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 再别康桥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如“沁园春”。
B.新诗,又叫今体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如《再别康桥》。
C.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
D.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韵律,写作方式灵活。《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都是写人记事的散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列对《再别康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③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5.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烈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难以把握。
6.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
⑴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里放歌。
⑵如果青蛙耐不住▲,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⑶接连在原是▲的亚洲的土地上。
⑷在幽深的谷里▲最含蓄的悲哀。
A.灿漫 寂寞 荒芜 隐着
B.斑斓 寂寞 荒凉 隐着
C.斑斓 冷清 荒凉 藏着
D.烂漫 冷清 荒芜 藏着
7.对《再别康桥》一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放歌破坏这宁静的美景
B.因为我不是歌唱家,我只是个诗人
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因为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与希望
8.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D.《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9.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10.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大海》第8至13节中,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B.《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神情向往。诗歌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C.《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D.《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让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____________缱绻。而康桥里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那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____________,枝条细长,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飘逸秀美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北大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____________,不知何时能遇到自己的徐志摩?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____________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像身着盛装的新娘,那是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
C.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是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D.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情谊 蓊蓊郁郁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情意 蓊蓊郁郁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情意 葱郁浓密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情谊 葱郁浓密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13.“你走了,却把岳阳楼的忧思,撒落在我们垂下的头颅上。”这是人们以“三行诗”的形式为杜甫所写的文字。请仿照这样的形式,为徐志摩写一首“三行诗”。要求:能体现人物特点,富有感染力。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伦、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象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灵感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事物都充满着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这些认识是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的。
B.“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
C.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而达到远方的感觉。
D.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诗人、读者两个角度谈论了“诗意”问题,并重点在诗人创作方面进行了阐述。
B.文章从人们认为的“诗意”出发展开论述,从而阐释了“诗意”的具体内涵。
C.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体现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D.文章引古论今论述“诗意”,进而阐述生活与诗意的关系,论据典型而语言概括简要。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诗人要能表达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并能发现其中的诗意,才可使诗歌有诗意。
B.只有勇敢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灵感,你才能真正发现诗意。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无论禅味或是幻象,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新诗,又叫今体诗”错。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答案】B
【解析】B项“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赏析错误,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着诗人的欣喜和眷恋。
故答案为:B
本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语段内有三个空格,第一个空格的上文是写色彩的话语,所以与视觉有关,只有①能很好地同“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连接。第二个空格的上下文都是举出“视觉享受”的例子,只有④才是写倒影的短语,而③则是描写金柳的句子,因此应填④。据此排除即可。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4.【答案】A
【解析】本题作答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还要关注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A项,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并没有多少欣喜乃至礼赞的意思。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作答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还要关注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D项,把“梦”比喻为“彩虹”,强调的是彩虹般的美丽,“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语言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内涵,诗中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手法。抓住关键词,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斑斓:灿烂多彩。寂寞:孤单冷清;冷清:冷静而凄凉。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人烟少,冷清。藏着:怕别人知道或者看见而竭力掩藏;“隐着”书面语,比“藏着”庄重。
(1)指星辉灿烂多彩,故:斑斓,排除AD;(2)指青蛙耐不住孤单,故:寂寞,排除C。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本句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诗人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与希望,“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我不能放歌”既不是怕破坏宁静的环境,也不是因为不是歌唱家,唱不好,更不是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语句的含义,把握语段的含义,根据语句的理解,选出正确的答案。
8.【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A.“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错,此处“招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水草仿佛向诗人招手示意的情态,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的态度,充满诗情画意。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9.【答案】B
【解析】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但是没有借代!
10.【答案】C
【解析】C项“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赏析错误。诗人故地重游,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 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 见景生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他在诗里所描写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这里的情感是复杂而热烈的,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答案】11.D
12.C
13.你走了,却把康桥下的青荇,缠绕在我们多情的心扉上。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
(2)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3)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11.根据前面“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可知,后面也应先说“金柳”,再说“新娘”,排除段落的主要内容是说“垂柳像新娘”,排除B。“河畔的垂柳”是本题,应放在最前面,比喻句“是夕阳中的新娘”应在最后,修饰句“被夕阳染成金色”不能放在最后,否则就成了强调的内容,排除AC两项。
故答案为:D。
12.第一处,情谊:人与人相互关心、相互敬爱的感情。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多指男女相悦之情。这里出现了“新娘”,应用“情意”。第二处,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葱郁浓密:青翠繁盛,是褒义词,多形容植物。这里应是形容垂柳青翠繁盛,应用“葱郁浓密”。第三处,蒲柳之姿: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申为早衰。风姿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这里形容垂柳姿态美好,应用“风姿绰约”。第四处,数不胜数: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这里形容花草(美好的东西)很多,看不过来,应用“美不胜收”。
故答案为:C。
13.分析例句特点,可以得知句式是:你走了,却把……,……在我们……;内容上,第一句是强调题干中的某个名人已经去世,第二三句是人物把有种思想或情怀留在我们的什么地方,要体现人物的特点,有感染力。由此分析,我们可以选择人物“徐志摩”,写他走了,却把“康桥下的青荇”,“缠绕”在我们“多情的心扉上”。
故答案为: 你走了,却把康桥下的青荇,缠绕在我们多情的心扉上。
【答案】14.D
15.C
16.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些认识是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的”有误,由原文“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可知,原文是“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气不肯定,而选项的语气肯定。
B.“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有误,范围不清。由原文“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可知,原文是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而不是“出现很少”。
C.“超越事物一般状态而达到远方的感觉”有误,由原文“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可知,原文是“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没有“而达到远方”,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错误,文章只有②③两段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第①段说明中国读者对诗意的认识水平,第④段阐述诗意的内涵,第⑤段论述一个诗人如何才能写出诗意,所以“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不是文本主要阐述的内容。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D.“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错误,由原文“实上,事物都充满着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可知,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前提是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
故答案为: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