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六单元核心素养卷
(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0分)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而中。
解释下列词语。(2分)
山郭: 四百八十寺:
2、《江南春》中“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楼台”在这里是指( )。(1分)
A.寺庙 B.凉台 C.亭台 D. 阁楼
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
述出来。(2分)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
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3分)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1分)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①段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课文原话回答)(2分)
2、画“ ”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以
为例,通过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 ,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5分)
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话强调了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
B.“至少”一词强调了40万亿千米以内没有,但这距离以外一定存在宜居星球。
C.这段话写除了地球以外尚未发现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
4、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2分)
三、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10分)
青山不老(节选)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就这样”指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他的价值的 (2分)
2、文中的“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 ,实际上包含着他
精神和 精神。(3分)
3、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青山是不会老的”的含义是( )。(2分)
A.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将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青山因为有老人的不断看护、绿化,永远不会荒芜、老去。
C.这句话主要描写青山的苍翠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9分)
三黑和土地(节选)
农民一有了土地,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都送到舌头上,
活像旱天的鹅, 是咸是甜,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自己先来尝一尝。
1、把这两节诗的中心句画上横线。(2分)
2、对第一小节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旱天的鹅当作人来写,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B.两个简单的“一……就……”一箭双雕,内容上写出了农民和旱天的鹅同样急迫的心情。
3、第二节写出了农民有了土地后的 心情,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 。(2分)
4、学了这首诗,我想对脚下的土地说:“
”(3分)
类文拓展训练: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种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要保护好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为“吞水吐雨器”。
森林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含量很低,气温很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释放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砍伐和毁掉。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气候变化加剧,所以容易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等自然灾害。
为了使地球“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抓住关键句,我知道短文的主要观点是
。(2分)
2、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3、画线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3分)
4、阅读第4自然段,简要概括地球的“绿色之肺”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每个原因不超过15个字)(4分)
(1)
(2)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霾”藏危机
自然界存在许多微粒,如花粉、细沙,它们的直径在10—100微米,我们称之为PM10—PM100。这些颗粒物进入空气后,会随呼吸进入人体。不过不必担心,人类已经进化出阻止较大颗粒物进入肺部和血液的机制。
当异物刺激鼻子时,我们本能地打喷嚏将异物排出。鼻腔内膜支气管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能捕获PM10以及不能随喷嚏排出的更大颗粒。上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层有一层纤毛细胞,可以沿着呼吸道将黏液不断扫向口腔。黏液中的颗粒物随着我们的吞咽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的第一道屏障是胃酸,它能让许多物质的毒素失活。若毒素成功熬过胃酸,它们将进入肠道。肠道的屏障由许多层膜构成,它们会阻挡毒素进入血液。最终这些颗粒物会混入粪便,然后被排出体外,结束人体旅行。//
雾霾天气,PM2.5来袭,气管、支气管、呼吸道等防线全部被攻破,因为它们只能抵御比PM2.5大的颗粒的攻击。
那么 PM2.5微粒是怎么进入大脑的呢 PM2.5可以有效抵挡鼻腔黏液的捕获,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最终抵达肺泡。肺泡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内部裹着肥皂泡状的液体,可以捕获并分解颗粒物。肺的深处没有像呼吸道那样的纤毛和黏液来阻挡颗粒物,肺的深处除了一层薄薄的肺泡壁,就是血管壁,颗粒物到了这里便可随心所欲。于是颗粒物中隐藏的毒素便穿过肺泡壁以及血管壁进入血液,然后血液会带着毒素进入人体的其他器官。
它还可以通过呼吸道直达我们的大脑。人在呼吸时,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粒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鼻腔,鼻神经后面负责嗅觉的区域直接暴露在微粒中,一些微粒会被神经细胞吸入,然后通过轴突进入大脑。//
雾霾中的金属纳米粒子并非人体所需,它来源于高温下熔化的金属、燃烧的燃料以及汽车尾气,这些粒子会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的青少年,通过鼻腔将金属纳米粒子吸入,这些金属纳米粒子通过呼吸道进入大脑,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伤害。//
1、文章分为三部分,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较大颗粒物的人体旅行。
(2)
(3)
2、根据第4、5自然段填空。(4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PM2.5—PM10微粒进入人体后,气管、支气管、呼吸道等防线全部被攻破。
B.人类已经进化出阻止颗粒物进入肺部和血液的机制,不必担心“霾”的攻击。
C.雾霾中的毒素——金属纳米粒子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永久伤害。
4、联系短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控制PM2.5污染源 (3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一千多棵。”一天栽一千多棵树! 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十天、二十天呢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你等着。”我边说边去屋里取来米尺。我回来时,他仍在那儿伸着手(保持和我(握手的姿势)。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 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上“哗哗”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 万多棵。仅在 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shǎng),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 层积立方米。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作者:姜孟之,选文有删改)
1、第1自然段画线句通过 和 的对比,表现了 。(3分)
2、第4 自然段中的“绿色金库”指的是 。(1分)
3、短文中列举了很多数字,其中第1自然段的数字表现了( ),第4 自然段的数字表现了( )。(填序号)(2分)
A.这双手很大,很粗糙。
B.手的主人因为种树得到了很多荣誉。
C.手的主人种的树很多,年纪轻轻就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D.手的主人每天工作量很大,工作很辛苦。
4、通读短文,这双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9分)
1、用“ ”画出诗歌的关键句,诗人用“ ”一词概括了土地的特征。(2分)
2、诗歌的第一小节是借助哪些事物写土地的特征的 (3分)
3、诗歌的第二小节,诗人从 、 和思想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2分)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两个小节都在赞美中国土地上风景的美丽和神奇。
B.“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形象地表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沉的眷恋。
C.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人民顽强勇敢精神的敬佩。
核心素养提升:
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1、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图片,我们知道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2分)
A.人们用水量大。 B.如何防治水污染。 C.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2、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
A.打比方 B.举例子 C.作比较
3、联系两则材料,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3分)
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水污染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 )
②化工、金属工业废水污染可能会引起镉中毒,具体症状为高血压、心脏病等。
( )
③水污染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应有效管控畜牧场、工业、生活等废水排放。( )
王爽的妈妈把洗完衣服的水直接倒进了门前的小河中,她这样做对吗 为什么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3分)
5、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水资源。(2分)
十、古诗文阅读。(8分)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铺。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东坡为钱塘守时:
遂悉偿所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2分)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2分)
参考答案
一、1、山城,山村 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2、A
3、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5、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二、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2、举例子 列数字 矿产资源 花费很久的时间 是有限的
3、C
4、你珍惜我的生命,我还你一片绿荫。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
三、1、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绿洲 与环境斗争的不屈 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
3、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A
四、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2、B
3、极度喜悦 深深的热爱
4、土地滋养了万物,养育了我们人类,我们离不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
五、1、我们应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2、打比方 生动、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作用。
3、不能。“大约”表示不十分精确,这个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
4、(1)三分之一以上的森林被砍伐和毁掉。(2)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六、1、较小颗粒物可进入大脑 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
2、(从左到右)支气管 血液 鼻腔轴突
3、C
4、我们应该减少使用私家车,绿色低碳出行;不露天烧烤,焚烧秸秆或柴等。
七、1、肉铁这双手的工作量很大,受到的磨难很多,突出手的主人的奉献精神
2、森林
3、D C
4、这是一位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忘我工作、拥有钢铁般意志的林业工人。
八、1、这块神奇的土地 神奇
2、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
3、外貌 性格
4、A
九、1、C 2、B 3、√ × √
4、王爽的妈妈这样做不对。因为洗完衣服的水属于生活废水,里面含有化
学成分,直接倒进河水中不仅会污染水源,还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5、示例一: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示例二:惜水,爱水,节水,
从我做起。
十、1、担任。 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去,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