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2 15:54:07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大冶期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支农民起义军?(  )
A.刘邦、项羽的农民军 B.张角的农民军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D.黄巢的农民军
2.(2024七下·攀枝花期中)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共同点,常常是历史学家们比较的对象,以下属于他们共同特点的有(  )
①国祚短促②外戚夺权③二世而亡④创新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2024七上·清远期末)“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对此评价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  )
A.晋文公 B.秦孝公 C.汉武帝 D.秦始皇
4.(2024七上·黄埔期末)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土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2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灭亡的时间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5.(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班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是“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题目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七国之乱 D.楚汉之争
6.(2024七上·期末)《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材料提及的起义(  )
A.因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而爆发 B.是西楚霸王领导的
C.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7.(2023七上·苏州期中)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农民起义 D.争夺帝位
8.(2016九上·武城期中)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
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D.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9. 成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中,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史实相关的是 (  )
A.四面楚歌 B.卧薪尝胆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10. 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属于该起义的口号是 (  )
A.尊王攘夷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1.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规模起义
12.某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情景剧表演,部分台词如下。该情景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楚汉之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巾起义
13.(2024·山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14.(2024九下·鄂州月考)“伐无道,诛暴秦”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统治者争权夺利
C.秦的暴政 D.外族入侵
15.(2024九下·海珠模拟)湖南益阳出土的简牍《秦二世元年文书》记录,秦二世的即位是秉承秦始皇的遗诏行事,而不是像《史记》所记载的靠伪造诏书而夺得帝位。这一简牍的发现(  )
A.否定了《史记》的真实性 B.可以与《史记》相互印证
C.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D.厘清了秦二世继位的真相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秦国国君即位以后,决心图强变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向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深得他的信任。在他的支持下,一场给秦国社会变化带来新气象的变法开始了。
材料二:秦二世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遇上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斩,大家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
材料三:秦朝末年的统治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反秦浪潮不断高涨,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不断强大,项羽英勇善战,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机遇率军直抵秦都,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国国君"指谁?为了达到“强兵”目的,对有军功的人是如何奖励的?
(2)材料二中的农民在哪里“揭竿而起”?这次有何地位?
(3)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哪一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因此,题干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有关。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虽是秦末农民起义,但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BD 内容与题干中“攻秦”不符,排除选项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朝的灭亡;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3.【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功过参半。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D项符合题意;
A: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秦始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
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C;
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世纪、年代的计算方面,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涉及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开端,揭竿为旗是其方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其口号,因此材料论文的题目是陈胜、吴广起义,A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晚期,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
七国之乱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诸侯权力过大引发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
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起义最终在秦军的反击而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D项正确;
陈胜、吴广起义因秦二世的暴政而爆发,排除A项;
陈胜、吴广是起义的领导者,排除B项;
刘邦攻占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地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D项正确;
春秋是诸侯争霸,战国是兼并战争,陈胜、 吴广起义是农民起义,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认识。
8.【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的暴政,最终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面楚歌”源于楚汉相争,与刘邦、项羽有关;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四面楚歌使得项羽军心涣散。A项正确;
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有关,排除B项;
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
退避三舍指春秋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的城濮之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的背景、内容、结果与影响。
1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B项正确;
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排除A项;
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排除C项;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是“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的口号等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光的起义并没有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A错误;
B、吴广虽然被广泛认为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并非完全是农民。 根据历史记载, 吴广同样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他们的行动和言论, 无论是通过起义还是通过虚构的威信和迷信来激励人民, 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这与墨子的“非命”说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正确;
C、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对秦朝暴政的批评,C错误;
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 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规模起义 ,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意思的理解。大泽乡起义所展现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 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首创精神。
12.【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A不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是秦朝末期项羽和刘邦的争夺战,和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文字当中按照秦朝法律,严苛的法律可以得知这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C正确,
D、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背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1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4.【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5.【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6.【答案】(1)秦孝公、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4)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国君是秦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信息显示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地点在大泽乡,又叫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巨鹿之战;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 楚汉之争;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故答案为:(1) 秦孝公、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 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 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4) 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商鞅变法,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当时的国君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商鞅变法内容的识记来解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陈胜吴广起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大冶期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支农民起义军?(  )
A.刘邦、项羽的农民军 B.张角的农民军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D.黄巢的农民军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因此,题干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有关。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虽是秦末农民起义,但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BD 内容与题干中“攻秦”不符,排除选项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2024七下·攀枝花期中)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共同点,常常是历史学家们比较的对象,以下属于他们共同特点的有(  )
①国祚短促②外戚夺权③二世而亡④创新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朝的灭亡;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3.(2024七上·清远期末)“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对此评价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  )
A.晋文公 B.秦孝公 C.汉武帝 D.秦始皇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功过参半。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D项符合题意;
A: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秦始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黄埔期末)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土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2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灭亡的时间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
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C;
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世纪、年代的计算方面,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班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是“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题目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七国之乱 D.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涉及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开端,揭竿为旗是其方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其口号,因此材料论文的题目是陈胜、吴广起义,A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晚期,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
七国之乱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诸侯权力过大引发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
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上·期末)《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材料提及的起义(  )
A.因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而爆发 B.是西楚霸王领导的
C.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起义最终在秦军的反击而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D项正确;
陈胜、吴广起义因秦二世的暴政而爆发,排除A项;
陈胜、吴广是起义的领导者,排除B项;
刘邦攻占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认识。
7.(2023七上·苏州期中)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农民起义 D.争夺帝位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地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D项正确;
春秋是诸侯争霸,战国是兼并战争,陈胜、 吴广起义是农民起义,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认识。
8.(2016九上·武城期中)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
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D.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的暴政,最终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9. 成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中,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史实相关的是 (  )
A.四面楚歌 B.卧薪尝胆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面楚歌”源于楚汉相争,与刘邦、项羽有关;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四面楚歌使得项羽军心涣散。A项正确;
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有关,排除B项;
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
退避三舍指春秋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的城濮之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的背景、内容、结果与影响。
10. 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属于该起义的口号是 (  )
A.尊王攘夷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B项正确;
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排除A项;
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排除C项;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是“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的口号等知识。
11.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规模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光的起义并没有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A错误;
B、吴广虽然被广泛认为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并非完全是农民。 根据历史记载, 吴广同样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他们的行动和言论, 无论是通过起义还是通过虚构的威信和迷信来激励人民, 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这与墨子的“非命”说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正确;
C、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对秦朝暴政的批评,C错误;
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 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规模起义 ,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意思的理解。大泽乡起义所展现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 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首创精神。
12.某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情景剧表演,部分台词如下。该情景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楚汉之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巾起义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A不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是秦朝末期项羽和刘邦的争夺战,和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文字当中按照秦朝法律,严苛的法律可以得知这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C正确,
D、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背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13.(2024·山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4.(2024九下·鄂州月考)“伐无道,诛暴秦”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统治者争权夺利
C.秦的暴政 D.外族入侵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5.(2024九下·海珠模拟)湖南益阳出土的简牍《秦二世元年文书》记录,秦二世的即位是秉承秦始皇的遗诏行事,而不是像《史记》所记载的靠伪造诏书而夺得帝位。这一简牍的发现(  )
A.否定了《史记》的真实性 B.可以与《史记》相互印证
C.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D.厘清了秦二世继位的真相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七上·通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秦国国君即位以后,决心图强变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向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深得他的信任。在他的支持下,一场给秦国社会变化带来新气象的变法开始了。
材料二:秦二世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遇上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斩,大家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
材料三:秦朝末年的统治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反秦浪潮不断高涨,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不断强大,项羽英勇善战,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机遇率军直抵秦都,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国国君"指谁?为了达到“强兵”目的,对有军功的人是如何奖励的?
(2)材料二中的农民在哪里“揭竿而起”?这次有何地位?
(3)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哪一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答案】(1)秦孝公、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4)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国君是秦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信息显示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地点在大泽乡,又叫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巨鹿之战;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 楚汉之争;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故答案为:(1) 秦孝公、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 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 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4) 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商鞅变法,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当时的国君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商鞅变法内容的识记来解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陈胜吴广起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