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难点:理解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预习教材P83—P84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是: .
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是: .
二.探究新知
教师叙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三角形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的判定定理1和2,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或定理呢?想掌握更多的判定定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从而引入新课学习.
出示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学习
动脑筋
任意画两个三角形△ABC 和△,使△ABC的边长是△ 的边长的k倍. 分别度量∠A和∠,∠B和∠ ,∠C和∠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过程与方法:完全由学生参照前一判定定理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上面的分析证明,我们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修养水平.
例1 如图,在Rt△ABC 和Rt△中,∠C =90°,∠=90°,
求证: Rt△ABC ∽Rt△
(思路与方法:已知两边成比例,
只要得到第三边成比例,即可完成证明)
(说明:同学们相互交流解答思路,但要独立完成,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教师巡视指导.)
例2 判断下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巩固对三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的判定定理2.3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几何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三.知识梳理
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
四.当堂检测
1.如图,已知点D,E,F分别是△ABC 三边的中点,
求证:△EDF∽△ACB.
2.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与上一节课判定定理1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
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上的正迁移.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难点:理解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预习教材P81—P82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引理是: .
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是: .
二.探究新知
教师叙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三角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似的判定定理,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或定理呢?想掌握更多的判定定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从而引入新课学习.
出示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学习
动脑筋:
任意画△ABC 和△,使∠A=∠A′,
(1)分别度量∠B和∠B′,∠C和∠C′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
(2)分别量出BC和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
(3)改变∠A或k的大小,你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证明,然后由学生展示.)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然后与课本对照.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即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例1 如图,在△ABC与△DEF中,已知∠C=∠F=70°,AC=3.5cm ,BC=2.5cm,
DF =2.1cm, EF=1.5cm.
求证:△ABC ∽△DEF.
(说明:学生利用上述结论,自主学习解答,教师巡视观察,指正.)
例2 如图,在△ABC中,CD是边AB 上的高,且
求证:∠ACB = 90°.
(说明:老师巡视,学生讨论完成.)
方法总结: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首先要根据题目里的条件分析出,能满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的条件,选定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三.知识梳理
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
四.当堂检测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 =∠ACD,AB = 6, BC = 4,AC = 5,CD= 7.5,
求AD的长.
2.如图,点B,C分别在△ADE 的边AD,AE上,且AC = 6,AB = 5,EC = 4,DB=7.求证:△ABC∽△AED.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与上一节课判定定理1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
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正迁移.特别是“相应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学生容易忽视.教学采取“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1)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会用上述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难点
重点: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比” 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难点:上述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预习教材P77—P7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怎样的图形是相似的?
2.三角形相似的概念与性质?
3.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在八年级上册, 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下面我们来探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入新课学习.
出示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引理的学习
动脑筋:
如图,在△ABC中,D 为AB上任意一点. 过点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于点E.
(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
(2)分别度量△ADE 与△ABC 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
(3)△ADE 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教师提示:要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现在我们只要找到满足相似三角形定义的条件,就能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向.)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独立阅读,领悟出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角形相似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寻找条件是关键.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指出三角形相似的两个条件:(1)三角对应相等.(2)三边对应成比例.让学生思考寻找解题的方法.
小结: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例1 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
求证:△ADE ∽△ABC.
(说明:学生利用上述结论,自主学习解答,教师巡视观察,指正.)
例2 如图,点D为△ABC的边AB的中点,过点D作DE∥BC,交边AC于点E.延长DE至点F ,使DE=EF.
求证:△CFE∽△ABC.
(说明:老师巡视,学生讨论完成.)
三.知识梳理
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
四.当堂检测
1.如图,在Rt△ABC中,∠C = 90°.正方形EFCD
的三个顶点E.F.D分别在边AB,BC,AC 上.
已知AC= 7.5,BC= 5,求正方形的边长.
2.如图,已知点O在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上,
OE∥BC,OF∥CD. 试判断四边形AEOF与四边形
ABCD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五.教学反思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难点:理解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预习教材P79—P80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引理是: .
二.探究新知
(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学习
动脑筋
任意画△ABC 和△,使∠A=∠,∠B=∠.
(1) ∠C =∠吗?
(2) 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对应 成比例?
(3) 把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你们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过程与方法: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79页的证明后,讨论得出结论: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1 如图,在△ABC 中,∠C=90°.从点D分别作边AB,
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DF与AB交于点H.
求证:△DEH∽△BCA.
例2 如图,在Rt△ABC 与Rt△DEF中,∠C=90°,∠F = 90°.
若∠A =∠D,AB = 5,BC = 4,DE = 3,
求EF的长.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巩固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几何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对应练习:
1.如图,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交CD于点F.请指出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 如图,AB⊥BD,ED⊥BD,点C是线段BD 的中点,且AC⊥CE. 已知ED= 1,BD= 4,
求AB的长.
三.知识梳理
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
四.当堂检测
1.在△ABC与△DEF中,∠A=390,∠B=610,∠E=390,∠F=800,
则△DEF ∽△ABC.
2.证明: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已知:
求证:
3.如图所示,在锐角△ABC中,AD,BE分别是边BC,AC上的高,
求证:
五.教学反思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
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