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透过语言文字想开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页,了解单元语文要素。
1.读人文主题“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说理解。
师:你们背起行装出发过吗?去过哪?
2.质疑:山川湖海的心跳怎么触摸?
师 你们触摸过这些地方的“心跳”吗?(板书心跳)怎样才能触摸它们的心跳?
读一读阅读要素。
3.引出阅读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点明:透过文字想开去,就能与作者一起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板书:想开去)
二、多方法展开想象,理解难词。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说理解。
师: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会读吗?读一读。(重点学习:“微”)
渲染勾勒
迂回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生读词语
师:哪个词能让你想开去?说说你想到的画面。
预设:
生:一碧千里,让我想到了草原,一眼望过去全都是绿色的。
师:哦,你在脑海当中构建了这样的一幅图,让你产生了想象的画面,很好。还有哪个词?
生:迂回让我想到了在草原上除了绿色,还有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令人心旷神怡,身临其境。
生:渲染让我想到了墨水滴在宣纸上面的那种。
师:哎,你的想象跟他们不一样,你是联系了你生活当中学习画国画的经历,对吗?哎,你看过他去渲染一个国画对不对?很好,请坐。
生:看到了鄂温克族这个词,我就想到了草原上一个与世隔绝的民族。
师:这个民族可能离我们比较遥远,所以你觉得比较神秘是吗?很好,还有。
生:翠色欲流,让我想起了夏天时阳光打在树叶上的那种,像是那种油一般,非常亮的那种绿色。
师:太棒了,真会想象你看刚才你们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能够把这些词语的意思理解了。
点明:由一个词语联想到相关的事物或经历,或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想开去。(板书:联想 想象)让我们读着老舍先生的文字,想开去,去触摸草原的心跳。
三、自读思考,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试着由所读的文字想开去,再说说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场景?(预设:草原美景、迎接客人、热情招待、依依惜别)
预设:三个部分。一(1)草原美景图或风光图 二(2-3)喜迎远客图 三(4-5)主客联欢图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一)朗读讨论,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表达方法。
1.自读课文第一段,
用横线画出作者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想想草原美景有什么特点?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再写下批注。
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分享交流一:哪一句在描写草原美景?
预设: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一碧千里”这个词,给了我们关于草原的哪些信息?
预设:“碧”是绿的意思。“千里”说明范围广。评:你的解释有理有据。
师:请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生读)
师:“茫茫”是什么意思?模糊不清。
所以,你感受到了草原美景的什么特点?绿,范围广而又不模糊不清。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理由 1:高高低低的地势不茫茫。我从这样的句子中感受到:
四面都有小丘,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理由2:颜色并不茫茫。
羊群像是给草原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碧绿的草原上有白色的羊群。绿配白,不茫茫
生读。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自由、欢乐、和谐。(相机板书:自由)(评:自由这个词说得真好!)
理由3:流到远处不茫茫。
小丘的线条柔美,流入云际。远方有云,近处有小丘的线条,所以不茫茫。
读到这句话,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师:我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了国画对吧?谁来说说,什么是渲染,什么是勾勒。
生说。
师:(出示图片)看,这里用的就是勾勒,我们平时的简笔画一般都用这种技法,线条轮廓明显。(出示渲染图)看,这里用的就是中国画独特的技法——渲染。(生答)
师:大自然像一个画师,挥舞着巨大的画笔,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泼的、印的、洒的是什么?
预设:是绿,一望无际的绿。
师:(出示图文)看,草原的绿就是这样渲染开,轻轻流入云际的。谁来读?语气要虚一些,读出渲染的感觉。
(生读)
(3)情境想象。
师:墨汁在浸湿的纸上慢慢晕染开来,这是国画里的渲染,山丘的绿色在草原上是如何渲染开的呢?想象一下,假设老师手上有一支笔,轻轻画一笔山丘,这抹绿色的墨水就会——
生:开始慢慢渲染开来。
师 准备好,我蘸墨了,我一抹——
师:你们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抹绿还会渲染到你们这边,读——
师:绿色的山丘就这样慢慢地、柔柔地渲染到天际之外,(点图)一起读——
(4)说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柔美、静谧。(相机板书:柔美)
小结:我们由作者的联想继续想开去,感受到小丘的柔美与流入天际的翠绿。多美啊!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分享交流二:作者的感受
预设1:我找到第二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作者是满心愉快,又想高歌一曲。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满心愉快。
预设2:我找到这一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做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作者又惊叹又舒服,非常陶醉。(评: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师:请你带着陶醉的感觉读读这句话。
分享交流三:作者独特的表达
师:同学们,看看刚才你圈画的语句,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作者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眼前既有画面又有感受,非常丰富,令人陶醉。
师:如果去掉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这一段读起来会如何呢?
学生对比读。(情因景生,景同情受,去掉感受,景色就没有那么美,也就描写不出那种境界了)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画面。女生读蓝色感受部分,其余部分男生读。一起读课题。男女配合朗读。
点拨: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写景的时候既要写眼睛看到的,还要写心里感受到的,这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文章才更富有感染力。
师:熟读成诵,同学们能试着有感情有感染力地背一背吗?(评:背的真好,熟练流畅富有感情,给自己一点鼓励吧)
结课:今天,我们学到了只有从所读的文字想开去,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文字描绘的画面,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那么 草原主人是如何热情款待客人,作者又会有什么感受?又会引发我们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草原
联想
想象
想开去——“心跳”
自由柔美有趣草原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齐读读课题。
师: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欣赏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感受到了老舍先生陶醉于草原美景的心情,并背诵了第一自然段,哪位同学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背给同学们听?请你来,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师:好,背的真流利。想象到那草原迷入的风景了吗?谁来说说,请你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蓝色天空万里无云,鸟儿在空中叽叽的叫着,仿佛和蒙古人们一起唱着那动听的蒙古歌曲。
师:真好,请坐。是呀,草原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板书:景物美),怪不得老舍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似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先生在写草原风景的时候,把景色和感受融合起来写,让我们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过渡:下面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草原深处,去领略那里的风俗人情。(板书:人情美美)
板块二学习2-5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合作交流:相机板书。(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评:你很会读书。)
过渡:让我们一起看到第一个场面。
场面一:远迎。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汉情深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地写批注。(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同胞喜迎远客的迫不及待、热情。)读出你的体会。
生汇报: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谁来读一读,尽量通过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相近),骑在飞驰的马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说明什么?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同胞迎客的热情与欢愉。
你什么时候才穿盛装?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迎接“我们”,这哪里只是普通的客人?这分明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啊!谁能读出这种感受?(评:我听出了你的热情与愉悦的心情)向他学习,我们一起来读。
过渡:还有哪里能体现蒙汉情深?
生: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想象“我们”与蒙古族同胞相遇时的情景,他们会欢呼什么?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在词语“远迎”前板书:热情)
(评:真是一群好客的同胞;真是热情的同胞)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路”)
你能读出这份激动吗?(评:通过你的朗读,这么美好的画面又展现在我们面前,谢谢你。)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读。
小结学法:我们通过学习第二段,体会到了“远迎”时的蒙汉情深。接着,请大家先默读后三个场面,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圈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再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板贴“学法)
过渡:接着我们来到下一个“相见”场面。
场面二:相见。
学生交流可以感受到蒙汉情深的词句。(“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等)为什么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
(评:通过这些词语、这些动作,更能体会他们之间热烈的情感。)
师:想象一下,这时候蒙古族人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哪两位同学想来演一演他们相见的场面?
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蒙古族人相互交流是用什么语言?蒙语。假如你是客人,当蒙古族的主人和我们相见,你听得懂蒙语吗?这会阻碍我们之间的交流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小结:语言不同,可能听不懂,但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过渡:接着,作为热情的主人,又会如何款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呢?
场面三:款待。
(用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招待客人、多次敬酒、齐声歌唱等)师:他提到了一些事物——课件出示图片: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青稞酒、哈达等。
你有什么感受?(蒙古族的特色食物)是啊,招待贵客才用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师:你们再看看这两个圈红的词语“有礼貌”“不拘束”,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有礼貌为什么显得不拘束呢?虽然大家语言不同,但民族团结互助的情谊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只局限于语言互动。(评:他结合上下文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多会学习啊。掌声)
过渡: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蒙汉情深?
再现盛情。(歌舞”“套马”“摔跤”)
你的感受是什么?用最具民族特色的节目招待客人,很真诚!那客人呢?同样回报最真挚的热情。
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客人们又有哪些行为?谁来?
主人端肉敬酒,客人回敬,主人举杯,客人再回敬,主人唱民歌,客人也唱起来。主人套马摔跤舞蹈,客人也舞的舞,唱的唱,骑一骑蒙古马。
师:好,请坐。同学们,我们像这位同学一样,一起来填一填。
生:主人端肉敬酒,客人回敬,主人举杯,客人再回敬,主人唱民歌,客人也唱起来。主人套马摔跤舞蹈,客人也舞的舞,唱的唱,骑一骑蒙古马。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行为都是有来有往的。
师:那作者描写有来有往的互动,究竟要表达什么?表达他们之间的情谊,表达他们的心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蒙汉情深”啊!
师:文中说,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领悟、领会。那从会心的微笑里你能想想大家唱的是什么?(评:此时会心的微笑就是大家共同的语言。用学过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很棒!)
那还等什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热闹的场景吧!老师读黑色,你们读红色。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其中,感受如何?想做什么?(评:我感受到了你的开心。这么真诚热情的蒙古族人,你想有这样的朋友吗?)
过渡:草原上,景色美,人情更美。可转眼间就到了要分别的时刻。再读这句话,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评:你走进了主人和客人的内心,感受了他们拿分难分难舍的情谊。)
场面四:话别。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
“蒙汉情深”我们体会了,那“天涯碧草”又指什么?(“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蒙古族同胞所居住的区域,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
回顾全文:“蒙汉情深”体现在哪儿?
“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同胞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等,双方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舍难分。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全文的中心句)生做笔记。
个性表达: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即将离别的我们手牵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幕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说说吧。(自由交流)—→→语文要素
过渡:离别总是伤感和不舍,让我们最后再深情地读一读吧。
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
过渡:再来看这句话,老舍先生通过这篇文章仅仅是要赞颂蒙汉情深吗?
板块三 习得写法
蒙汉情深只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缩影。老舍先生正是想赞美蒙汉情深之间的深厚情谊,然后讴歌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与美好。
就像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华民族应该像石榴子儿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就是像石榴子儿一样,虽然语言不同,但是非常亲热。
让我们带着感情最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整合升华: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先写草原风光,再写蒙古族同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同胞的热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怎么做?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评:你很会思考和总结。)
小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策略,不仅体会到老舍丰富的想象和鲜活的表达的精要,而且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希望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能运用这种阅读方法,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下课。(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背起行装出发吧,
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草 原
1
作者简介
《猫》《母鸡》《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曾学过他的作品: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老 舍
绿毯 衣裳 彩虹 稍等 羞涩 微笑 马蹄 蒙古包 奶豆腐 鄂温克 陈巴尔虎旗
玻璃
tǎn
tí
sè
chén
shɑnɡ
hónɡ
fǔ
wēi
měnɡ
è
shāo
字词识记
bō li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读准字音
měnɡ
měnɡ
měnɡ
“蒙”读měnɡ时,用于与“蒙古”相关的的词中。
(内蒙古)(蒙古族)
(启蒙)(蒙蒙细雨)
蒙
多音字
měnɡ
ménɡ
(蒙骗)
mēnɡ
字词联想
渲染 勾勒 迂回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试着由所读的文字想开去,再说说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场景?
我会读课文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
(1)
(2-3)
(4-5)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用横线画出作者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想想草原美景有什么特点?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再写下批注。
2.学生自读,同桌交流。
学习要求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有同学了解这两种中国画的画法吗?
渲染:用水墨和淡色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
勾勒: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天 可爱 空气 清鲜 天空 明朗
(感受:使我……)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丘 平地 绿
羊群 白色的大花
小丘 柔美 绿色渲染 翠色欲流
(感受:这种境界……
骏马 大牛
试着借助关键词背诵第1自然段。
内蒙古
měnɡ
陈巴尔虎旗(共19张PPT)
草 原
1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读文: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与蒙古族同胞见面后动人的场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概括场面: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学习要求
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远迎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汉情深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地写批注。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为什么是“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远迎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远迎
合作学习:
默读
想象
圈画
写感受
交流
朗读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蒙汉情深?
相见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
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蒙古包
奶茶
奶豆腐
手抓羊肉
青稞酒
哈达
款待
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套马
摔跤
舞蹈
主客联欢
主人
客人
敬酒
举杯
唱民歌
套马
摔跤
舞蹈
回敬
回敬
也唱
起来
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面对主人的盛情款待,客人们是如何回应的呢?
蒙汉情深
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你发现了什么?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蒙古族同胞所居住的区域,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
指一片绿色的草原。
话别
全文的中心句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即将离别的我们手牵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幕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说说吧。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汉情深只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缩影。老舍先生正是想赞美蒙汉情深之间的深厚情谊,然后讴歌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与美好。
深情话别
作者先写草原风光,再写蒙古族同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的感受。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同胞的热爱。
整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