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2 15:1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理解内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
1.正音正字
崇祯( )     是日更定( ) 拏一小舟( )
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 ) 铺毡对坐( )
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 ) 喃喃( )
2.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一词多义。
1.一:①上下一白 ( )
②长堤一痕 ( )
2.更 ①更定 ( )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 )
3.是 ①是日更定 ( )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 )
4.绝: ①湖上人鸟声俱绝 ( )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5.余: ①余住西湖 ( )
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今义: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 今义: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 )
②是金陵人,客此( )
③拥毳衣炉火 ( )
④与余舟一芥 ( )
(四)重要虚词
1.问其姓氏 (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五)重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
2.是日更定 是: 更定: 。
3.挐一小船: 挐: 。
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 。
5.雾松沆砀 : 。
6.上下一白 一白: 。
7.惟长堤一痕 惟: 。
8.芥 。
9.铺毡对坐 对: 。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 。 更: 。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 白: 。
12.客此 客: 。
13.及下船 及: 。
14.喃喃: 。
(六)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金陵人 (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句,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
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中国杭州西湖上,原名湖心寺,是中国十大名亭之一,也被列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环岛环水,环山环抱。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字 ,号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 》《 》等。
3.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活动三: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活动四: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原文:
翻译:
活动五:探究理解
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
答:
2.文中写雪后湖中寂静氛围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3.文中写雪景的句子是那几句?(用原文回答)
答: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5.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答:
6.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答:
主题思想: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记叙了作者 的经历,描绘了 和 ,
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以及 。
1.比较下面的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好些?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答:
2. 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答:
3.“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答:
4.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答:
5.写作特色:
(1)白描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簸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对比手法。
文章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小品文
小品文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线条勾勒出人或物的面貌。准确地把握住人或物最主要的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本文写西湖的景、亭中的人用的就是白描手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烘托,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风景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 下列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 B.与余舟一芥
C.客此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 、 、 ”。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 , ”。
8. 综合性学习:
阅读完《湖心亭看雪》,九年级(1)班拟组织“走进西湖,走近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搜集诗词】请你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
(2)【活动二:补写对联】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挑选对联】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 下联:
文言文阅读
(2024·山东菏泽·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①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③,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④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⑤临清流也。
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经:经书。③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曩(n ng):从前。⑤仄径:狭窄的小路。⑥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自谦之词。
2.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也 矣 B.矣 也 C.也 乎 D.矣 乎
3.【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5.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2024·山东德州·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丙】
忆王子立(苏轼)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萧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6.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及鲁肃过寻阳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不知木兰是女郎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8.翻译下面句子。
二王方年少,吹洞萧饮酒杏花下。
9.【丙】文中的四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情感,请联系诗文作具体赏析。
10.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三文都写了饮酒,但作者借酒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
B.【甲】【乙】两文写景上都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
C.【甲】文写湖心亭邂逅金陵客,【丙】文写聚散离合、人事变迁,叙事都很简洁。
D.【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直接抒发寄情山水之乐:【丙】文则以“哀哉”一词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理解内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
1.正音正字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一词多义。
1.一:①上下一白 (全 副词)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更 ①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音gèng)
3.是 ①是日更定 (这,代词)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4.绝: ①湖上人鸟声俱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5.余: ①余住西湖 (我,指作者)
  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多)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白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还 今义:更加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三)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 (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 (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四)重要虚词
1.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五)重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2.是日更定 是:这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 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5.雾松沆砀 :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 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 对: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
13.及下船 及:等到
14.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六)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金陵人 (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句,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
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中国杭州西湖上,原名湖心寺,是中国十大名亭之一,也被列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环岛环水,环山环抱。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活动三: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活动四: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原文:
翻译:
活动五:探究理解
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
答: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2.文中写雪后湖中寂静氛围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文中写雪景的句子是那几句?(用原文回答)
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5.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答: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6.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答: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主题思想: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夜赏西湖雪景的经历,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和游湖人的雅趣,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以及深深的故国之思。
1.比较下面的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好些?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答:
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以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痕”“点”“芥”“粒”既写出了堤、亭、舟、人的渺小,又反衬出天地的辽阔,而且符合所形容之物的外形,用词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条”“座”“艘”“个”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 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答:
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3.“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答:
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
4.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答: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写作特色:
(1)白描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簸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对比手法。
文章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小品文
小品文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线条勾勒出人或物的面貌。准确地把握住人或物最主要的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本文写西湖的景、亭中的人用的就是白描手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烘托,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风景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A
【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3. 下列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 B.与余舟一芥
C.客此 D.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类活用辨析能力。
A.句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多天。雪: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B.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芥:本义指小草。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C.句意为:客居在这里。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D.句意为: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痴:动词,痴迷。
故选D。
4.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答案】C
【详解】C.翻译有误。“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故选C。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
【答案】B
【详解】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赏析。
B.“重在议论”说法错误,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同时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体现了两人的特点,例如见到“我”的惊喜,与“我”同饮则体现志趣相投等特点。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在于表达作者的态度观点。在叙述湖心亭巧遇这一事件中没有体现。
故选B。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 、 、 ”。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 , ”。
【答案】
(1)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惟、痕、芥、痴”这几个字的写法。
8. 综合性学习:
阅读完《湖心亭看雪》,九年级(1)班拟组织“走进西湖,走近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搜集诗词】请你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
(2)【活动二:补写对联】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挑选对联】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 下联:
【答案】
(1)示例: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示例: 横批:闲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3) ③ ①
【详解】
(1)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识记积累,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即可。
示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示例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横批指挂贴在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两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心境的词语。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以“闲人”自比,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的安闲自适、乐观旷达;
《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痴情于山水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淡泊孤寂的情趣。所以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为两文的点睛之笔,选取这二字作为横批即可。
示例:甲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能够解释出作者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乙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能够体现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故横批为:闲痴。
(3)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很明显“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湖”切合茶社的地点;“佳茗似佳人”,强调了茶叶之好。对联还应该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子”读作“zǐ”,为三声,为仄声,“欲把西湖比西子”应为上联;“人”读作“rén”,为二声,为平声,“从来佳茗似佳人”应为下联;
“日高人渴漫思茶”中“思茶”为动宾短语;“尝尽溪茶与山茗”中“山茗”为偏正短语;“日高人渴漫思茶”与“尝尽溪茶与山茗”无法组成对联。
故上联选③,下联选①。
文言文阅读
(2024·山东菏泽·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①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③,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④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⑤临清流也。
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经:经书。③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曩(n ng):从前。⑤仄径:狭窄的小路。⑥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自谦之词。
2.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也 矣 B.矣 也 C.也 乎 D.矣 乎
3.【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5.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案】
1.A
2.D
3.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4.(1)湖中哪能还能碰上这样的人!(2)您正在温习经书,不敢贸然打扰。
5.【甲】文作者通过写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感,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作者通过写山中冬夜的寂静清幽,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也暗含对朋友邀请。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义辨析。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是日更定( )”交代时间,为陈述句,选用“矣”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且表示时间已经到了更定时分;“倘能从我游( )?”可知,此句为疑问句,因此可选用“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词语;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的意思是: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同为动宾结构,并“与山僧饭讫而去”为三个连续的行为,每句都表达完整的意思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焉:怎么,哪里。更:还。此人:(您)这样的人。
(2)足下:您。方:正。温:温习。经:经书。猥:鄙贱,自谦之词。烦:打扰。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第①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绘了一幅浑茫无际的湖山雪夜图,写出了大自然的苍茫辽阔的和眼前景物和人的渺小微弱。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风景,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和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孤高自赏的情怀;由“崇祯五年十二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表明作者的故国之思。
结合乙文第②段“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可知,月色清朗,辋水荡漾,月影流动,灯火阑珊,深巷中狗叫声、村子里的舂米声,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本段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蓝田冬夜的静谧和清幽。结合第③段“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可知,鲧鱼轻跃,鸥鸟飞翔,春日将至,万物萌发。本段又以明快的笔调展现出春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鲧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我怎能以这样闲适的事情来邀请您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2024·山东德州·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丙】
忆王子立(苏轼)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萧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6.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及鲁肃过寻阳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不知木兰是女郎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8.翻译下面句子。
二王方年少,吹洞萧饮酒杏花下。
9.【丙】文中的四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情感,请联系诗文作具体赏析。
10.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三文都写了饮酒,但作者借酒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
B.【甲】【乙】两文写景上都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
C.【甲】文写湖心亭邂逅金陵客,【丙】文写聚散离合、人事变迁,叙事都很简洁。
D.【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直接抒发寄情山水之乐:【丙】文则以“哀哉”一词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
【答案】
6.D
7.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8.二王正年轻,在杏花下喝酒吹洞箫。
9.去年花落时在徐州朋友欢聚、对月酣歌和今日花开时在黄州对月独饮、小院闭门两个场景相对比;抒发了因友人已逝和自己遭际不幸而产生的孤独(思念)和悲伤。
10.D
【解析】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消失,停止/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B.动词,命名,给……取名/动词,出名,有名;
C.动词,拜访,探望/动词,经过,路过;
D.都是动词,表肯定判断;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是:第二年,我被贬谪到黄州,对月独饮。
“明年”通常表示时间上的转换,它标志着接下来要描述的事件或状态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发生的。因此,“明年”应该与后面的句子分开,形成一个独立的时间状语。“余谪黄州”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余”是主语,“谪”是谓语,“黄州”是宾语。这个句子表达了“我(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意思。因此,“余谪黄州”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理解。“对月独饮”是另一个独立的句子,它描述了苏轼在黄州时的一个行为,即“对着月亮独自饮酒”。
据此可断句为: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有:
方:正,正在。年少:年轻。“吹洞箫饮酒杏花下”省略介词“于”,翻译时调整为“吹洞箫饮酒(于)杏花下”。
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前两句诗“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描述了苏轼在徐州时与王子立、子敏以及张师厚一同欢聚的场景。那时他们年轻气盛,吹洞箫、饮酒、赏花,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这里的“花落在徐州”和“对月酣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当时欢聚的快乐和幸福。后两句诗“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则描绘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的孤独和寂寞。他独自一人在小院里,看到花儿再次绽放,但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这里的“花发”与“闭门风露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凄凉。通过前后两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生活情境的巨大变化。从前的欢乐和幸福与现在的孤独和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苏轼的情感更加深刻和强烈。同时,这种对比也表达了苏轼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确实直接表达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乐趣。而【丙】文中,“哀哉”一词并不是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而是直接表达了苏轼对逝去友人的悲痛之情。故该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丙】我在徐州,王子立、子敏都住在官舍中,恰逢蜀人张师厚来拜访我。王子立、子敏当时正年轻,吹着洞箫在杏花下饮酒。第二年,我被贬谪到黄州,对月独饮,曾写诗说:“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大概是回忆与两位王姓少年饮酒的时光吧。当时一起欢聚的人,张师厚已逝去多年,今年王子立又不幸英年早逝,真是令人悲伤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