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生路是要勇气造出来、走出来、探出来的。
B.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教师的成功是___________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___________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3)绝望是懦夫的___________。
(4)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___________起来。
A.创造 轻视 幻想 贯通
B.制造 轻视 理想 连通
C.创造 鄙视 幻想 连通
D.制造 鄙视 理想 贯通
3.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烘托得非常好。
B.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人也不要放弃生命的希望,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C.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但与世隔绝,村民的生活山穷水尽。
D.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增强信心,不要自暴自弃,相信自己,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的事例是( )
A.米开朗基的
B.爱迪生的
C.玄奘的
D.哥伦布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2)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________了。
(3)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平庸 哑口无言 放任 B.平凡 瞠目结舌 放弃
C.平庸 瞠目结舌 放任 D.平凡 哑口无言 放弃
6.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议论文
C.小说
D.说明文
7.下列对《创造宣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展开全文。
C.课文列举了大量翔实的论据,构成了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
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8.六月,毕业了。同学们聚在一起,话别离,送祝福。
(1)李琳说:“我用数字‘1’,祝大家今后学习生活一帆风顺,一路走好!”然后她拿起一个梨,又说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梨)枝。’愿好朋友一生永不分离(梨)!”李琳的祝福语有不妥的地方,请指出一处。
(2)仿写。
张艺拿起一个苹果,说:“我用数字‘2’,祝大家好事成双,一生平(苹)平安安。”
“我”拿起一个枣,用“3”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创造的脚手架
万维钢
①有一种可操作又比较高级的创新方法,被创新者在各个领域大量使用,而且外行一般看不出来。这个方法的特点是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不直接使用。
②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读《西游记》,总觉得这些故事实在匪夷所思,真不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西游记》里的很多故事并不是作者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能在《禹鼎志》《玄怪录》《酉阳杂俎》等传奇笔记小说中找到素材原型。
④比如,孙悟空在车迟国跟虎力大仙斗法,头被砍下来也没事的情节,就取材于《酉阳杂俎》中一个印度僧人“难陀”的故事。而斗法本身,也可能来自书中唐朝道士罗公远和密宗大师不空和尚在唐玄宗面前斗法的故事。
⑤《酉阳杂俎》里甚至还有一个关于蜘蛛精的故事。说有个叫苏湛的人,被蜘蛛精迷惑,妻子和仆人去救他的时候,发现有只巨大的黑蜘蛛用蛛丝把他给绑起来了,仆人就用利刃割断了蜘蛛丝……这不就是《西游记》里盘丝洞的故事吗?
⑥其实吴承恩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禹鼎志序》一文中说:“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果然从小就爱读野史和奇闻。
⑦所以像《西游记》这样博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绝不是一两个作家坐在家里玩头脑风暴就能写出来的。吴承恩通读了各种传奇笔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映射了官场政治,把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所以,创造的基本技术是“借鉴”。
⑧1994年,乔布斯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谈到了他对创造的理解:“创造就是把东西连接起来。如果你问有创造力的人是怎么做出东西来的,他们会有一点负罪感,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做’东西,他们只是能‘看到’东西。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怎么做就会变得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新东西综合起来。”
⑨在这篇访谈里,乔布斯讲了他对苹果电脑市场定位的设计思想,其实也是借鉴的结果。我们知道苹果电脑比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要贵得多,而计算性能也没有顶级配置的个人电脑快,但是它的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特别好。这种在价格、速度和用户体验之间的权衡选择,其实是某个洗衣机品牌教给乔布斯的。
⑩乔布斯一家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做市场调研,想买台好洗衣机。他们发现欧洲货比美国货要贵得多,而且洗衣耗时更长——但欧洲洗衣机的优点是用水少、洗后衣物更松软、洗涤剂残留少。换句话说,欧洲洗衣机对美国洗衣机,就是苹果电脑对个人电脑。乔布斯从欧洲洗衣机悟出的道理是用户体验比价格和速度更重要,而他悟出的这个道理是跟家人连续两周在晚餐餐桌上讨论欧洲洗衣机的结果。
苹果还有很多高级的借鉴。有人考证苹果前设计总监乔纳森·艾维借鉴过罗马尼亚雕塑家的作品,从糖果厂获得过灵感,还曾经为了获得设计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的灵感向一位日本铸剑大师学习。
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有些好想法是横空出世的呢?这是因为高明的发明人会故意不给别人留下线索。
最后说一个数学家高斯的典故。高斯是公认的天才数学家,是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他做出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别的数学家能看懂他的证明,但是完全想不出高斯是怎样想到那些证明的。比如,数学家阿贝尔就曾经抱怨,说高斯“就好像走过沙子的狐狸,用尾巴抹去自己所有的脚印”。
高斯对此的回答是:“一个有自尊的建筑师不会在盖好的房子里留下脚手架。”如果我们能看到每一个发明背后的脚手架,也许这些发明就不会显得那么神奇了吧。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观点。
第①—⑦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 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 一 段:高明的借鉴不着痕迹。
(2)作为说理性文章,文中语言不生硬,不枯燥,读来生动有趣。请结合下面语句分析。
①我们小时候读《西游记》,总觉得这些故事实在匪夷所思,真不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想出来的!
②这不就是《西游记》里盘丝洞的故事吗?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脚手架”,指的就是创造的基本技术——“借鉴”。
B举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例子,其意图是论证“作家创作需要融合多种知识,构建作品体系”这一观点。
C.苹果电脑市场定位的设计思想——“用户体验比价格和速度更重要”,就是借鉴了欧洲洗衣机的优点。
D.乔布斯谈到的“能看到”,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新东西综合起来的能力。
(4)下列观点跟本文关联性最差的一项是( )
A.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B.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索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0.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 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语序混乱,应改为: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C.本句句式杂糅,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个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D.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2.答案:A
解析: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制造: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②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含贬义)。根据句意,(1)应填“创造”。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鄙视:轻视;看不起。根据句意,(2)应填“轻视”。幻想:①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②幻想出的情景。理想:①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根据句意,(3)应填“幻想”,意思是“幻想出的情景”。贯通:连接;沟通。连通:连接而又相通。根据句意,(4)应填“贯通”。故答案选A。
3.答案:C
解析: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显然不符合语境。
4.答案:A
解析:反驳“年纪太小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爱迪生的事例,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和哥伦布的事例。
5.答案:D
解析:平庸: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平凡:指平常,普通。结合语境可知,应该选“平凡”。瞠目结舌:指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哑口无言:指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结合语境可知,应选“哑口无言”。放任:指不加约束,任凭其自然发展。放弃:指丢掉,不坚持。结合语境可知,应该选“放弃”。故选D。
6.答案:B
解析:文章有部分记叙的文字,但记叙的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注意仔细审题,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D项,本文不是以记叙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8.答案:(1)“一路走好”忌语不妥。(或:“在天愿作比翼鸟”句祝福的对象不恰当)
(2)认识大家三生有幸,祝各位早(枣)日圆梦!
解析:
9.答案:(1)(示例)第①一⑦段:创新的特点是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不直接使用。第⑧一 段: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
(2)①运用感叹句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慨——无法想象,表达作者的难以置信之情。
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B
(4)C
解析:(1)依据提示,可知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第①段统领下文,提取关键语句“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不直接使用”来概括。第②段是过渡段,既总结了第二部分的内容,又引出第三部分内容,所以提取关键语句“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来概括第二部分内容。
(2)赏析的切入点可以是修辞、句式、用词等,找准切入点,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①句可从句式角度入手体会,②句可从修辞角度入手体会。
(3)举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例子,其意图是论证“有一种可操作又比较高级的创新方法……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不直接使用”这一观点。
(4)“产生小的灵感……把它发展下去”更多的是在强调锲而不舍,与本文不相关。
10.答案:1.(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3.“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这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4.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1.文章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第3自然段“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第4自然段“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第5自然段“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从这些语句中即可提炼出答案。
2.通过阅读第4自然段不难发现本段的论证过程:开头用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出观点,接着又通过描写小时候和现在“写鸟”的情况(举例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来论证观点。
3.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会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形象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这句就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更好地证明了观点。
4.做此类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归纳出与作者论点相近的理解,但又不同于重复论点,要对论点加以扩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