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 秦腔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秦腔》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目的是渲染气氛,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突出秦腔在秦人生命中的分量。
B.作者写作注重点面结合。如写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点”;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面”。
C.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其场面细节描写可谓出神入化。
D.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敦厚(dūn)疙瘩(gē) 肺腑(fǔ) 涤荡(tiáo)
B.田埂(gěng) 冗长(rǒng) 痴呆(chī) 煨熟(wēi)
C.麦秸(jiē) 偌大(nuò) 攒集(cuán) 泾阳(jīng)
D.刁钻(diāo) 侮辱(wǔ) 碾过(niǎn) 熨平(yù)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 “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照顾帝王饮食起居、身体保健。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七步之才”指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5.下列对课文 《 秦腔 》 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外看排演的观众“哇的一声叫倒好”,只是开玩笑而已,并不是对演员的表演不满意。
B.秦腔的排练条件艰苦,但演出的戏台讲究,说明村民不重视排练过程,只注重演出结果。
C.演出的幕布已经放下,但锣鼓一直“叮叮咣咣不停”,渲染着演出的气氛,迟迟不开演。
D.村民们不爱看生戏爱看熟戏,因为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新鲜刺激,追求陶醉于其中的乐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在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人们自私自利,只顾眼前的利益,温馨的乡村人际关系难见踪影,传统的乡村文化几乎毁坏殆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
C.贾平凹的获奖小说《秦腔》以细腻平实的语言,表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乡村的价值观念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D.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得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认同,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7.下列对选文《 秦腔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川西府人的说话颇具特色,秦腔的兴起与此地方言的声韵有关。
B.秦腔能够消除秦人劳苦生活中的困乏,成为他们的生命要素之一。
C.秦人通过学习秦腔而熟悉了一本本整套的剧本,从中得到了教育。
D.秦腔只用来吼出收获的狂喜,不用来吟诵所谓伟大的永恒的爱情。
8.下列对课文《 秦腔 》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目的是渲染气氛,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突出秦腔在秦人生命中的分量。
B.作者写作注重点面结合。如写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点”;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面”。
C.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其场面细节描写可谓出神入化。
D.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秦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____、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②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____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
③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____,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
鲍尔吉·原野
①瑞安的名字好。遇到好地名,喜欢在口中多念几遍,读出声来——瑞安、瑞安,仿佛这样可以吃透这个名字。如同见到好瓷罐,想趋前敲上几下,俯耳闻听其音才释然。瑞安不光地名好,江名也好——飞云江。我私下想,有好地名的地方,大多有“宝”。
②“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捋到文明源头的物件,比高楼大厦贵重得多。瑞安有啥?第一样东西叫木活字。汉字最早刻在龟甲兽骨上,凿于石岩表面。到了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从此诞生。书是随印刷术而问世,字是书的核心。在古代,它叫活字,是体现典籍内容的独立信息码。这种发明,类似于神明为一个民族加冕,没有字的族群难见天日,而没有书的民族谈不上教化昌明。在瑞安的东元村,我们走进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中国活字印刷展示馆”,见到了生机勃勃的木活字。我们的目光从智能手机上的字,到纸书激光照排的字,再到旧报纸铅字的字,最终在这个屋子里找到了字的源头。在瑞安,至今还有近百人从事木活字印刷这一古老的职业。这些棠梨木刻就的木活字让人喜欢,觉得它们比印在纸上的字迹更有生命力。咱们所说的“宋体字”悉在于此,在它们有技有角的横竖撇捺之中,字上的每一处直线与曲线都由刀法诞生。光是这些字,就是难得的艺术品。看活字看不懂内容,它们是反的,但更显神秘。当下的人回不到宋朝,可是目睹这些活字,灵光一闪,人在瞬间与古代接通了。在这些字面前,我想起站在西安博物馆土坑里的秦兵俑,它们是泥做的武士;而活字如文士,是面目清晰的木文俑,摆在红金丝绒衬底的玻璃柜里。
③瑞安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宝”是造纸术。此地的造纸采用古法造纸,而非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厂。在瑞安,见到了木活字之后又见到古法造纸就不奇怪了。古人讲“敬惜字纸”,实为敬畏智慧,而造字与造纸都是智慧的产物。我们在茂林修竹与潺源流水的清雅环境中见到造纸的全过程,地点在芳庄乡的东元村。进这个村子,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清澈的溪水一路欢唱流到山下,循着水的歌唱爬到山顶,沿途就看见了古法造纸的作坊。古法造纸,离不开水碓。每座水碓五米见方,石板砌就。工匠利用水的落差,以湍急的水力推动木碓上启下砸。把腌好的水竹捣碎,取其竹绒造纸。这一片作坊保留了明代的传统工艺,人称“六连碓”。六座水碓分布在三十二溪上,依山而建,借水做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造纸由东汉蔡伦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籍说明,温州纸业源远流长。不止瑞安一地,瓯海泽雅的纸业名声更盛,表明温州在古时已形成造纸集群。明代姜准在《歧海琐谈》中写道:温州在唐代就生产蠲纸,设造纸局,将蠲纸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明宣德五年,因制作蠲纸导致溪水混浊,撤造纸局,停止蠲纸生产与朝贡,民间开始生产屏纸。屏纸之屏,实为闽北南平之谓也。温州的文明更多来自南边的福建,而非中原,如活字印刷与造纸术。许多温州人祖籍闵北,再往上追则来自中原。在朝廷更迭与战乱中,中原士子携带文化南下福建,把文化保留在闵地。其中一些人转徙偏隅海边的温州,又把文化藏在了温州的深山之中。造纸与印刷术,是古文化遗存在这里的活化石。
⑤古法造纸不容易,共有竹、料、刷、浆、纸五个步骤,十七道工序和一百零九个环节。上天对人类发现发明字纸、烛火、笔墨总是设置重重障碍,人类正是翻越这些障碍而迎接到文明之光的来临。人拿着薄薄一张纸,谓之轻,又称“人情薄如纸”。然而纸乃厚重之物,是可以印上字的载体,凡能记载教化的事物均重过金石。
⑥瑞安第三处让人赞赏的是心兰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比同为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强学书藏”早23年,比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早26年。瑞安偏隅东南,然而文明潮流却进入的很早。在国家的文化史上,公共图书馆是衡量民智开启的标志。心兰书社距今已有140多年,这座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仿西洋会馆,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占地280平方米。进去参观,见其藏书中西合璧,除国学书籍外,还藏有《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心兰书社的创始人为许启畴、陈虬等开明士绅,他们联系20多位同道出资购书,并将集资款中的一部分购置田产,以田息补充日常运营开支。根据《时务报》的统计,在县级行政区内,瑞安当年读报的人最多,培养了新一代睁眼看世界的瑞安人。民国前后,一大批瑞安人飘洋过海,负笈求学,与心兰书社的风气传播大有关系。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同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
⑦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和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对“什么是宝”的解释,说明了瑞安的“木活字”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文明源头无比珍贵的标志物。
B.文中说进东元村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
C.文章第⑤段叙述古法造纸繁杂的步骤、工序环节,表明了人类发明造纸术的艰难,突出了纸的厚重及其文化价值。
D.文章列举心兰书社的藏书,意在凸显它既承载了传统文化,也吸纳了西方文明,说明了瑞安人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瑞安的名字好”写起,娓娓道来,自然引出“瑞安的宝”,亲切朴实,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总领下文对瑞安宝物的叙写。
B.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俑”作类比,把“木活字”比作“文士”,既指出了两者的不同,也说明了“木活字”象“秦兵俑”样具有重要价值。
C.文章引述“《时务报》的统计”来印证心兰书社良好风气的影响,它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务报》的由衷赞美。
D.文章以“宝”为线索,将与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心兰书社”相关的材料串联起来,集中表达主题,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12.文章第④段叙写有关“造纸的历史”有什么作用?请概述。
13.请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三、写作
14.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热爱的。“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B.“如写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点’;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面’”赏析错误。“点”与“”面颠倒了。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面”;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答案】B
【解析】A项“涤荡”的“涤”应读“dí”。
C项“偌大”的“偌”应读“ruò”。
D项“熨平”的“熨”应读“yùn”。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平时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以及容易误读的字音。
3.【答案】B
【解析】B项“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中的“全国土地、赋税”解说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4.【答案】B
【解析】B项“其职责为照顾帝王饮食起居、身体保健”解说错误,联系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可知:“郎中”的职责为护卫、侍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说明村民不重视排练过程,只注重演出结果”分析错误。对原因的解说不当。根据文意,村民对排演非常热心,排练场所因陋就简,是乡村戏曲的正常特点;搭建戏台有与邻村比富的原因,所以村民“宁肯少吃少穿”以求用料讲究、做工上乘。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项语义重复,去掉“几乎”。
D项偷换主语,最后一句应该是“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秦腔只用来吼出收获的狂喜,不用来吟诵所谓伟大的永恒的爱情”分析有误。“秦腔只用来吼出收获的狂喜”曲解文意,文章里是说农民收获时会吼秦腔,但不代表“只用来吼出收获的狂喜”。原文说农民“高兴得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能让人高兴得炸烈的事,可知秦腔是可以用来吟诵所谓伟大的永恒的爱情的。且原文并没有说秦腔不能用来歌咏伟大永恒的爱情。故选D。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B.“如写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点’;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面’”赏析错误。“点”与“面”颠倒了。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面”;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点”。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适用于第①句。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嘴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段知识。适用于第②句。口诵心惟: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适用于第③句。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答案】10.B
11.C
12.①结构上承接上文,指出瑞安造纸术的来源,也便于后文更好的抒写“纸与文明”的关系;②内容上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13.①总结上文,照应标题和开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③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散文。
(3)本题考查分析散文语段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描写作用题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结尾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语段,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10.B项“……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理解错误,结合原文“进这个村子,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清澈的溪水一路欢唱流到山下,循着水的歌唱爬到山顶,沿途就看见了古法造纸的作坊”,可见“缘溪行”其用意是寻找古法造纸的所在。
故答案为:B。
11.C项“对《时务报》的由衷赞美”赏析错误,原文是“根据《时务报》的统计……民国前后,一大批瑞安人飘洋过海,负笈求学,与心兰书社的风气传播大有关系。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同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可见应是对“心兰书社的由衷赞美”。
故答案为:C。
12.本题作答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分析。
①结构上承接上文,“造纸由东汉蔡伦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籍说明,温州纸业源远流长”,指出瑞安造纸术的来源,也便于后文更好的抒写“纸与文明”的关系;
②内容上,“温州的文明更多来自南边的福建,而非中原,如活字印刷与造纸术。许多温州人祖籍闽北,再往上追则来自中原。在朝廷更迭与战乱中,中原士子携带文化南下福建,把文化保留在闽地。其中一些人转徒偏隅海边的温州,又把文化藏在了温州的深山之中”,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故答案为:
①结构上承接上文,指出瑞安造纸术的来源,也便于后文更好的抒写“纸与文明”的关系;②内容上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13.本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①由“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捋到文明源头的物件,比高楼大厦贵重得多”可知照应标题和开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②由“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可知,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瑞安有啥?第一样东西叫木活字”“瑞安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宝’是造纸术”“瑞安第三处让人赞赏的是心兰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比同为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强学书藏’早23年,比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早26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
③由前文内容“在这些字面前,我想起站在西安博物馆土坑里的秦兵俑,它们是泥做的武士;而活字如文士,是面目清晰的木文俑,摆在红金丝绒衬底的玻璃柜里”“造纸与印刷术,是古文化遗存在这里的活化石”“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同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
故答案为:
①总结上文,照应标题和开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
③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
14.【答案】【参考例文】
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直让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可我又觉得它离我的生活非常遥远,似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在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的民族自豪感更加清晰和强烈,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华文化要想永葆生机与活力,需要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体力行地去传播、去发扬光大。
在“字以溯源”这个环节中,一位年近七十的外国人理查德·西尔斯花了20年时间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将电子化的《说文解字》放到网上供人阅览,以新的互联网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
看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场景——抬笔就抱怨汉字难学难写,却忽略了汉字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忽略了汉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去看一看《说文解字》,就会更加珍惜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了。试想,一个外国人尚且如此,我们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有畏难情绪呢?
传播中华文化其实有很多方式方法,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而已。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商业实现。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和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贸易路线,在带动商品交易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现代中国的国际化贸易同样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将我国独有的文化底蕴传递到全世界。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科技实现。《说文解字》的电子化正是科技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展现出了新的形态和光辉。科技促进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科技的帮助。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孔子学院给全国各地的汉语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汉语的便利,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各国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了解之后的认同,认同之后的喜爱,无不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当然,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传媒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例如我们观看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它通过电视,向广大观众朋友们介绍了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一受众群体。《战狼2》也用电影的方式刷新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用电影的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得益于历代人的传承,在今天,传播中华文化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希望我们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中华文化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解析】本题首先注意分析材料,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因为总有人会热爱的。“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这句话可以有正反两个角度的理解。这些人会坚信总有人支撑着某些事物的前途,在濒临消亡或存在危机的情况下,一些人苦苦支撑,是一份爱让他们坚守,这些人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榜样。反面角度, “总有人会”就是某些人推脱的借口,我不做没事,总有人去做。他们以此为托辞,逃避责任,对事物漠然置之。试想,如果人人都这样想的话,那么,“总会”是悲剧的结局。
写以上的内涵,都是准确的立意。文章不限文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拿手的文体写作成文。
参考立意:
①希望、期待、自信是我们的法宝;
②依赖、退缩、缺乏主动性是责任的天敌;
③让我们多一点责任和担当;
④盲目乐观是可怕的;
⑤要理性热爱。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