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 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理解“登瓮、击瓮、持石”等字词的意思。指导书写生字“司”。
2.读准字音,能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读通句子,有声断气连之感。
3.能通过借助注释、看插图、组词等方式,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4.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理解“登瓮、击瓮、持石”等字词的意思。指导书写生字“司”。
2.读准字音,能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读通句子,有声断气连之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 游戏:看图猜故事。
2. 人物简介:司马光
(1)写字指导“司”。
(2)回忆《姓氏歌》,知道“司马”也是复姓。 板贴:司马光
(3)知识窗:司马光从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齐读课题。
二、聆听音频,初识古文
1. 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2. 学生交流。
总结: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古人写文章时用的语言就是文言文。
板贴:文言文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老师告诉你们第一个小窍门,就是要把它读通顺。
板贴:读通顺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登瓮、击瓮、水迸
①读准后鼻音。
②齐读词语。
③看插图,认识“瓮”。
总结: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小窍门,学会观察插图。
板贴:看插图
(2)出示:持石
①读准翘舌音。
②开小火车朗读词语。
(3)出示:没、得
①联系上下文,读准多音字“没”。
②找一找,课文中还藏着一个多音字。
③朗读:得活。
2.字音都读准了,现在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听,轻声试试吧!
3.齐读课文。
四、认识人物,读通语句
1.读课文,圈出人物
(1)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 板贴:光
(2)除了光,文中还写到哪些人物?请你圈一圈。
(3)交流答案。 板贴:群儿 一儿 众 儿
2.理清句式,读好人物后的停顿
(1)师生配合朗读。
(2)总结:文言文的停顿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3)指导朗读:声断气不断。
(4)全班朗读。
五、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过渡:接下来,老师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三个小窍门,学会读注释。
板贴:读注释
1.认识注释
在一些难懂字词的右上角会有数字标记,根据他们,我们可以在课文下方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
2.利用注释,同桌交流:文中的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
(1)群儿戏于庭。
①查找注释,庭:庭院。
②组词,戏:游戏。 板贴:戏
总结:文言文中,很多字词意思和我们现代文是相通的,文言文中的一个字通常对应我们现代文中的一个词语,有时通过组词,我们就能理解了。
板贴:组词
③说清: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做游戏。
总结:“戏于庭”,地点在最后,这是古人的习惯,我们在说句子意思要稍微调整一下语序。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利用组词的方法,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你想给这部分的哪个字组词?
②登:爬上。跌:跌倒。没:淹没。 板贴:登 跌 没
③说清:一个小朋友爬上瓮,脚一滑,摔进了瓮,被水淹没了。
④指导朗读:人物后要停顿,两个连续的动词之间也要稍作停顿。
(3)众皆弃去
①利用注释,皆:全、都。
②组词,弃:抛下。弃去:抛下而且离开。 板贴:弃
③说清:大家抛下他而且离开了。
④理解:众是大家的意思,那就是前面的群儿吗?
⑤交流:如果你就是众当中的一位,看见小伙伴跌进瓮里被水淹没,你会离开去做什么呢?
(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谁想来学学司马光,做做动作。
②理解,持:拿。 击:敲打。 板贴:持 击 破
③说清:司马光拿着石头砸瓮,把瓮砸破了。
④交流:小朋友们看到有人跌进瓮里都离开了。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想?
⑤根据注释,迸:涌出。
⑥看图,水哗啦啦地流走了,水位就下降了,小朋友能呼吸了,还会被淹死吗?所以儿得活,得活的意思就是得救。 板贴:得活
⑦这里的儿其实就是前面的一儿。
⑧指导朗读。回忆:人物和两个连续的动词之间要停顿。
六、拓展提升,总结全文
1.游戏:吟诵达人秀。
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将课文读通顺了。还运用看插图、读注释、组词这三个小窍门理解了课文字词的意思,知道了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下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文言文 24 司马光
读通顺 群儿 戏 一儿 登(跌 没)
看插图 众 弃去 光 持 击 破
读注释 儿 得活
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