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因此,在海报中添加“太阳”的元素,能够很好地体现艾青诗歌中的这一主题。
6.后三句用了“使”,形成一组排比句,读的时候应该语速逐渐变快,尤其读到“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的时候应该是最快的,更突出河流“狂”、“奔”的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太阳》这首小诗带给万物希望和光明,使人兴奋和激动。朗读的语调应该是激昂的,要想表现出激昂的语调,语速应由慢到快,例如“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这三句中“使”构成排比,气势越来越壮,因此读的时候语速要越来越快,“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语速稍快,“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语速最快,“狂和奔”重读体现出河流的汹涌迅疾,将情感发挥到极致。
7.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 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详解】不设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内容设计合理即可。
8.(1)《乡愁》全诗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诗节形式,整齐匀称、一唱三叹,读来朗朗上口,营造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便于抒发浓郁的乡愁。(2)按照诗歌意象及意义,“星子在”应该转入下面一行,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诗人却让它单独留下,独立出来,故意形成诗节的错位、诗意的朦胧,便于抒发诗人兴奋、喜悦之情。(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把“你”比喻成“一树一树的花开”,突出了花之多之美、繁密灿烂,充满生机和希望,表达了诗人欣喜、兴奋和期待、祝福之情。
【解析】(1)考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在诗歌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加之四个诗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使用,整齐匀称,构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读来朗朗上口,如怨如诉,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抒发了诗人浓郁真挚的乡愁。
(2)考查诗歌的写作特色。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主旨,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按照诗歌意象及意义判断,诗歌的第二节应该是: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但是诗人却让“星子在”单独留在上一行,独立出来,变成: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这样处理,就故意形成了诗节的错位、诗意的朦胧,给读者一种新奇独特的体验,也便于抒发诗人兴奋、喜悦之情。
(3)考查比喻修辞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比喻的特点及作用。在“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句中,“你”是本体,“一树一树的花开”是喻体,运用比喻,形象传神,写出了花之多之美、繁密灿烂,突出了“人间四月天”生意盎然,充满生机和希望,自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激动、兴奋。
9.(1)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黎明时分美丽田野(2)C (3)①构图 色彩 动词
②证明艾青的诗歌创作理念,如诗歌应具有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歌应融入个人思考与时代情感等,更有说服力。(4)a.用“由……到”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用“流着”“烟”等词语,描绘出烟一缕一缕飘浮的画面,富有线条感。
b.用绿色的并列与“紫蓝”“青灰”“绿”“乳白”“微黄”这些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表现诗人面对黎明时分美丽田野的愉悦、自由的心境。
c.以电杆上灯光的忽闪与微弱,来衬托黎明之光的明亮与壮美,灯光无论怎样“挣扎”,都不得不“让位”于黎明,表达诗人对黎明的赞美。(5)①这首诗写于1932年,描绘了黎明来临之际美丽的田野景色。根据【乙】文,诗人中学时代便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冲击;1931年的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在巴黎的经历又激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诗歌中的“黎明”意象,应该象征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光明前途的期盼。
②①初读,整体把握。②细读品味,鉴赏语言。③阅读作者生平,知人论世。④阅读评论文章,反观作品。⑤关注诗人的独特创作风格(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意象与画面。
由诗歌第一节中“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可知,诗人选取了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等意象。这些意象,动静结合,构成既有美感又有动感的画面。由“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可以概括出:黎明时田野新鲜美丽的画面。
(2)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C.全诗出现两个“看”字,第一个“看”,提醒读者注意,写出黎明即将来到的景象;第二个“看”直接抒发诗人的感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黎明到来的欣喜。因此本项“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3)此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
①A)之美:由第③段“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可以提取出“构图之美”“线条之美”或“画面之美”;
(B)之美:由第⑤段中“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可以提取出“色彩之美”;
(C)之美:由第⑧段中“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可以提取出:“动词之美”“动态之美”或“表现力之美”。
这三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令读者对文章讨论的内容一目了然。
②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文章中多处引用艾青的话和诗句,是用艾青自己的说法和作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证明。如第①段“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证明艾青诗歌的创作理念。第④段中引用他笔下的《公路》中的诗句,“绵长的公路/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伏贴地向上伸引”,将公路的走势与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证明了艾青诗歌的构图美;第⑥⑦段中引用的艾青诗歌中的黑、灰、红、黄、绿、紫等颜色,证明了艾青诗歌的色彩美;第⑧段引用艾青的话“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第⑨段引用艾青诗中的“荡碎”“映着”“飘”等词语,证明了艾青诗歌的动态美。由此告诉我们,诗歌应融入个人的思考与时代的情感来体现各种美,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理解甲诗,对甲诗的性格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理解丙文,对三处地方的内容要理解,运用流畅的语言,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阐述。
放在a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的意象构成美丽的画面,如“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中,“由……到”让我们感受到视觉的移动,“流着”“烟”等词语描绘出流动着的草原上的烟的线条,具有构图美。
放在b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具有色彩美,如“紫蓝”“青灰”“绿”“白”“微黄”等各种缤纷的颜色,表现了作者在黎明到来之前看到色彩美丽、新鲜的田野时的愉悦的心情和自由的心境。
放在c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具有动态美,“微黄的灯光”在黎明到来之时,“正在电杆上战粟它的最后的时间”,“战粟”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相比于黎明之光的微弱,反衬出黎明之光的明亮,富有表现力。
(5)①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要注意了解诗人的生平,结合诗人的人生历程进行分析。这首诗写于1932年,描绘了黎明来临之际美丽的田野景色。根据乙文中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知,就在前一年即1931年,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民族危机一天天地深重,作者怀着家仇国恨回到祖国,立志要报效祖国,为国家而战。在巴黎的经历,一个法国人向“我”大声嚷嚷的话,“中国人!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又激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的美丽景象,象征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终将战胜黑暗,迎来光明的强烈渴望和信念。
②本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方法。
结合三篇诗文资料以及答题过程,可知读艾青的诗,要在初读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对诗歌的内容、语言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等都有知晓;要了解诗人的生平,关注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结合评论性文章,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阅读欣赏过程,结合自己的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10.(1)“黄绿相间”指路边的迎春花的花儿与绿枝相映的情景。“被攫住”是因为“我”感受到美好春日,内心深深陶醉。
(2)让浮躁的心宁静(意对即可)
(3)C
(4)第一问:画波浪线句使用了第二人称,将“你”比成花开、燕的呢喃、爱、暖、希望、人间的四月天,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写出自然的绚丽与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第二问:均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憧憬。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根据具体语句,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作答。
第一问:第②段中“黄绿相间”指代内容可以从第②段中的“路边的迎春花是一树树开的,黄灿灿的花儿一下压住了全部树枝,稀疏的地方,也是满枝条的绿芽”找到答案,指路边的迎春花的花儿与绿枝相映的情景。
第二问:从第③段“四月的芳菲使人醉呵!”得出答案:心被深深陶醉。
(2)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第⑥段中的“使喧嚣中有些浮躁的心静下来”可得:让浮躁的心宁静(意对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C.全文并没有明显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因此不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作者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所见所思来描写,随着感受来抒发对四月的喜爱的。故选C。
(4)第一问: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画线句中的三个“你”可知,本句运用第二人称。仿佛直接与春天对话,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也接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你”比成花开、燕的呢喃、爱、暖、希望、人间的四月天,表现了自然的绚丽与生机勃勃。
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诗人真挚而热烈的爱。
第二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文细致描写了四月天人间芳菲开遍的美好景象和踏青、远行、耕种时所见的四月美景,写出了四月天的春意盎然和恬淡清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憧憬。林徽因笔下“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表达了作者对暖春的喜爱,对美好和至爱的赞美。
11.示例:深冬的轻盈的雪花
像一块无边际的地毯
它静静地覆盖在大地之上
静静地覆盖在农田与城市中间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诗歌。注意所选意象的特点,必须与季节相符。修辞手法要恰当。
示例:仲秋的成熟的果实
像一年沉甸甸的希望
它静静地等待在田垄中间
静静地等待在平原与丘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