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 大堰河——我的保姆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碾压/辗转 保姆/永保青春 堤堰/偃旗息鼓
B.推诿/枯萎 炕头/引吭高歌 浆洗/奖掖提拔
C.佼美/矫健 瓦菲/雨雪霏霏 赡养/高瞻远瞩
D.欺侮/诲暗 苔藓/怡然自得 沉沦/天伦叙乐
3.下列各句对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沁园春”“破阵子”,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同时点明了词的实际内容。
B.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种新诗体,《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是新诗佳作。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中的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通过音乐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4.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母亲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C.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D.诗中有些笔墨,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5.结尾中说这首诗是献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表明( )
A.诗人的感情,由一个狭小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天地。
B.诗人希望得到世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样的乳儿在感情上的共鸣。
C.诗人仇恨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想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D.诗人的感情,融会世界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一样的乳儿的感情。
6.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节选,回答问题。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A.排比 夸张 反复 B.对比 反复 拟人
C.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诗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中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B.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大堰河的赞美,体现了作者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C.鲁迅的《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D.《玩偶之家》的作者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9.下列有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西汉刘向辑,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和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将这种诗体成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和《诗经》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大源头。
B.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属于“本色派”作品,全剧四折,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窦娥冤》唱词丰富婉转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状态,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中国清代长篇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西游记》与《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D.《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献给心中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又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歌情感充沛,以诸多立体可感的意象、回环反复的吟咏和错落有致的句式,体现了现代格律诗的抒情特色。
10.下列对诗歌《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交代我与她的关系,表明我以她为骄傲,同时也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B.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这纯属巧合,没有什么深意。
C.诗中多处运用排比手法,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D.诗歌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
二、语言表达
11.课文中,作者深情怀念他的乳母“大堰河”,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下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在我看来,一首好诗,应该在某一个点上,能揭开历史的真相,挖掘事物的本质,写出人心的广阔性、人性的复杂性和精神的丰富性。至于如何评判诗人的成就,在我看来,不能看这位诗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名气, ,这样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检验。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诗人不要自恋,因为诗人不是自封的,几十年之后, ,而不是诗人的名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是回忆性写人散文,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在苦难中保持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D.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14.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5.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方法、叙事方式、语言特点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下面是刘菲给家人写的留言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多处不合语体要求,请至少找出四处并做修改。
母亲,您好。我有事不能当面通知您,就写这一便条让您知悉。我与同窗去书店买书,中午不回家就餐,您不要等我了。
四、写作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说:“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的梦无法向人言说,可有些梦我们却可以与人分享。总有些人让自己魂牵梦萦,总有些梦让自己永难忘记。
请以“梦中的你”或者“记梦”为题将让自己心动的梦写下来。
要求:①选择标题后,紧扣标题构思文段;②文段中至少要有一个梦境的记叙;③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④不少于200字(不含标题)。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望其项背: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符合语境。
B.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是说自己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胡乱写。应用“信笔涂鸦”。
C.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此句是说他喜欢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离开前夕在康桥漫步,舍不得离开。改成语与语境不符。
D.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用错对象,句子说的是康河。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答案】B
【解析】A.“永保青春”应为“永葆青春”;
C.“佼美”应为“娇美”;
D.“诲暗”应为“晦暗”。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A
【解析】A项,对词牌名的作用解读有误,错在“点明了词的实际内容”这个地方。实际上,点明了词的实际内容的是词牌名后的“题目”。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4.【答案】A
【解析】A.题干中“通过对母亲不幸身世的讲述”不对,诗中大堰河是作者的乳母,而不是母亲。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技巧、情感的能力。
结尾中说这首涛也是献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也就是说这首诗不是只献给我的保姆大堰河和她的儿子,而是献给像她一样的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歌颂。表明诗人的感情,由一个狭小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天地。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技巧、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6.【答案】C
【解析】反复:“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重复两句;
排比:“我摸着……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我摸着……,我看着……,我坐着……,我吃着……”句式一致;
对比:将自己家生活的富裕和大堰河家生活的贫穷作对比。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7.【答案】B
【解析】B.“三美”主张是新月派的主张,新月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而艾青不属于新月派,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答案】D
【解析】“乳儿”指导工作 “我”, 大堰河死时“我”不在她身边,故充满遗憾自责。
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无误;
B项“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还有一个是“郑光祖”。
C项《水浒传》是明代小说;
D项《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自由诗。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这纯属巧合,没有什么深意”错,有深意。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1.【答案】示例一:我仰着头,凝视着您山花般灿烂的笑靥;我踮起脚,聆听着您山泉般叮咚的话语;我捧着书,思索着您醍醐灌顶的讲解。
示例二: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导像一场春雨,细细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默默保护着我。
【解析】本题属图文转换题。
审清题干,“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可以从孩子的角度表现对妈妈(或老师)的感恩之情,也可以从妈妈(或老师)的角度描写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与关爱之情。如果从妈妈或老师的角度,注意弯腰的细节;如果从孩子得劲角度,注意踮起脚跟、仰头的细节。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仰着头,凝视着您山花般灿烂的笑靥;我踮起脚,聆听着您山泉般叮咚的话语;我捧着书,思索着您醍醐灌顶的讲解。
示例二: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导像一场春雨,细细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默默保护着我。
此题考查把握漫画的能力。画面内容用说明性文字表达,言简意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寓意一般是讽刺或者揭露社会现实中某些方面。
12.【答案】如何评判诗歌;而要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段意:解释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①承接“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其实是两个问题”,根据后句“至于如何评判诗人的成就”,此处应是如何评判诗歌;②承接“不能看这位诗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名气”,应“而是”与之搭配,根据后句“这样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检验”,应指出而是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③根据后句“而不是诗人的名字”,应是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故答案为: 如何评判诗歌而要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13.C
14.①爱戴与赞美。文本通过典型事件,如洗衣服,缝补衣服,宁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也不愿意耽误女儿青春等事件,突出母亲的勤劳、含辛茹苦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②敬佩与感恩。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恩。③痛苦与歉疚。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母亲七十大寿和过世时,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她去世的消息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心中倍感歉疚。
15.①人物塑造方法: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②叙事方式:文本一主要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③语言特色:文本一多用白描手法和唠家常式的口语,以散句为主,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整散句结合,生动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以及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筛选出作者的情感,再组织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特色、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的角度,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C.“不堪重负的处境”错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因为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可以看出母亲劳动的艰辛及母亲的坚韧品格,但文中并没有体现不堪重负的处境。
故答案为:C。
14.由原文“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可知,文本通过典型事件,如洗衣服,缝补衣服,宁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也不愿意耽误女儿青春等事件,突出母亲的勤劳、含辛茹苦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赞美之情。
由原文“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可知,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恩。
由原文“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可知,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母亲七十大寿和过世时,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她去世的消息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心中倍感歉疚。
故答案为:①爱戴与赞美。文本通过典型事件,如洗衣服,缝补衣服,宁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也不愿意耽误女儿青春等事件,突出母亲的勤劳、含辛茹苦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②敬佩与感恩。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恩。③痛苦与歉疚。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母亲七十大寿和过世时,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她去世的消息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心中倍感歉疚。
15.人物塑造方法:
由原文“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可知,文本一综合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由原文“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可知,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了母亲的形象,所以文本一在人物塑造上,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
由原文“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可知,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
叙事方式:
文本一中“一岁半”“我入学之后”“廿三岁”“廿七岁”“七七抗战后”“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些词语表明文本主要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
文本二“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
语言特色:
文本一没有进行渲染,而是多用白描手法和唠家常式的口语,以散句为主,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文本二“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整散句结合,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①人物塑造方法: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②叙事方式:文本一主要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③语言特色:文本一多用白描手法和唠家常式的口语,以散句为主,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整散句结合,生动形象。
16.【答案】①“母亲”改为“妈妈”。②“通知”改为“告诉”。③“知悉”改为“知道”。④“同窗”改为“同学”。⑤“就餐”改为“吃饭”。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
“母亲”,书面语,不适用留言条,改为“妈妈”。“通知”,书面语,太正式了,改为“告诉”。“知悉”,知晓,旧时多用于上对下的文书、信件,知道,了解,改为“知道”。“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把同学称作同窗,书面语,应改为“同学”。“就餐”,即吃饭的意思,书面语,改为“吃饭”。
故答案为: ①“母亲”改为“妈妈”。②“通知”改为“告诉”。③“知悉”改为“知道”。④“同窗”改为“同学”。⑤“就餐”改为“吃饭”。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17.【答案】【参考例文】
这个夜晚不是很宁静,犬吠和嘈杂的人声混杂在一起。不知怎么回事,好像有官吏来这里征兵。一片哭嚎声,让这个小村的夜晚更加可怖。后来,这个画面也消失了。我就这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很久以后,又出现了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一个未知的地方。缓缓地,又仿佛看见那个渔人划着小舟,不过在他后面出现了很多船和官兵。渔人一路寻找着当初作下的记号,但不知为何,就是找不到那梦境的桃源。也许,不只是桃源,内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像一场亦真亦假的梦,它或许是一幅画,一首诗,或仅仅是人类情感的碎片。
【解析】有一个梦境的记叙是关键,写作的内容实际上主要是对梦境的记叙,有别于学生们常写的现实生活,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本文写作时可供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很大;两个题目“梦中的你”更容易找准切入点,可从梦中的你与现实的你带给我的感受不一样构思,也可从梦中的你是我现实中的理想构思,还可以从梦中的你是现实中我的另一面构思;“记梦”可以是记录自己的一个梦,也可以是对一个梦的纪念、反思等。
故答案为: 这个夜晚不是很宁静,犬吠和嘈杂的人声混杂在一起。不知怎么回事,好像有官吏来这里征兵。一片哭嚎声,让这个小村的夜晚更加可怖。后来,这个画面也消失了。我就这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很久以后,又出现了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一个未知的地方。缓缓地,又仿佛看见那个渔人划着小舟,不过在他后面出现了很多船和官兵。渔人一路寻找着当初作下的记号,但不知为何,就是找不到那梦境的桃源。也许,不只是桃源,内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像一场亦真亦假的梦,它或许是一幅画,一首诗,或仅仅是人类情感的碎片。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苏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