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学习历史需要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故选C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华夏之祖体现了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
夏商周的兴亡、春秋战国的纷争以及大变革时代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
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上·剑阁期末)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始皇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选C项。
秦朝为百官之首,丞相掌管行政,协理政务,排除A项。
秦朝太尉掌管军事,不常设,排除B项。
秦朝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中央机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相关史实。
3.(2024七上·剑阁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
A.秦国 B.秦朝 C.西汉 D.西晋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选B项。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是秦朝的前身,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秦朝灭亡、西汉建立,与“第一个”不符,排除C项。
西晋结束三国分立面,统一全国,与“第一个”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的相关史实。
4.(2024九下·安顺模拟)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晋的兴衰;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5.(2024九下·北京市)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和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实行郡县制等,C项符合题意;
A:刻石并未具体描述秦灭六国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尚未出现楷书,B项不符合题意;
D:刻石内容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九下·自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这位政治家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和直道等,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主要成就。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并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建设。因此,A项符合题意;
B:汉武帝没有并吞六国,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太宗没有并吞六国,C项不符合题意;
D:元世祖没有并吞六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主要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九上·高青模拟)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8.(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货币改革促进边疆开发 B.半两钱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C.统一度量衡加快了发展 D.半两钱利于全国经济交流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可知,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半两钱后,在边疆和内地都广泛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交流,D符合题意;
边疆使用半两钱,不意味着边疆得到开发,排除A;
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并不是最早的货币,排除B;
半两钱反映了货币的统一,不是统一度量衡,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2·包头)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不符合题意;
D.统一六国的需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2024七下·普洱期末)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半两钱”“秦铜权”“秦铜量”,这些物品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1.(2024七下·德惠期末)秦汉终结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是隋唐一统,五代后是宋元明清的一统。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分久必合、走向统一是因为( )
A.统一是必然趋势 B.外来势力渗入
C.国家分裂 D.民族征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2.(2024·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他们都肯定了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A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项毛泽东和钱穆是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评价,题干没有反映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未涉及万里长城的信息,万里长域的坚不可摧和题意中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肯定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秦朝的评价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13.(2024·南通)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
A:郡县制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经济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
B:郡县制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思想控制,B项不符合题意;
D:防止外戚专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百年以来诸侯割据,法度既殊,文字各异,致郡县间于朝廷下政令之实施,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据此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和法令的目的在于( )
A.为兼并六国作准备 B.改善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
C.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D.使政令能在各地顺利推行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百年以来诸侯割据,法度既殊,文字各异,致郡县间于朝廷下政令之实施,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分析可知,政令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因此,秦朝统一文字和法令的目的在于使政令能在各地顺利推行,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为兼并六国作准备 ,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B. 改善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 ,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文字,没有涉及国家的财政经济,不符合题意;
C. 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材料不能体现“促进文化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5.(2024·增城模拟)某同学作出如下课堂笔记,他学习的主题是( )
“六王毕,四海一”篇海内为郡县 百官公卿
A.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B.君主专制政体演变
C.中国早期政治特点 D.两汉时期思想文化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并结合所学可知,“六王毕,四海一”指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海内为郡县”反映了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得出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大一统的秦朝政治,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秦朝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政体演变,排除B项。
中国早期政治是夏商周时,表现为文明起源与社会变革,排除C项。
材料强调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未涉及汉朝时期的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统一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素养评估试卷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为什么实行该制度
(2)材料二中新皇帝设置的“若干行政区”指什么制度 同材料一中的制度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朝代的制度变更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1)分封制。原因: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
(2)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其专在下”:诸侯势力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
(4)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可知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
(2)第一问:据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第二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第三问:与分封制相比较而言,郡、县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地方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意思是分封建制的政策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危害中央,而郡县制下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君主专制。
(4)根据材料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政策的效果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故答案为:
(1)分封制;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
(2)秦始皇;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3)诸侯势力过大;君主专制
(4)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学习历史需要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2024七上·剑阁期末)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3.(2024七上·剑阁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
A.秦国 B.秦朝 C.西汉 D.西晋
4.(2024九下·安顺模拟)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24九下·北京市)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6.(2024九下·自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这位政治家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7.(2024九上·高青模拟)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货币改革促进边疆开发 B.半两钱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C.统一度量衡加快了发展 D.半两钱利于全国经济交流
9.(2022·包头)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10.(2024七下·普洱期末)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半两钱”“秦铜权”“秦铜量”,这些物品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11.(2024七下·德惠期末)秦汉终结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是隋唐一统,五代后是宋元明清的一统。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分久必合、走向统一是因为( )
A.统一是必然趋势 B.外来势力渗入
C.国家分裂 D.民族征战
12.(2024·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13.(2024·南通)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1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百年以来诸侯割据,法度既殊,文字各异,致郡县间于朝廷下政令之实施,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据此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和法令的目的在于( )
A.为兼并六国作准备 B.改善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
C.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D.使政令能在各地顺利推行
15.(2024·增城模拟)某同学作出如下课堂笔记,他学习的主题是( )
“六王毕,四海一”篇海内为郡县 百官公卿
A.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B.君主专制政体演变
C.中国早期政治特点 D.两汉时期思想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素养评估试卷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为什么实行该制度
(2)材料二中新皇帝设置的“若干行政区”指什么制度 同材料一中的制度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朝代的制度变更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故选C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华夏之祖体现了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
夏商周的兴亡、春秋战国的纷争以及大变革时代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
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始皇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选C项。
秦朝为百官之首,丞相掌管行政,协理政务,排除A项。
秦朝太尉掌管军事,不常设,排除B项。
秦朝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中央机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选B项。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是秦朝的前身,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秦朝灭亡、西汉建立,与“第一个”不符,排除C项。
西晋结束三国分立面,统一全国,与“第一个”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晋的兴衰;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5.【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和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实行郡县制等,C项符合题意;
A:刻石并未具体描述秦灭六国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尚未出现楷书,B项不符合题意;
D:刻石内容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和直道等,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主要成就。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并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建设。因此,A项符合题意;
B:汉武帝没有并吞六国,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太宗没有并吞六国,C项不符合题意;
D:元世祖没有并吞六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主要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可知,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半两钱后,在边疆和内地都广泛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交流,D符合题意;
边疆使用半两钱,不意味着边疆得到开发,排除A;
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并不是最早的货币,排除B;
半两钱反映了货币的统一,不是统一度量衡,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不符合题意;
D.统一六国的需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1.【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2.【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他们都肯定了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A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项毛泽东和钱穆是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评价,题干没有反映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未涉及万里长城的信息,万里长域的坚不可摧和题意中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肯定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秦朝的评价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13.【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
A:郡县制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经济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
B:郡县制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思想控制,B项不符合题意;
D:防止外戚专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百年以来诸侯割据,法度既殊,文字各异,致郡县间于朝廷下政令之实施,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分析可知,政令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因此,秦朝统一文字和法令的目的在于使政令能在各地顺利推行,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为兼并六国作准备 ,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B. 改善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 ,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文字,没有涉及国家的财政经济,不符合题意;
C. 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材料不能体现“促进文化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5.【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并结合所学可知,“六王毕,四海一”指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海内为郡县”反映了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得出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大一统的秦朝政治,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秦朝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政体演变,排除B项。
中国早期政治是夏商周时,表现为文明起源与社会变革,排除C项。
材料强调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未涉及汉朝时期的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统一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分封制。原因: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
(2)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其专在下”:诸侯势力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
(4)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可知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
(2)第一问:据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第二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第三问:与分封制相比较而言,郡、县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地方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意思是分封建制的政策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危害中央,而郡县制下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君主专制。
(4)根据材料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政策的效果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故答案为:
(1)分封制;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
(2)秦始皇;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3)诸侯势力过大;君主专制
(4)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