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0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小人物”,培养学生熟读精思的能力。
本文体裁: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通常存在双重叙述视角:当时的“我”和回忆时的“我”。对双重叙述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文本细读,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统编教材选入的回忆性散文中有很多篇也都有涉及双重视角,本文课后题也有设置。
因此,本节课从这一点切入,引导学生体会双重叙述视角的妙处,理解作者复杂情感;并采用对比阅读,除课内对比外,还联系上学期《秋天的怀念》等,和鲁迅《朝花夕拾》中另一个“小人物”衍太太,实现多文本教学,旨在同中求法,异中悟情,引导学生习得回忆性散文的一种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双重视角,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会双重视角的魅力;
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一种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双重视角,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会双重视角的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一种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长妈妈及她与《山海经》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二、知识铺垫
1.什么是双重叙述视角?
读27、28段,“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思考:同一本《山海经》,明明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为什么是“宝书”呢?
提示:关注提示词“现在”。
明确: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宝书”,是“童年的我”的感受;“十分粗拙的本子”是写作时“成年的我”的回忆。这就是双重叙述视角。双重叙述视角是回忆性散文的典型特点。
2.两种视角有何不同?
屏显:因不同时期的“我”在阅历、情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自然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感受也不同。所以两种视角立场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3.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是“写作时的回忆”?哪些是“童年的感受”?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标志性词语、在文中的位置、表达的内容三方面来识别两种视角。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梳理“童年的我”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童年视角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1.为什么说《山海经》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生1:因为那是“我”小时候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一本书,书上还有绘图。
生2:25、26段。因为是没文化的长妈妈买来的,让我震惊,让我感激,并有了敬意。
2.这种“敬意”是一直存在的吗?用自己的方式梳理“童年的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同桌交流)
生1:我们是用折线图的形式梳理的。从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再到憎恶厌恨,最后产生新的敬意。这样整理,感情的起伏变化一目了然。
教师归纳:前面所有的情感变化,都是为这最后的敬意和感激做铺垫的,用了欲扬先抑手法。童年视角的叙述更真实表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
3.哪一个片段你印象最深刻呢?
生1:阿长竖起第二个手指“切切察察”的情景。好像村里那些说闲话的妇女。
生2:摆成“大”字的睡相。读了让人忍俊不禁。小时候的鲁迅还遭过这样的罪呢。
生3:讲长毛故事时。说到长毛砍了门房的头还掳小孩子,我不但不怕还说阿长是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的不好看”,脖子上还有疤。哪有人这样说别人的?
......
教师归纳:童年视角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童真童趣。这也是童年视角最大的妙处。
活动二:用成人视角解读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感受回忆时的温情。
1.用成年视角再读童年时候的这些事、这个人,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桌交流)
生1:从成人视角来看,元旦吃福橘这件事中,阿长的郑重、惶急、欢喜其实也表现了“小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生2: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这里,小时候的“我”觉得很厉害,现在肯定不会认为长妈妈真的有什么“伟大的神力”。
教师点拨:所以17段里的“特别的敬意”和买来《山海经》后“新的敬意”是不一样。带有“成年的我”对阿长荒诞无知、迷信可笑的调侃。
生补充:这一段里的“倒”和“应该”这两个词也带着调侃的语气,并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
2.朗读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仅仅是对阿长的敬重和感激吗?还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读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1:除了感激和敬重,从文章最后一句话里,我还读出了怀念。
小组2:第一、二段中对阿长的不同称呼中我读出了同情。
教师点拨:对比一下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找到重复出现的一句话,从中又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补充:第2段和最后都提到“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对照前文,表达了“我”深深的愧疚、自责。
教师归纳:成年视角,让作者情感更为深刻。读懂了“成年的我”的情感,才能更好理解文章的主题。
活动三:对比阅读,体会双重视角魅力,掌握阅读方法
任务一:比较不同视角,感受双重视角的魅力。
1.如果只有童年的感受,把开头结尾去掉,完全变成童年视角,和原文比,会怎样呢?或者只从成年视角来回忆往事,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同桌交流)
教师小结:双重叙述视角,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意蕴,写出认识上的变化,使文章思想、情感更深刻。
2.用双重视角回顾学过的回忆性散文,如《秋天的怀念》等,有什么新收获?
任务二:对比不同文章,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速读屏幕中的片段,试用双重视角解读《朝花夕拾》中关于衍太太的片段,从写法、情感、人物等方面和本文对比,分析异同。(班内交流)
生1:也是双重视角。开头结尾有“成年的我”的感受;中间也是回忆了几件事,但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生2:儿童视角中情感也有变化。小时候很喜欢衍太太,渐渐觉出她的不好,后来“流言事件”更是深深伤害了我。成年后回忆起来更觉她的自私恶毒、虚伪奸诈,还“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才解恨。一个感激怀念,一个厌恶痛恨。
生3:以前读的时候并不太明白,现在从成人的视角看,衍太太对幼时的“我”真的是捧杀,对临终的父亲真的是恶毒。
生4:吃冰那件事,如果换成是长妈妈,她一定会阻止,并去妈妈那里告状。两人相比,感觉长妈妈更像自己的亲人。
.....
教师小结:都采用了双重视角,一篇欲扬先抑,一篇先扬后抑;都有情感的变化,但一篇表达感激怀念,一篇表达厌恶痛恨;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两人一个看似粗俗实则善良,一个看似宽容实则阴险;一个给幼年的我心中埋下“爱”的种子,带来读书的乐趣;一个让小小的我放纵自己流言缠身,不得不远走他乡埋头苦读。
结束语:今天我们用双重叙述视角解读文章,拿到了一把打开回忆性散文的钥匙。希望大家掌握“这把钥匙”,解读更多的文章,并用于自己的写作。最后让我们向生活中长妈妈一样,可能笨拙却挚爱着我们的那些普通人——致敬!
【作业设计】
1. (必做)用双重叙述视角,写个片段,回忆对你产生过影响的人或事。
2. (选做)书常读常新。采用双重视角再次阅读《朝花夕拾》其他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新收获。
教学反思
以前教回忆性散文,从来没有意识到双重视角,从上学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发现还有这种解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后,便很关注。再读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回忆性文章时,便突然觉得找到了一个更便捷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入口,所以在看到《阿长与<山海经>》课后题二的问题设计后,便有了从这一点切入的想法,想把这种方法也教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更深入更容易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有点难度,所以算是一次挑战,尤其是尝试多文本的阅读。
肯定有很多问题,不过,敢于尝试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突破。会不断努力,不断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