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致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统测地理试题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2019年3月27日,早起的人们可于当日黎明前欣赏到木星合月这幕浪漫的“星月童话”。行星合月时,月亮和行星在视觉上很靠近,无论对于观赏还是摄影都是很有特点的天象,尤其金星和木星这两个最亮行星的合月,更是备受“追星族”的青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木星合月”天象的天体是( )
A.行星和卫星 B.恒星和卫星 C.行星和行星 D.恒星和行星
2.下列天体中,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相隔的是( )
A.金星 B.地球 C.土星 D.火星
【答案】1.A
2.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八大行星是指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处于火星和木星两行星轨道之间。
1.木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为气态巨行星,而月亮(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因此“木星合月”中的木星属于行星,月亮属于卫星。
故答案为:A。
2.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是太阳系内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4.甲天体的类型是( )
A.恒星 B.星云 C.行星 D.彗星
【答案】3.B
4.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
3.图中明确展示了太阳系和地月系两个天体系统,太阳系包含地球和其他行星,而地月系则特指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系统,所以图中所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两个。
故答案为:B。
4.行星是围绕恒星(如太阳)公转的天体,具有近似圆形的轨道和一定的质量。图中甲天体围绕太阳公转,且形状近似圆形,符合行星的定义。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下图为三颗行星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上图所示天体系统的公转中心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银河
6.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有( )
A.适宜的温度和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5.C
6.A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外部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
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地球和金星都是太阳系的三颗行星,它们都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说明这个天体系统的公转中心是太阳,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A、地球距离太阳适中,使得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同时地球大气中含有氧气等可供生物呼吸的气体,这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A正确;
B、太阳辐射强烈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且太阳辐射是整个太阳系都具备的条件,B错误;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可使得生物多样化,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C错误;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对地球生命环境是破坏性的,不利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8.“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降低地表温度 B.提高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答案】7.B
8.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一种创新的能源利用模式,它结合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实现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双重利用。具体来说,这种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发电,而水域则用于水产养殖,从而实现了“一地两用”,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7.A、“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区域,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面面积小,不适合大范围建设“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A错误;
B、太湖平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光伏电站的建设。同时,该地区降水丰富,水面广阔,适合水产养殖,因此最适合大范围建设“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B正确;
C、华北平原虽然经济发达,但降水相对较少,水面面积有限,不适合大范围建设此类光伏电站,C错误;
D、东北平原虽然水面面积相对较大,但气候寒冷,不适合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因此也不适合建设此类光伏电站,D错误。
故答案为:B。
8.光伏板遮挡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部分,减少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降低了地表温度。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生长速度,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该照片拍摄地点位于
A.扬州郊区 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 D.极地附近
10.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拍摄者应提前查询的信息是
A.太阳辐射强度 B.太阳活动周期
C.夜晚最低气温 D.八大行星位置
【答案】9.D
10.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极光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其出现地为高纬度地区。极光的产生是由于太阳活动所致,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是由于太阳活动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其活动周期约11年。
9.极光主要出现在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由于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碰撞而发光。所以该照片拍摄地点很可能位于极地附近。
故答案为:D。
10.极光的出现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了解太阳活动的周期有助于预测极光出现的可能性和强度,从而取得最佳拍摄效果,B正确;与太阳辐射、夜晚气温、八大行星位置无关,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
A.终年处于黑夜 B.气温日较差小
C.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地形平坦高差小
(2)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月球自转 D.地球公转
【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受地球电磁干扰少,C对,月球有自转,有昼夜交替现象,A错。月球上缺少大气,气温日较差大,B错。受外力作用影响小,地形起伏,高差较大,D错。故答案为:C。(2)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太阳活动,耀斑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传送,B对。太阳辐射、月球自转、地球公转等,不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A、C、D错。故答案为:B。
【点评】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2亿年前
13.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12.根据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真核细胞生物大约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来的,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故答案为:B。
13.古生代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而著称,此时大量无脊椎动物迅速出现并繁盛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①②③④四个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①②③④岩层具有的特征是( )
①含有生物化石
②有较多的气孔
③岩层致密坚硬
④有明显的层理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14.D
15.B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
14.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为沉积岩层。④地层位于所有地层的最底部,根据地层学原理,底部地层形成时间最早。
故答案为:D。
15.读图判读,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①②③④岩层为沉积岩层;据所学可知,沉积岩具有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两大特征,①④正确;有较多的气孔是岩浆岩的特征,沉积岩质地相对较疏松,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1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答案】16.C
17.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6.由题中图可以看出,鱼类在古生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是选项中出现最早的生物,C错误;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都晚于鱼类,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由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全盛时期,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是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C正确;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物种较少,A错误;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B错误; 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物种较少,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下列小题。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9.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18.B
1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8.从图上来看,①位于2900千米以上,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从图中看,在①层中的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正确;甲波由①处进入②时,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答案为:B。
19.从图中看,X处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为古登堡面,B正确、A错;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C错;内、外核的分界面,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D错误。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浅层地能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28~30题。
20.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1.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2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20.A
21.B
22.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内圈,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地球外部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20.浅层地能主要指的是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根据地理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些圈层中,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由于浅层地能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这个深度明显位于地壳的范围内,因此,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地壳,A正确;B地幔、C地核、D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通过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再辐射,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和热能分布。这些热能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储存在地表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形成了浅层地能。因此,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正确;浅层地能主要储存于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其能量不可能来自地球内部,故D错误;大气辐射少部分射向天空,绝大部分射向地面,地面辐射射向大气,都不可能是浅层地能,故AC错误。
故答案为:B。
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故①②③正确;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墨西哥是个多火山的国家,当地时间 2015 年 1 月 8 日下午 5 时,位于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烟柱高达 2000 米。下图为墨西哥某火山喷发景观和地球部分圈层。完成下列问题。
23.图中山体岩石的组成物质直接来自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4.图中存在生命物质的圈层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23.D
24.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23.该山体为火山,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上地幔的上部。①为大气圈,②为水圈,③为地壳,④为地幔。因此,图中山体岩石的组成物质直接来自图中的④。
故答案为:D。
24.存在生命物质的圈层指的是生物圈。据图判断,①代表大气圈,生物生存最需要大气,大气圈底部存在生命物质,故①正确。②代表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生物生存需要液态水,故水圈大部分也存在生命物质;③代表岩石圈,部分生命体生活在岩石圈上部,故岩石圈也存在生命。
故答案为:A。
25.(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在学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许多学校的学生亲手制作了太阳系的模型(下图)。下表显示了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行星 距太阳 (万千米) 质量 (地球=1) 体积 (地球=1) 赤道半径(km) 有无光环
水星 5791 0.05 0.056 2440 无
金星 10821 0.82 0.856 6050 无
地球 14960 1.00 1.00 6378 无
火星 22794 0.11 0.15 3395 无
木星 77833 317.94 1316.00 71400 有
土星 142940 95.18 745.00 60000 有
天王星 287099 14.63 65.20 25900 有
海王星 450400 17.22 5710 24750 有
(1)据材料,可以描述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 。
(2)利用图表材料,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存在的天体”的原因。
(3)请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评价该学生的作品,并提出修改建议。
【答案】(1)距离太阳14960万千米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热量;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拥有适合呼吸的大气;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优点:该学生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能够表示出太阳系的主要天体构成(恒星、八颗行星),以及八颗行星的相对位置、绕日公转轨道;列举了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
不足:太阳及八颗行星的大小比例不准确,没有表现出行星有无光环,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形状不准确,公转方向没有标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还应补充自转、公转周期、卫星个数、平均密度等数据。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1)从表格内容可知,地球距离太阳14960万千米;在太阳系中,地球位于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从图中可知,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地球距离太阳14960万千米,此距离不近也不远,说明地球与太阳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热量;从图的内容可知,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各大行星均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具有同向性,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该校学生制作的太阳系的模型以同心圆的形式呈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基本情况。太阳系模型应反映出的优点:①太阳系的构成与主要天体的位置: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②公转轨道形状等。
不足之处:①太阳模型的形状小于土星,示意错误,太阳的形状应远大于其他行星的大小;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模型中直接将八大行星轨道形状绘制成了正圆形;③模型中未标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④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除表中所示内容外,还应包括自转与公转周期、卫星的个数、平均密度等。
【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6.(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这是对目前成都平原地区沼气户生活的真实描写。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能。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在 高原推广最合理。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盆地太阳辐射贫乏,该盆地两个重要城市是 和 。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答案】(1)太阳辐射
(2)兰州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
(3)青藏
(4)四川;成都;重庆;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有机物本质上是借助太阳辐射才能生长,因此沼气的能量根源来自于太阳辐射能。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广州丰富。这是因为兰州地处内陆,气候相对干燥,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到达地面。而广州则地处沿海,气候湿润,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少。
(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得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到达地面。此外,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最合理的推广地点是青藏高原。
(4)“蜀犬吠日”这一成语反映了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现象。四川盆地内的两个重要城市成都和重庆都位于盆地内,由于地形的影响,水汽不易扩散,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这种天气条件使得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从而导致了太阳能资源的贫乏。
【点评】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1.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2.极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附近,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水汽较多阴雨天气较多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造成的。3.极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27.(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该时期包括 、 、 。
(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
(3)在白垩纪,发生了 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4)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有的恐龙为草食动物,有的恐龙为肉食动物。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1)中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3)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结束
(4)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以外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在地球表面会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破坏了地球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受板块运动等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环境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这一时期包括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恐龙等生物繁盛的时期。
(3)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想,其中“陨星撞击说”认为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大量尘埃和气体进入大气层,遮挡了阳光,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进而影响到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生存。这一事件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火山爆发说”则认为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另外,“气候变化说”则认为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如温度骤降或骤升,对恐龙等生物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导致它们的灭绝。这些猜想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4)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想,其中“陨星撞击说”认为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大量尘埃和气体进入大气层,遮挡了阳光,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进而影响到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生存。这一事件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火山爆发说”则认为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另外,“气候变化说”则认为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如温度骤降或骤升,对恐龙等生物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导致它们的灭绝。这些猜想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点评】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28.(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统称为 ,A+B+C统称为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 ,G 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F以下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 。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海洋地壳,海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A和B均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薄不一,为地壳;C位于上地幔顶部,C与地壳一起称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D深度大致介于100~400km,属于软流层;C+D+E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属于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
(2)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重要的不连续界面,F界面被称为莫霍界面,它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是地震波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G界面则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它是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线,横波在这里完全消失,只能传播纵波。
(3)F为莫霍界面,随着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深入,物质密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加,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增加,地震波传播到莫霍界面以下时,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加快。
(4)A代表的是大陆地壳,其厚度相对较厚;而B则代表海洋地壳,其厚度相对较薄。这种地壳厚度的差异导致了A和B在厚度上的不均匀性。
【点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 / 1广东省深圳市致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统测地理试题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2019年3月27日,早起的人们可于当日黎明前欣赏到木星合月这幕浪漫的“星月童话”。行星合月时,月亮和行星在视觉上很靠近,无论对于观赏还是摄影都是很有特点的天象,尤其金星和木星这两个最亮行星的合月,更是备受“追星族”的青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木星合月”天象的天体是( )
A.行星和卫星 B.恒星和卫星 C.行星和行星 D.恒星和行星
2.下列天体中,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相隔的是( )
A.金星 B.地球 C.土星 D.火星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4.甲天体的类型是( )
A.恒星 B.星云 C.行星 D.彗星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下图为三颗行星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上图所示天体系统的公转中心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银河
6.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有( )
A.适宜的温度和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8.“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降低地表温度 B.提高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该照片拍摄地点位于
A.扬州郊区 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 D.极地附近
10.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拍摄者应提前查询的信息是
A.太阳辐射强度 B.太阳活动周期
C.夜晚最低气温 D.八大行星位置
11.(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
A.终年处于黑夜 B.气温日较差小
C.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地形平坦高差小
(2)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月球自转 D.地球公转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2亿年前
13.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①②③④四个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①②③④岩层具有的特征是( )
①含有生物化石
②有较多的气孔
③岩层致密坚硬
④有明显的层理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1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下列小题。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9.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浅层地能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28~30题。
20.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1.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2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墨西哥是个多火山的国家,当地时间 2015 年 1 月 8 日下午 5 时,位于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烟柱高达 2000 米。下图为墨西哥某火山喷发景观和地球部分圈层。完成下列问题。
23.图中山体岩石的组成物质直接来自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4.图中存在生命物质的圈层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在学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许多学校的学生亲手制作了太阳系的模型(下图)。下表显示了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行星 距太阳 (万千米) 质量 (地球=1) 体积 (地球=1) 赤道半径(km) 有无光环
水星 5791 0.05 0.056 2440 无
金星 10821 0.82 0.856 6050 无
地球 14960 1.00 1.00 6378 无
火星 22794 0.11 0.15 3395 无
木星 77833 317.94 1316.00 71400 有
土星 142940 95.18 745.00 60000 有
天王星 287099 14.63 65.20 25900 有
海王星 450400 17.22 5710 24750 有
(1)据材料,可以描述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 。
(2)利用图表材料,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存在的天体”的原因。
(3)请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评价该学生的作品,并提出修改建议。
26.(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这是对目前成都平原地区沼气户生活的真实描写。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能。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在 高原推广最合理。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盆地太阳辐射贫乏,该盆地两个重要城市是 和 。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27.(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该时期包括 、 、 。
(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
(3)在白垩纪,发生了 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4)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有的恐龙为草食动物,有的恐龙为肉食动物。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28.(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统称为 ,A+B+C统称为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 ,G 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F以下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八大行星是指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处于火星和木星两行星轨道之间。
1.木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为气态巨行星,而月亮(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因此“木星合月”中的木星属于行星,月亮属于卫星。
故答案为:A。
2.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是太阳系内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
故答案为:D。
【答案】3.B
4.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
3.图中明确展示了太阳系和地月系两个天体系统,太阳系包含地球和其他行星,而地月系则特指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系统,所以图中所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两个。
故答案为:B。
4.行星是围绕恒星(如太阳)公转的天体,具有近似圆形的轨道和一定的质量。图中甲天体围绕太阳公转,且形状近似圆形,符合行星的定义。
故答案为:C。
【答案】5.C
6.A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外部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
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地球和金星都是太阳系的三颗行星,它们都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说明这个天体系统的公转中心是太阳,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A、地球距离太阳适中,使得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同时地球大气中含有氧气等可供生物呼吸的气体,这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A正确;
B、太阳辐射强烈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且太阳辐射是整个太阳系都具备的条件,B错误;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可使得生物多样化,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C错误;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对地球生命环境是破坏性的,不利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7.B
8.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一种创新的能源利用模式,它结合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实现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双重利用。具体来说,这种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发电,而水域则用于水产养殖,从而实现了“一地两用”,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7.A、“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区域,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面面积小,不适合大范围建设“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A错误;
B、太湖平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光伏电站的建设。同时,该地区降水丰富,水面广阔,适合水产养殖,因此最适合大范围建设“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B正确;
C、华北平原虽然经济发达,但降水相对较少,水面面积有限,不适合大范围建设此类光伏电站,C错误;
D、东北平原虽然水面面积相对较大,但气候寒冷,不适合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因此也不适合建设此类光伏电站,D错误。
故答案为:B。
8.光伏板遮挡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部分,减少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降低了地表温度。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生长速度,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D
10.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极光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其出现地为高纬度地区。极光的产生是由于太阳活动所致,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是由于太阳活动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其活动周期约11年。
9.极光主要出现在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由于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碰撞而发光。所以该照片拍摄地点很可能位于极地附近。
故答案为:D。
10.极光的出现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了解太阳活动的周期有助于预测极光出现的可能性和强度,从而取得最佳拍摄效果,B正确;与太阳辐射、夜晚气温、八大行星位置无关,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受地球电磁干扰少,C对,月球有自转,有昼夜交替现象,A错。月球上缺少大气,气温日较差大,B错。受外力作用影响小,地形起伏,高差较大,D错。故答案为:C。(2)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太阳活动,耀斑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传送,B对。太阳辐射、月球自转、地球公转等,不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A、C、D错。故答案为:B。
【点评】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12.根据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真核细胞生物大约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来的,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故答案为:B。
13.古生代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而著称,此时大量无脊椎动物迅速出现并繁盛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C。
【答案】14.D
15.B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
14.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为沉积岩层。④地层位于所有地层的最底部,根据地层学原理,底部地层形成时间最早。
故答案为:D。
15.读图判读,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①②③④岩层为沉积岩层;据所学可知,沉积岩具有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两大特征,①④正确;有较多的气孔是岩浆岩的特征,沉积岩质地相对较疏松,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6.C
17.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6.由题中图可以看出,鱼类在古生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是选项中出现最早的生物,C错误;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都晚于鱼类,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由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全盛时期,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是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C正确;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物种较少,A错误;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B错误; 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物种较少,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8.B
1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8.从图上来看,①位于2900千米以上,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从图中看,在①层中的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正确;甲波由①处进入②时,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答案为:B。
19.从图中看,X处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为古登堡面,B正确、A错;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C错;内、外核的分界面,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20.A
21.B
22.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内圈,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地球外部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20.浅层地能主要指的是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根据地理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些圈层中,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由于浅层地能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这个深度明显位于地壳的范围内,因此,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地壳,A正确;B地幔、C地核、D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通过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再辐射,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和热能分布。这些热能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储存在地表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形成了浅层地能。因此,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正确;浅层地能主要储存于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其能量不可能来自地球内部,故D错误;大气辐射少部分射向天空,绝大部分射向地面,地面辐射射向大气,都不可能是浅层地能,故AC错误。
故答案为:B。
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故①②③正确;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3.D
24.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23.该山体为火山,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上地幔的上部。①为大气圈,②为水圈,③为地壳,④为地幔。因此,图中山体岩石的组成物质直接来自图中的④。
故答案为:D。
24.存在生命物质的圈层指的是生物圈。据图判断,①代表大气圈,生物生存最需要大气,大气圈底部存在生命物质,故①正确。②代表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生物生存需要液态水,故水圈大部分也存在生命物质;③代表岩石圈,部分生命体生活在岩石圈上部,故岩石圈也存在生命。
故答案为:A。
25.【答案】(1)距离太阳14960万千米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热量;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拥有适合呼吸的大气;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优点:该学生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能够表示出太阳系的主要天体构成(恒星、八颗行星),以及八颗行星的相对位置、绕日公转轨道;列举了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
不足:太阳及八颗行星的大小比例不准确,没有表现出行星有无光环,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形状不准确,公转方向没有标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还应补充自转、公转周期、卫星个数、平均密度等数据。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1)从表格内容可知,地球距离太阳14960万千米;在太阳系中,地球位于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从图中可知,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地球距离太阳14960万千米,此距离不近也不远,说明地球与太阳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热量;从图的内容可知,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各大行星均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具有同向性,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该校学生制作的太阳系的模型以同心圆的形式呈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基本情况。太阳系模型应反映出的优点:①太阳系的构成与主要天体的位置: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②公转轨道形状等。
不足之处:①太阳模型的形状小于土星,示意错误,太阳的形状应远大于其他行星的大小;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模型中直接将八大行星轨道形状绘制成了正圆形;③模型中未标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④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除表中所示内容外,还应包括自转与公转周期、卫星的个数、平均密度等。
【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6.【答案】(1)太阳辐射
(2)兰州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
(3)青藏
(4)四川;成都;重庆;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有机物本质上是借助太阳辐射才能生长,因此沼气的能量根源来自于太阳辐射能。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广州丰富。这是因为兰州地处内陆,气候相对干燥,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到达地面。而广州则地处沿海,气候湿润,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少。
(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得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到达地面。此外,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最合理的推广地点是青藏高原。
(4)“蜀犬吠日”这一成语反映了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现象。四川盆地内的两个重要城市成都和重庆都位于盆地内,由于地形的影响,水汽不易扩散,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这种天气条件使得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从而导致了太阳能资源的贫乏。
【点评】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1.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2.极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附近,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水汽较多阴雨天气较多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造成的。3.极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27.【答案】(1)中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3)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结束
(4)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以外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在地球表面会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破坏了地球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受板块运动等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环境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这一时期包括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恐龙等生物繁盛的时期。
(3)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想,其中“陨星撞击说”认为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大量尘埃和气体进入大气层,遮挡了阳光,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进而影响到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生存。这一事件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火山爆发说”则认为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另外,“气候变化说”则认为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如温度骤降或骤升,对恐龙等生物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导致它们的灭绝。这些猜想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4)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想,其中“陨星撞击说”认为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大量尘埃和气体进入大气层,遮挡了阳光,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进而影响到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生存。这一事件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火山爆发说”则认为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另外,“气候变化说”则认为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如温度骤降或骤升,对恐龙等生物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导致它们的灭绝。这些猜想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点评】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28.【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海洋地壳,海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A和B均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薄不一,为地壳;C位于上地幔顶部,C与地壳一起称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D深度大致介于100~400km,属于软流层;C+D+E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属于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
(2)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重要的不连续界面,F界面被称为莫霍界面,它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是地震波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G界面则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它是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线,横波在这里完全消失,只能传播纵波。
(3)F为莫霍界面,随着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深入,物质密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加,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增加,地震波传播到莫霍界面以下时,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加快。
(4)A代表的是大陆地壳,其厚度相对较厚;而B则代表海洋地壳,其厚度相对较薄。这种地壳厚度的差异导致了A和B在厚度上的不均匀性。
【点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