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良渚文化呈现早期国家特征 B.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私有制
C.原始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良渚文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2.周武王褒封先代之后,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对此,《论语》指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据此可知,“三恪”之封
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出对殷商平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
3.下面是曹操发布的三道诏令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曹操
内 容
第一道 (公元210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第二道 (公元214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道 (公元217年)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或堪为将守……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A.不惟德修,唯才是举 B.恩威并重,镇压异端
C.求贤若渴,削弱士族 D.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4.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因此,他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朱熹的这一主张
A.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B.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C.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D.旨在宣扬佛道禁欲思想
5.明末,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同“埆”,意为土地不平而贫瘠),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可用于研究
A.商人的出现推动了集镇的形成 B.贫困人口呈现明显地域差别
C.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消除 D.人地矛盾现实导致徽商势起
6.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列举了多项清朝未遵守经义或违背经义的事件,并提出“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康有为意在
A.践行“中体西用” B.宣传儒学主张
C.减轻变法的阻力 D.促进思想启蒙
7.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现实政治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8.1939年9月在陕甘边区,中央党校成立了回民班;1941年6月在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边区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学校,增设民族语课程。另外,还创办了两所蒙古族学校;1941年创办了民族学院,招收了蒙、回、藏、苗、汉等各族青年300多人。这一做法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9.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到关键的第四年,人民曾质疑工业建设和普通大众有何直接联系,是否能解决人民穷苦的生活境况。1956 年 11 月 27 日《人民日报》一则社论解答了人民的疑惑,其标题为“民生只能逐渐改善”。该社论反映出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得到基本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减弱
C.政府向人民表达改善民生的信心 D.国民经济的比例得以调整
10.2023年3月 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已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推动了整个西亚地区出现了“和解潮”。这表明中国
A.具有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和影响力 B.成功化解了西亚地区的矛盾
C.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对优越性 D.积极在西亚地区与美国角力
11.下面为《汉谟拉比法典》条文节选。这些法律条文
第十六条
自由民藏匿逃奴于其家,而不依传令者之命令将其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
第十七条
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主应以银二舍客勒酬之
第二十五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A.宣扬了君权神授和王权专制统治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财产私有
C.目的是缓和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D.体现了对原始落后习俗的保留
12.至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荷等国的商品;甚至其运往美洲的产品也多来自英、荷等国,西班牙也被称为“漏斗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黄金流入欧洲其他地区,促进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价格革命助推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
C.西班牙错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 D.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13.在威斯特伐利亚大会上,教皇使节仅仅是听取会议。会议召开时,无论是信奉新教还是旧教的国家都以平等的地位坐到谈判桌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同时,和约也成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导致了欧洲政局的四分五裂 B.隐含了近代主权国家的理念
C.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 D.助推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14.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而苏联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身成为工业国。其中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从1928年的48%比52%变为71%比29%,轻、重工业的比值从60.5%比39.5%变成46.6%比53.4%。这表明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活力 B.完全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C.依靠市场经济完成国家工业化 D.有效缩小了工农业间的差距
15.1977年以来,新加坡在各个选区成立数百个居民委员会和民主联络所,它们在政府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即所谓的“八德”。这表明新加坡
A.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B.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C.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D.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16.2009年12 月,美国推出了《重整美国制造业》计划,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德国于2013年推出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 4.0”战略的建议》;我国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说明
A.制造业是未来工业发展基石 B.科技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D.大国竞争的实质在于工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摘自魏收《魏书·序纪》
材料二
柳宗元:“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
我国都。”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摘自《辽史·百官志》
“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
——摘自《元史·世祖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认同的表现形式,并简析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文化认同不断发展的深远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根据考古资料证实,在西周时期辽宁地区已出现丝、绢等丝织物。由于这里和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来往十分方便。秦汉时期,通过征战、移民等活动所开辟的古道实现了中国的桑蚕技术向朝鲜半岛输出的过程,日本则通过朝鲜海峡吸收了这一先进文明成果。魏晋南北朝期间,通过官方的交往,则更进一步有丝绸产品及较高级的丝织技术向该地区输出。到了唐宋时代,虽然由于海上交通逐渐发达,东北亚地区诸国通过海路可以直接与中国交往,但远不如通过东北亚丝绸之路来得方便。特别是当时的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满足生活的需要,致力于发展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以回赐的形式大量地进行以丝绸为主要产品的官方贸易,从而使得东北亚丝绸之路更为繁忙。
——摘编自侯江波 林杰《试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东北港口开埠之前,毛皮业发展处于冷淡期。这种情况一直到1886年随着东北各港口对外贸易的放开,情况才逐渐好转。到1906年前后,东北形成基本贸易格局,各项毛皮贸易种类都在不断丰富和增加。日俄战争后,日本加深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逐渐取代了美国在东北毛皮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近代东北毛皮的发展,毛皮工厂应运而生,从小作坊到大工厂,1920年张廷阁邀请德国工程师勘测和选址,创立了双合盛制革厂。奉天地区毛皮贸易繁盛,同时带来附近商铺的发展。近代东北毛皮贸易的不断发展,作为东北近代对外贸易的重要一环,也促进着近代东北地区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付晨旭《近代美国与中国东北毛皮贸易研究(1861~1931)》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摘编自新华社
《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北地区丝绸贸易勃兴的内在动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61~1931年东北毛皮贸易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对外贸易角度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提出你的建议。(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过去的征服者由于在文明发展程度上低于印度,所以他们对印度的征服只能凭借刀剑的力量,不仅不能推动印度社会的进步,而且最后自己受到了印度文明的改造。16世纪起,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对国内农民实行残酷剥夺的同时,国家也支持和保护商人积极向海外发展。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海外殖民掠夺受到进一步的鼓励,东印度公司被批准为长期组织,并且可以拥有军队,俨然成了在印度的英国殖民政权。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要丰富的原料供应,也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1784年,在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印度的斗争。正如马克思说的,印度之所以被英国征服,“这与其说是由于不列颠的收税官和不列颠的士兵粗暴干涉,还不如说是英国的蒸汽和英国的自由贸易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严钟奎《马克思论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和结果》
材料二
1939年9月,美国国务院已开始考虑战后世界安排计划,认为应该“建立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美国在策划战后世界新秩序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打着“不寻求领土扩张”、反对殖民主义、主张民族独立的旗帜。随着美国参加二战,美国认为:“现在自己有权利就印度问题向英国施加压力。”1942年,日本挥戈南下,势如破竹。德、意在欧洲战场也处于优势,盟国特别担心日本攻占印度后与德国军队在中东会师。而此时印度国内的局势也十分紧张,国大党和其他民族组织意见不统一,因此如何调动印度人民参加抗日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国大党提出的先答应给予印度独立地位才支持盟国抗击日军的条件,英美意见不一。英国坚持反对立即给予印度独立权利,主张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罗斯福则建议丘吉尔是否:“能够参照美国1783~1789年十三州的情况,在印度采取类似的做法,先成立一个临时政府,这个政府有多数代表领导,其中包括不同阶级、职业、宗教和地区,战后再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政府。”
—摘编自韩枫杜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印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外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的主张,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出现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在《希腊化文化信息在中国的回响(至公元七世纪)》一文中,利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传入中国的犍陀罗艺术、钱币等文化载体,分析了希腊化文化与古代中国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特别强调了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和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在其中所发挥的先导和奠基作用。
——摘编自杨巨平《古代文明的碰撞、交流与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D 考查中国早期文明。根据材料“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陶器……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可知,良渚文化时期,不论是玉器的制作种类还是陶器的制作,都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并非早期国家特征,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良渚文明手工业的发展,并非说明原始民主政治遭到破坏,故排除C项。
2. A 考查分封制。材料所述周武王对先代君王后代的分封,有利于团结有势力的异姓贵族,使“天下之民归心”,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与分封制不符,故排除 B项;先代之后并非指“殷商平民”,而是指先代君王后代,故排除C项;材料所述仅是对先代君王后代的分封,与周王室并不存在宗法关系,故排除 D项。
3. A 考查三国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曹操发布的三道“求贤令”的部分内容,当时处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发布求贤令迎合了其统治的需求,“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或堪为将守”,由此可知,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是注重“贤”“进取”“至德”“果勇”,这体现了曹操选拔人才不惟德修,唯才是举,故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曹操镇压异端,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削弱士族实力,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求贤不是为了秉公办事,故排除D项。
4. B 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吃饭喝水是人生存的自然需求,但是要求食物的美味则是人的过分要求和欲望,因此他认为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这一主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故B项正确。这一主张并不能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故排除 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唯物主义观,故排除C项;朱熹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宣扬禁欲思想,而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D项。
5. D 考查明清时期的徽商。根据材料可知,徽地人口日益增长,而土地日益贫瘠,说明当时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为了生活,徽人多商贾,因此,人多地少缺陷的现实导致徽商兴起,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地域差别,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消除,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6. C 考查维新变法。康有为强调只须效法古代的经义就足够了,根本无须取法于西方。这就把国家强盛的标准、维新运动的方向定位于落实“经义”,其实质是为了减轻变法的阻力,故C项正确,排除B、D两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提出的,故排除 A项。
7. A 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的两件民国初年复辟帝制都走向失败的事件,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现实政治,故A 项正确。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后继续领导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故排除B项;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军阀割据与材料帝制失败无直接关联,故排除C、D两项。
8. C 考查抗战与民族关系。根据材料“成立回民班”“还创办了两所蒙古族学校”“招收了蒙、回、藏、苗、汉等各族青年300多人”可知,1941年,中共中央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尊重蒙、回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通过这些措施有利于团结各民族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9. C 考查“一五”计划。根据材料“是否能解决人民穷苦的生活境况”“人民只能逐渐改善”可知,党和政府利用“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成就向人民表明,改善人民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即强调“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C项正确。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初期,优势并非减弱,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问题,故排除D项。
10. A 考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通过推动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中国展现了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智慧和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地区安全水平,故A项正确。中西亚地区的历史纠葛和地缘政治复杂性意味着该地区的矛盾不可能被一蹴而就地解决,“成功化解”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中国推动沙特和伊朗和解更多是基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考虑,并非为了与美国抗衡,故排除D项。
11. B 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根据材料可知,“自由民藏匿逃奴于其家,而不依传令者之命令将其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说明法典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材料“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前来救火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体现了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富人和奴隶主贵族利益,不是缓和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故排除C项;材料中保留原始落后的社会习俗并没有进行前后对比,故排除D项。
12. D 考查近代欧洲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虽然在新航路开辟中拔得头筹,攫取了大量殖民地的财富,但由于本国忽视国内工业的发展,这些财富徒为英、荷等国作嫁衣,以致最后自己的全球殖民霸权被英、荷所取代,这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对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早期殖民国家对待工业发展态度差异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影响,A项与之无关,故排除;材料与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影响无关,故排除B项;西班牙的对外殖民掠夺促进了其国内资本原始积累,故排除C项。
13. B 考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材料“国家都以平等的地位坐到谈判桌前”“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彰显了近代主权国家的理念,故B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4. A 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苏联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身成为工业国”等可知,通过一五计划,苏联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这是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的结果,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有一定活力,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苏联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身成为工业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只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未完全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是实行的计划经济而不是依靠市场经济,故排除C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客观上拉大了工农业间的差距,故排除D项。
15. A 考查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由材料中的信息“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李光耀总理……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可知,新加坡政府注重加强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民众参政热情及民本思想,故排除 B、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新加坡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故排除D项。
16. B 考查世界科技。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德国和我国都在强调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并努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表明科技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制造业是未来工业的发展基石不能完全说明材料中提到的各国政策背后的共同点,故排除 A项;材料中未涉及关于和平的问题,故排除C项;大国竞争的实质在于经济和科技,而非仅仅在于工业,故排除D项。
17.(1)表现形式:祖源认同(或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疆域认同;制度(政治)认同;思想认同。(4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原因: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治寻求法理依据;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治理的需要;儒学影响力的扩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深远影响: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中华文明形成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传统与优良品质;为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动因:丝织业发展历史悠久,战争和移民的推动;相对先进的技术;地理区位优势;巩固少数民族政权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贸易发展呈现不连贯性;贸易种类日趋丰富;日本逐渐取代美国占据主导地位。(4分,任答两点即可)建议:以对俄贸易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经济贸易活动;加强边境贸易管理和口岸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注重对外贸易产品的质量;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1)内外因素:印度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英国政府的支持;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需要;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4分,内外因素各答一点即可)
(2)主张:英国坚持反对立即给予印度独立权利,主张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美国要求英国允许印度独立,组建临时政府,最终完全独立。(4分)原因:美国希望在战后夺取世界霸权,因此需要打击殖民势力;美国参战后,向英国施压;印度国内民族独立浪潮高涨;美国希望利用印度,抵制日本的扩张;英国需要维持旧有殖民帝国地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古代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创新)的过程。(2分)
阐述.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帝国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同时,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8分)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类各文明之间通过不断交往,不同区域的文明汇聚交融,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区域文明。(2分)(也可以从战争是古代文明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的交往过程也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中部亚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等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