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石钟山记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1: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石钟山记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石钟山记》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4.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临:对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响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汝识之乎 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自以为得其实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二、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①   ,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②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③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12.阅读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曾国藩《石钟山考异》
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观点是:   
根据是:   
13.简要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解说错误,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2.【答案】C
【解析】A.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省略句,“有大石当(于)中流”;
C.都是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以锦囊盛”;
D.判断句,“也”字表判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3.【答案】D
【解析】D项“文起八代之衰”是苏东坡对韩愈的赞誉。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4.【答案】C
【解析】A.动词,得到;
B.助动词,能够;
C.名词,收获。
D.融洽。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对于一词多义的掌握,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对于学过的每一篇文言文中的重要的词语多义要理解记忆。并要及时的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要辅之以必要的集中练习。慢慢的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结合文言文上下文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B.适:到、前往。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6.【答案】B
【解析】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动词,到……去。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7.【答案】D
【解析】A.所以: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C.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今义,实际上,事实上。
D.以为:认为,古今同义。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之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把握能力。文言中古今异义现象,一般指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语,而在文言文中只是两个字偶然地组合在一起,各是各的意思,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理解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8.【答案】B
【解析】A.“莫”通“暮”,指夜晚。
B.无通假。
C.“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D.“厌”通“餍”,满足。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能力中通假现象的理解与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其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四种情况:①现代发音依然完全同音;②声母相同;③韵母相同;④古代同音现代不同音。
9.【答案】A
【解析】A.句中的“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指“天空中”。
C.“所以”,古义,“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D.“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一般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之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把握能力。文言中古今异义现象,一般指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语,而在文言文中只是两个字偶然地组合在一起,各是各的意思,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理解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10.【答案】D
【解析】A.以为:认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
B.浅深:深浅。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
C.臆断:主观地判断、推断。与现代汉语词相同。
D.赴:古义,奔向、前往,为某事奔走或投身某种事业;今义,到(某处)去。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之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把握能力。文言中古今异义现象,一般指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语,而在文言文中只是两个字偶然地组合在一起,各是各的意思,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理解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11.【答案】文章叙议结合;他注重实践;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承接“有特色的游记”,此处应填文章特点,结合文章特点,可填“文章叙议结合”;
第二空,为总起句,后面具体内容为实地考查石钟山,故应填“他注重实践”;
第三空,为总起句,后面具体内容为读书练字都要勤奋刻苦,故应填“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之类内容。
故答案为:①文章叙议结合;②他注重实践;③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完成这类题型,首先要阅读上下文,把握文意,确定空格处的内容。接着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关注句式特点、标点符号,关注提示性语句。最后组织答案。
12.【答案】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形如覆钟。
【解析】根据“ 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可知观点是: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可知,根据是:形如覆钟。
故答案为: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形如覆钟。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先读懂这段文本,并理解文本的意思,再筛选出相关信息作答。
13.【答案】宋元明三代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具体考的是归纳概括语段的中心意思,阅读语段,文段层次清晰,按历史朝代分三层,各层都有中心句,归纳三层内容。题干给了提示:提炼筛选法。提炼筛选的信息有“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元代“画竹更为盛行”,明代“竹画家蜂起”,“气魄极大”,“独特风格”,“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由此连缀必要信息,浓缩为一句话。即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故答案为:宋元明三代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该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通读语段,把握大意,找关键词语,最后概括主要意思,注意字数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