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主讲教师:
《<论语>十二章》
学 校: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知识迁移】梳理已学过的和本课的儒家核心概念——“礼”“仁”
核心概念 已学过的例句 本课的例句 含义
礼
仁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尊卑长幼关系的礼制
推崇周礼
“周鉴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
【知识迁移】梳理已学过的和本课的儒家核心概念——“礼”“仁”
核心概念 已学过的例句 本课的例句 含义
礼
仁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尊卑长幼关系的礼制
仁德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
《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仁学
【任务一】概括《<论语>十二章》的主要话题。
内容:《学而》《八佾》《里仁》《壅也》《泰伯》《颜渊》《卫灵公》等七篇的节选
形式: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
“君子人格”
《论语》全书中共出现107次“君子”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
【任务二】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直接涉及“君子人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摹仿欲望是对他者欲望的抄袭。它是模仿他者欲望的欲望。堂吉诃德之所以扑向风车,是因为他觉得,若流浪骑士的楷模阿马迪斯·德·高拉处在他的位置,会做出同样的事。爱玛·包法利也依着年轻时饱读的那些情感小说“编制”自己的欲望。摹仿欲望远非比自发欲望更弱,而是最强的。
[法]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敏:勤勉。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
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价值)
公利=公众的利益
利
能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利益和功利
私利=个人的利益
喻:知晓,明白。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指内在的仁德
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儒家与道家“文质关系”对比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2)“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儒家(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
道家(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一说,“有道德的人”;一说,“在高位的人”。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
在高位的人不仅要自己修身,还要推己及人。
要有理想的人格,施政要符合百姓的利益。
“君子人格”小结1——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喻于义
文质彬彬
不追求物质享受
主动提高自身修养,文质兼备
知晓义
关键词句
总结概括
【任务二】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间接涉及“君子人格”:
【作业】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整理归纳虚词“而”“之”“以”“于”“其”“乎”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 用法 意义 课文例句
而
之
以
于
其
乎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