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种树郭橐驼传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植树技艺高超,享誉长安,他种植或移栽的树木成活率高,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多。许多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B.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对树木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勤换,培土要平且捣筑细密,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C.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细腻生动,曲折有致,用的是繁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简笔写“养人”作铺垫。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D.作者通过郭橐驼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两种与郭橐驼截然不同的种树方法,暗喻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2.下面对课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可见主人公是个身份普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B.“甚善。名我固当”,“乡人”号之日“驼”,本是开玩笑,甚至有嘲讽意味,而郭橐驼却欣然接受,表现了其善良、豁达的性格。
C.人们“争迎取养”说明郭橐驼种树技能非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说明“他植者”的效法仅得皮毛,不得要领。
D.郭橐驼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四个“欲”字,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3.下列句子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B.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不害其长
④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B.“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
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我固当(本来) B.以致其性焉尔(情趣,意志)
C.则又爱之太恩(宠爱) D.勖尔植(勉励)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苟有能反是者
B.其莳也若子
理,非吾业也
C.早实以蕃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9.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 D.③②④⑤①⑥
10.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治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二、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① ,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②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③ ;面对暴风雨,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1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众多旅游景区开始探索开展线上业务。②一些景区试图借助线上直播这一新营销形式,③进一步拉近了游客与景区之间的距离。④有的景区线上直播还配备带货功能,⑤比如给予观看直播用户的某些景区福利,如折扣门票、免费礼品等,⑥或者附带销售景区的文创商品、手工艺品等。⑦疫情还倒逼景区智慧化建设的速度,⑧游客自主扫码进门将使景区管理效率得到提升,⑨路线语音导览、人群智能分流、自动导航停车场等功能,也会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观览体验。
13.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中找出能概括《寒江独钓图》主要特点的三个词语。
我在那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想起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原来,画中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那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温热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地血脉
① 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往往醉心于两旁的绿树、 花圃和各色景观。刘鹗的《老残游记》,写老残去济南,“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我读过这段便不能忘记,只因喜欢那路上的景致。似乎叫音乐家激情澎湃的并不是五线谱上的线条,而是线条间忽上忽下跳跃的音符。人们奔驰在坦途时总会不自觉地忘记道路,正像脚上最舒适的鞋也会叫人完全忘记。实则却是有了路,才有路边无穷变幻的景致;有了五线谱上的线条,音符才会各安其位澎湃激荡。
② 我多次去过湘南,都会去拜谒柳宗元和秦观遗迹。这回又去了。柳宗元贬谪永州是一千二百年前,他那首妇幼皆知的《江雪》便是在潇水边上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这首诗的字缝里,后人读出它藏头四字:千万孤独。永州去京师长安,去故里山西,都太遥远了,岂能不孤独!但柳子是位哲人,独与天地共往来。他不但能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诗文中还常见闲适与放达。柳子的《永州八记》是散淡优容的,他的诗作也不喜作悲苦之声。他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说自己久为朝廷官职所累,幸而被贬到南夷之地来了。永州人烟稀少,仰天放歌,多么惬意!我想柳宗元骨子里应是充满骚怨的,只是刻意叫自己忘情于山水罢了。
③ 柳宗元之后近三百年,秦观贬谪永州邻地郴州。秦观与柳宗元性情迥异,柳子偏于沉潜,秦氏则情形于言。秦观到了郴州,便悲叹“人共楚天俱远”,“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人到郴州,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很难了。他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亦是愁肠万种。古人流寓客乡的孤独虽各有遭逢际遇,然山高路远会令孤独雪上加霜。辛弃疾站在赣州郁孤台上,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是说了遥远,孤独便油然而生。
④ 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与日逐行的夸父走得最快,河渭之间在他脚下不过三两步。《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也颇能行走,虽豪迈不及夸父,也能日行八百里。 然而,这都只是千古沉梦。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
⑤ 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古人对遥远的喟叹,却俯拾即是。晏殊有词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固然离人无处寻觅,更奈何大地太辽阔了。张若虚想着北方到南国,远得叫人断肠:“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天高地远而行道迟迟,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故而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陆机说“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⑥ 我有时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常常会想象先人的旅途之苦。当年柳宗元古道瘦马从京师赴永州,入湘后也许就是沿着今天高速公路的线路走的。我们车轮此刻辗过的地方,说不定印有柳宗元那匹瘦马的蹄痕。他在路上走了几近一年,风餐露宿,车马颠簸,困苦劳顿。想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突然感觉到某种荒诞。今日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当年柳宗元的车马辚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假若我以超光速飞奔在超车道,柳宗元慢吞吞走在行车道,我会因时间倒流而同他相遇。那一刹那,他还来不及瞥我一眼,我已像幻影般一闪而逝了。
⑦ 我这回往湘南去,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盘古倒下后身躯化为五方名山、四肢变成大地四极、肌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经脉变成无数道路……而神的初民仍在路上不断求索。直到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同辙之车吱吱呀呀开辟了新的纪元。
⑧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成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 生吞:生硬地接受
B.想得起的真是寥寥 寥寥:指诗句很多
C.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 随地而生:随空间距离产生
D.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 电光石火:形容车速度极快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将路比作“五线谱上的线条”,将路边的景致比作“音符”,意在说明高速公路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
B.第②段和第③段比较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凸显“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的巨大孤独。
C.第④段借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中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表达作者对追逐梦想的肯定和赞美。
D.第⑤段引用大量古诗词,表现古人对距离遥远的喟叹是相似的,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致,富有诗意。
16.作者在结尾说:“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17.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大地血脉”的含义?
四、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诀窍,细细思忖,又何尝不是育人之法呢?其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种树”喻“育人”,如成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作为青年的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土要勤换”分析错误。 郭橐驼 的做法是“其土欲故”,即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2.【答案】C
【解析】C项“说明‘他植者’的效法仅得皮毛,不得要领”理解错误,此句重点不在“他植者”身上,而是以此衬托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明。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3.【答案】D
【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句意:凡是长安建造观赏游乐场所的豪富人,以及种树卖果的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若我也”。句意: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
C项被动句,“为”翻译为“被”。句意: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
D项无特殊句式。句意: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4.【答案】B
【解析】本题作答可采用排除法。首先注意筛选的依据“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然后排除与“郭橐驼种树经验”无关的句子,这样就可以选出答案。①说其他种植者效仿却不得要领,⑤说其他种植者的错误做法,⑥说官吏对老百姓的做法。这三项都与郭橐驼种树经验无关。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判断,作答时首先要知道筛选的依据,如本题“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然后排除与“郭橐驼种树经验”无关的句子,这样就可以选出答案。
5.【答案】C
【解析】C项“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6.【答案】C
【解析】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A项“千克”和“人民币”为书面语,口语中不宜使用。
B项阿明请求别人给自己让座的话有道德绑架之嫌。
D项阿勇的话反问语气强烈,不礼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得体能力。语言得体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⑴注意对象、场合:①弄清事件,不能变更原意;②依据场合,变更称代; ③交代清楚时间、地点。⑵注意谦敬之别。敬辞:拜访、奉陪、失陪、恭候、包涵、劳驾、打扰、赐教、高见;谦辞:拙、愚、寒、小、犬;贵、高、赐、惠、光。⑶注意口语、书面语转换。⑷注意身份不同。⑸注意目的不同。
7.【答案】B
【解析】B.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让它尽情生长罢了。致:使达到。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8.【答案】D
【解析】A.语气词,表示判断;代词,指人。
B.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词,表示判断。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
D.二者均为连词,表并列。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9.【答案】B
【解析】首先注意通读横线后的语句及所给六句话,了解大意。从大意来看,语段由古碑上的诗歌引出柳宗元,然后指出柳宗元被严嵩赞颂的原因是柳宗元的品格和学识。由此可确定③为首句,⑤交代诗的落款,应该紧承③,据此排除AD两项。①中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对应⑤中的“严嵩”,所以①应紧跟在⑤后。②说的是对著名的奸臣礼赞柳宗元这件事的态度,应紧跟在①后,据此排除 C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10.【答案】D
【解析】“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有误,应是“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1.【答案】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解析】
根据后文的几个例子,可以发现,产生感悟和联想的关键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①所填内容应该和某种联系有关。②所填内容应该和江水的特点有联系。③所填内容应该和寂静的山林有关。
故答案为:①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②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③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12.【答案】语句:③;修改为:删除“了”。语句:⑤;修改为:删除“的”语句:⑦;修改为:在“景区”后增加“加快”一词。语句:⑨;修改为:将“自动导航停车场”改为“停车场自动导航”。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的能力。
③句写的是“一些景区试图借助线上直播这一新营销形式”的目的,而“拉近了”表结果。删除“了”。⑤句中给予福利的对象是“观看直播用户”,原句有歧义,删掉“的”。⑦句中“景区智慧化建设”缺谓语动词,所以在“景区”后加“加快”。⑨句中“路线语音导览、人群智能分流、自动导航停车场”结构不一致不能并列,需将“自动导航停车场”变为主谓结构。
故答案为:语句:③;修改为:删除“了”。语句:⑤;修改为:删除“的”语句:⑦;修改为:在“景区”后增加“加快”一词。语句:⑨;修改为:将“自动导航停车场”改为“停车场自动导航”。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段,逐句分析其是否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作出修改。
13.【答案】枯寂、留白、活力。
【解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对《寒江独钓图》画面的解说,特别要抓住一些对画面特点充分肯定的句子,从中找出关键词句,如“画中的枯寂”“而是国画中的留白”“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枯寂、留白、活力。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答案】14.B
15.C
16.①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相呼应(或:与上文“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问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呼应),深化主题,使含意深刻。②内容上,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17.①指古代的路。古代是山路、水路、土路,古人的路颠簸、遥远,阻碍了人与亲人、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②指如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便于人们出行、观光旅游,拉近人们与故土的距离。高速公路贯通世界各个角落,让地球充满生机。③通过“路”的变化,表现建设的神奇与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的赞美之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语句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透过表象,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抓住客观事物、现象间的各种联系和微秒的类似,从而发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14.B.“指诗句很多”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可知,作者是说这些诗句只是表面写“快”,而实际是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说快,或是表达的思乡之情,其实不是写快的内容,用“寥寥”指这样的诗句很少。
故答案为:B。
15.C.“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分析错误,从第④段开头一句“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可知,先人“化天涯为咫尺”只是梦想,并没有成为事实。
故答案为:C。
16.结构上,“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一句在文章结尾位置,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和上文“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问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相呼应。
内容上,中国神话故事中有盘古开天地,如今人类建造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成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故答案为:①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相呼应(或:与上文“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问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呼应),深化主题,使含意深刻。②内容上,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17.本题中,“大地血脉”比喻地面上的“路”,路连接着人们和外界的关系,就像“血脉”连接人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文中一共写了两种类型的路,一是古人的路,作者联想到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还有古人俯拾即是的对遥远的喟叹的诗句,以此表现古代“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的巨大孤独,表现古时交通不便带给人们无尽的思乡和孤独,古时的路阻碍了人与亲人、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第二种路是如今的高速公路,“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成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高速公路拉近人们与故土的距离,让地球充满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指古代的路。古代是山路、水路、土路,古人的路颠簸、遥远,阻碍了人与亲人、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②指如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便于人们出行、观光旅游,拉近人们与故土的距离。高速公路贯通世界各个角落,让地球充满生机。③通过“路”的变化,表现建设的神奇与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的赞美之情。
18.【答案】【参考例文】
种树和育才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能够凭借他的经验将树养成“硕茂”之状,且“其实且蕃矣”而扬名天下。其实,“种树”恰如“育人”,那对于育人而言,又怎样让各种不同的“材”经培养而成为“栋梁”呢?
郭橐驼的成功在于培植树木能顺其天性,“顺其天性”是其培植的指导思想。可是,我们现今的教育是否真正按照育人的客观规律来操作的呢?学生每天的时间被划分成了许多小块,学校严格地规定着学生几点到宿舍,几点到教室,什么时候学什么课,什么学科的课上学什么内容。学校还给学生设定好了条条框框,哪里是平安区,畅通无阻;哪里是雷区,千万勿涉。学生整天被围在四堵墙内学习僵死的知识,远离社会和生活……而老师,对学生“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更有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因此,老师成了教育专线上的教育狂人,紧紧张张的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成绩,辛辛苦苦地扭曲着学生的人格和性格,使“其性日以离矣”。学校、家长、社会都把学生的成长成材的唯一方式定位到高考上,定位到教室内。为此,孩子们少了多少快乐和体验啊!
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世界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有好、中、差之分,永远不可能等同。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能够顺应人的、个体的成长规律,使学生自由的、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特长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对老师而言,或许最合适、最因材施教的方式就是对于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择时提醒、鼓励;对于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要进行调动,并帮他树立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学生的成长环境需要的是自由和宽松,并适度的施以阳光和雨露。有时候,对学生关注、约束的太多实际上是对学生成长的伤害和阻碍。
可是,拒绝过多的关注和约束,是否意味着完全放手呢?当然不是。学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给与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三者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在如今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的多大的关系,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观点;再者就是几代人溺爱一个孩子,为其包办一切,而非引导教育孩子成长。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为人处世的方式家长言传身教,学习习惯家长更是堪为楷模,孩子们在家长的榜样与熏陶的作用下养成诸多好习惯,才能为他们以后的自我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好比一棵树,在种下它的时候,如果你将它树得不正,培得不实,它就会歪,歪了不去从根子上纠正它,只知道用两根棍子的外力来支撑它,那这棵树越大则棍子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直到把棍子压垮为止。反之,种正了,培实了,活根了,树就会自然的健康成长,经得起雨雪风霜了,也不需要两根棍子来支撑了。
所以,给孩子自由,也让孩子知对错、明得失,这才是最好的育才啊!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词——“种树、育人”。
【题干分析】“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话,从教育角度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顺应孩子自然天性的道理。比如,老师和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同样要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但是,根据课文原文,我们也可以看出,郭橐驼并非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顺应树木天性的同时,也讲究“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这正如材料最后俗语所说的“小树要砍,小孩要管”。这说明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同时,也必须要培植好孩子的根基,如德育为先,而不是自由放纵。唯有兼顾好关爱有度和放手自信,让孩子勇敢去自我尝试,才能让他们更全面地成长。但这中间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者都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材料中也有用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说明“育人”的不易。
试题要求从“种树”与“育人”的关系出发,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写作时,应当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抓住两者其中的某一个共同点去分析,如可重点阐述“在把控好根基的基础上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和自由成长”这一观念。写作时从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和习性,才能培育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出发,论述遵循孩子的自然规律和习性,才能培育出可堪大用的社会有用人才的观点。
【立意提取】
1.育人如种树,要尊其天性,不扼其本性。
2.自由绝不是散漫,“顺木之天”也不是弃之不管。
3.种树不易,育人更难。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