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风景谈(2023)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1 风景谈(2023)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0: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 风景谈(2023)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美在能源发展上面临共同的挑战,加强两国清洁能源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突破口。
B.我们要多读书,吸收各种信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学习别人优秀的思想方法,这样就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和思想境界。
C.近日,国家机关接连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以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D.我们要对一切事物和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就必须学会总结经验。因为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正确,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安祥  癞头  猩猩峡  姗姗而下
B.宛如  山坳  干坼   缭绕不散
C.余晖  宣哗  绿荫   百无聊赖
D.掬起  倦怠  跌撞   怡笑大方
3.与例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A.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他们也能把它“量”完。
B.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
C.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最近,中科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规范场论、量子力学、电磁学,一个个听上去艰涩的物理术语被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260万网友观看。“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北京师范大学系主任陈刚说。
A.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所给句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稿子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A.研究表明,人们可以从自然的声音中找到安慰。
B.他鼓励我,应该做的就去做,一切听其自然。
C.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目光专注。
D.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6.下列各句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士不可以不弘毅
7.下列选项中有关词类活用的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得夜见汉使 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非有能硕茂之也 ⑦函梁君臣之首 ⑧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A.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B.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B.才能不及中人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仓皇东出
二、语言表达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发之际,我们发现,茅盾不仅以其多种文学实践和独特审美理念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师,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以茅盾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家大奖。它以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不断累积的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就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蓝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种催收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与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种我收,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就是想家,想象自己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子,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槃,用我的成熟与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里。
③麦子,这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就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与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就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事物;温饱时期,麦子就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就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就是我生命的原色,我就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就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与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就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就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就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就是无数木犁犁出的简洁线条,就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身体,装载着血汗与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送着养分与热爱。
⑥您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您从不萎缩。您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您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就是您的外表,深邃就是您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她们磨难与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与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您长在历史与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您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瞧见我年迈的父亲。父亲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与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就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瞧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就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近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就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着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鸣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野,而我的牵挂与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了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我都会听到父亲磨镰刀的霍霍声,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扫粮仓。我不知道,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就是因为阳光的恶毒还就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就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头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0.作者在⑥⑦段把“麦子”变为第二人称“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请简要分析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种催收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②您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12.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了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
1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四、写作
14.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旅行团结束了张家界——凤凰城一线旅行后,在回程的车上两人谈论道:
甲:张家界的风景太美了!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去,多观赏一下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味各地景观中蕴含的韵味。
乙:还是多观赏一下家乡近处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吧!有人一生东游西览,却连自己眼皮底下很有名的景色都未仔细观赏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应在“领域”后面添加“合作”;
B.“形成……思想境界”搭配不当;
D.不合逻辑,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安祥”的“祥”应写作“详”。
C.“宣哗”的“宣”应写作“喧”;“绿荫”的“荫”应写作“阴”。
D.“怡笑大方”的“怡”应写作“贻”。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引用;
C.表示强调突出;
D.表示反语。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认知距离”比作““认知鸿沟”。
A.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代指皇宫、君王,“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官场比作樊笼。
C.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送”字将湖月人格化。
D.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不以物喜悲,不以已喜悲。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选项,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自然”,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经意间或必然地发生的事情。
A.指与人为或加工相对的,未经人工干预的。
B.指顺其自然,不人为干预,让事情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
C.指没有做作,很自然,不拘束。
D.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经意间或必然地发生的事情。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D.不是特殊句式。句意: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意动用法, “壮”,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壮”, 引申为钦佩。句意: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
②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句意:有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能够在夜晚见到了汉使。
④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句意:更严重的, 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
⑤使动用法,使……变愚蠢。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变得愚蠢。
⑥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句意: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⑦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⑧名词作动词,发光。句意: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从容:古义,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句意:都效法屈原(那种)委婉地向君王进谏的说法。
B中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中等人才。其实,古义:他实际上。今义:实际上。
C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敬称,长辈;今义,专指妻子的父亲。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D仓皇:仓促,慌张。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9.【答案】茅盾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茅盾文学奖”成为国家大奖并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段第一句重在表述茅盾的文学成就,“更”字突出重点,“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可概括出第一个答案;第二、三句重在说明“茅盾文学奖”的重要意义,“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可概括出第二个答案。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茅盾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茅盾文学奖”成为国家大奖并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答案】10.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作者对麦子的深厚感情。
11.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
②麦子在现代生活里,依然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人们灵魂中的浮躁。
12.①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②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③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13.一就是赞美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就是赞美伟大的民族精神;三就是抒发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人称的分析鉴赏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欣赏作品的形象。散文的形象,主要是作品中的意象,也有人物形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有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作特点。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态度。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人称的分析鉴赏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第二人称的特点以及文中所指的对象分析效果。
文章第六段、第七段中称麦子为“您”,赋予麦子以人的身份,亲切热烈,直抒胸臆,抒情强烈,表现力强,同时拉近了读者与原文的距离。通过对麦子平凡、深沉、深邃、深刻、默默生长的特点和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的描写,尽显作者对麦子的尊重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作者对麦子的深厚感情。
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体会语句的含义,一定要由表层到深层,一定要结合语境,一定要结合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主旨。
第一句话表面上写办公室没有布谷鸟的鸣叫,稿上也长不出麦子。其中“布谷鸟催种催收的鸣叫”象征着农村的自然风光,“办公室”是现代气息浓厚的地方,两者格格不入;结合“我”的作家身份,“思想的麦子”象征有思想的文字,有内涵的作品。整句话是说我坐在钢筋水泥的办公室里,不能与自然接触,不能够触发我的写作灵感,不能丰富我的写作经历,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
第二句中“您”指麦子,结合上文,这里的麦子“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走进现代人的碗中”,指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打磨着浮躁”,指影响并且驱除着现代人的精神品格中的“浮躁”。整句是说麦子带着它的坚韧、向上、不屈精神,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驱除着现代人的浮躁,对现代人产生着影响。
故答案为: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②麦子在现代生活里,依然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人们灵魂中的浮躁。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文章三、四、五段中提到麦子“与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麦子饱满的身体,装载着血汗与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送着养分与热爱”等语句,是写麦子为人们带来温饱,带来养分,它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文章第六段中提到麦子“显得不够圆满,但您从不萎缩”“您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您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就是您的外表,深邃就是您的内心”“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信念与实实在在的思想”等语句,是写麦子的低调、平凡却又深刻、深邃,具有农人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品格。
文章第六段中提到麦子“好似她们磨难与意志并行的精神”,文章第七段中提到麦子“您长在历史与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 等语句,是写麦子的虽然经历磨难,但始终拥有坚强的意志,始终保有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 ①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②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③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1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以“麦子”为题,通过麦子,写到一生与麦子为伴的父亲,由对麦子平凡、朴实无华品格的描写,写到如麦子般朴实的父亲和农人;由回忆麦子,回忆起收割麦子的父亲,回忆起用滴滴汗水辛苦劳动的农人,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作者笔下的麦子具有奉献精神,具有朴实无华的品性,具有坚韧不屈的生命力,而这些品性,不仅属于麦子,还属于打磨麦子的人;作者借对麦子以上特性的赞美,表达了对具有同样特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家乡,写到家乡的父母,写到自己在梦中回到家乡,想象自己是一株麦子,植根于家乡的沃土,写自己渴望回到收割前线,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故乡父亲,对故乡农人的怀念与牵挂。
故答案为: 一就是赞美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就是赞美伟大的民族精神;三就是抒发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
14.【答案】【参考例文】
风景就在近处
人们常说最远的风景才是最美的,我们不应该留恋近处眼前的小风景。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句话是正确的,它鼓舞了人们勇往直前,但是凡事都有多种角度,换向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追求远的风景是必备的,但欣赏周边风景是不可少的。
你可曾仔细的看过一棵树?你又可曾用心的去欣赏过它?西双版纳的树木固然美丽,但街边的松柏也是独一无二的。或许你去过空中花园,到达过威尼斯,但你又可曾去过农村乡下?你或许吃过比萨,汉堡,牛排,但你又可曾吃过农家饭菜?大风景是我们追逐的目标,但这却不能代表我们可以忽略身边的小风景。
风景是我们生活中的亮点,我们会为学习而努力,会为事业而奔波,谁又可曾留意到近处的风景呢?生活中,风景是无处不在的。救助贫困,互帮互助这不就是风景吗?行色匆匆中,你可曾停下你的脚步,去仔细欣赏这些的风景——落日余辉中老两口相互搀扶、蹒跚前行的身影,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挥汗如雨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的身影?
不是只有名胜古迹才是风景,不是只有绿树森林才值得欣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其实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每天我们都会去收获到不同的东西。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你会发现大自然是美妙的,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当社会的交响乐在大本钟的敲响下奏起时,我们会发觉不是只有埃及的埃菲尔铁塔才会让我们欢呼雀跃,我们同样也可以为身边的任意一处风景而喝彩。不是只有在到达普罗旺斯时我们才会闻到薰衣草的花香,路边的野菊同样可以沁入我们的心房。
诗人汪国真曾高呼“到远方,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熟悉的地方不是没有风景,而是人们对熟悉的风景缺少了新鲜感。大自然变化万千,风景无处不在。傍晚时分,走在附近田野上,微风轻拂,你听,是知了在歌唱,青蛙在低吟,大自然里的歌唱家在演奏着美妙的乐章呢!不妨放慢脚步,耐心停留一会儿,细细聆听,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请不要再次错失近处身边的风景,请不要再盲目的追寻前方。停一秒钟,看一看周围,用心去体会。只有这样,当你到达远方,看到更美好的风景时,你也不会为曾经的错失而感到遗憾。
【解析】
材料主要围绕游览风景,提出两个人的不同的观点,甲认为,美的风景应走出去到外面去欣赏,而乙则认为,美的风景在近处,但近处很有名的景色都未仔细观赏过。关键词是“风景”“近处”“远处”。
其次,分析中心词的内涵。材料中的“风景”本义指自然界中的风景,即它的词典上的定义: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物。
也可以理解为人文风景,人文景观,指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足以令人感动的使人的心灵受到教化的事物,比如落日余辉中老两口相互搀扶、蹒跚前行的身影;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挥汗如雨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的身影。
还可以取“风景”的比喻意义或者象征意义,象征生活中所遭遇的所有的美好事物,比如亲人无私的关爱,家乡人情的淳朴,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或者是那些提高人们提高道德思想水平帮助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财富,比如忠贞爱国守信重诺的美德,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信念,以及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追求等等,在这个层面上立意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落实到某一个“形象”上,这个形象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定格为某一画面或某一镜头,即应该让人能够与“风景”联系起来而不能脱离材料的内涵。
材料中甲乙对待风景的区别之处是“远处”“近处”。但是,甲,强调的是远处的自然风景,是风景的本义。而乙,不仅强调近处的自然风景,而且意在强调人文景观,近在身边
的人或事或景,或情感或交往。所以,这段材料的倾向在于乙的观点,风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应该忽略它。而且可以用心去欣赏,去感受。
最后,分析文体。本次作文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还可以写成散文。但一定要文体清晰。
1.风景就在身边
2.远处无风景
3.风景在我们心里
4.处处有风景
5.留意身边的美景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