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知识提纲】
1.哪次会议上,中共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
2.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合作形式是什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是什么?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5.国共第一次合作有哪些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6.黄埔军校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7.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8.北伐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战役?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的是?
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9.北伐战争消灭了哪两个军阀的势力?吴佩孚、孙传芳
10.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书写光辉一页的事件是什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1.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的原因是什么?
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3.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标志是什么?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巩固提升】
1.“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由此可知,在北伐战争中( )
A.参与北伐战争的阶层很广泛 B.共产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C.国共合作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D.工人阶级发挥了主要作用
2.“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这昂扬的旋律和熟悉的歌词,曾唱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的“中国最强音”。这首歌曲诞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如果要谱写一首军歌,来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
A.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中国的土地不可以白白断送 D.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4.国共两党合作发动了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个成果应该是( )
A.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 B.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北伐开始后,广东、江西等地的农民协会成立了运输队、担架队支援北伐军;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的工人成立敢死队、组织罢工配合北伐军攻城;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这反映出( )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传播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C.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D.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6.1926年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报告》指出:“此次北伐军能迅速地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所以民众现在两湖的政治地位完全是凭自身的力量争取得的。”这一报告反映出(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农民运动有力配合了国民革命
C.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南京国民政府 D.中国革命开始从城市转入农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材料“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出自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且除军阀是北伐战争的目的,它鲜明地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出自《国民革命歌》,它生动地反映了北伐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时代特点,即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广泛联合,这句歌词明确指出了参与革命的主体力量——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等各个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在革命中实现了广泛的联合,共同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而奋斗,A项正确;十年内战时期强调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与军阀无关,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强调抵抗日本侵略,与军阀关系不大,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强调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与军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正确;1925年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不属于国共合作的成果,排除A项;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排除B项;1945年抗b战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伐开始后,广东、江西等地的农民协会成立了运输队、担架队支援北伐军;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的工人成立敢死队、组织罢工配合北伐军攻城;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农民、工人和上海工人积极支援、配合北伐军,促进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这表明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C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无法体现“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传播”,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B项;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身负家仇国恨,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完成了南北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此次北伐军能迅速地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结合所学可知,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过程中,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有力配合了国民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农民运动配合北伐军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吴佩孚,排除C项;1927年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中国革命开始从城市转入农村,排除D项。故选B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提纲】
1.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事件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哪次会议上,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中,哪一事件使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
5.长征中,哪一事件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巧渡金沙江
6.长征的路线是什么?
瑞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7.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会宁会师
8.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巩固提升】
1.有学者认为,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长征( )
A.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 B.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由《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大会师》等曲目组成的大型声乐套曲,讴歌的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 D.解放战争
3.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体现了红军战士( )
A.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
4.中央红军从长征初期的一系列失利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到达陕北。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
A.借鉴了苏联成功经验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 D.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5.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6.邓小平曾评价某次战役为“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更是称赞其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这次战役中,红军声东击西,使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完全打乱了敌军的“追剿”计划。此次战役是( )
A.湘江战役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是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革命形势好转,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D项正确。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A.北伐战争是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先后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符合题意,故C正确;D.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等信息可知,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困难,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将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体现了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A项正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主要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建党精神,建党是在1921年,排除C项;“铁人精神”与20世纪五六十年石油工人王进喜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A项正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红军声东击西,使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完全打乱了敌军的追剿计划”,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B项正确:1934年红军血战湘江,红军损失惨重,排除A项;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排除C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川省中西部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帮助红军成功飞越天险大渡河,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排除D项。故选B项。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识提纲】
1.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武装的事件是什么?(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什么?)
南昌起义
2.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哪些?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3.八七会议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4.毛泽东领导了哪次起义?秋收起义
5.秋收起义时,共产党的军队被称为什么?工农革命军
6.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8.井冈山会师后,中共军队的名称是什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9.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领导的革命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工农武装割据
11.古田会议确立了怎样的建党建军原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2.哪次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
13.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是什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是哪里?瑞金
15.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
16.哪次事件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
【巩固提升】
1.“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上述评论中的“这里”指的是( )
A.南昌 B.井冈山 C.南京 D.上海
2.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下史实与古田会议精神相符合的是( )
A.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3.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建
C.南昌起义的发动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4.“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
A.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5.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示意图。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B.农民对土地需求的变化
C.地主阶级总人数的减少 D.对农民阶级定义的改变
6.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的深入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D.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故选B。
2.答案:C
解析: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军诞生以来部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了军队与党的关系、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政治机关与军事机关的关系、军队内外部的关系,纠正克服了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解决了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如何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故C项正确。故选:C。
3.答案:D
解析: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体现出材料中“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故选:D。
4.答案:D
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使中国革命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D符合题意;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A排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B排除;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排除。故选:D。
5.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三次土地政策分别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三个历史时期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不同,土地革命时期要建立工农割据局面,所以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因此对抗日的地主要团结起来,要求他们“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解放战争时期,需要激发全国农民积极性,彻底打败蒋介石,所以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而调整的,故A正确;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始终没有变化,就是要“耕者有其田”,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土地政策,无法得出地主阶级人数的问题,排除C项;“对农民阶级定义”一直未曾改变,且与题干强调的土地政策调整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使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因此国民党政权反对农民阶级,进而反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的深入,应该更加全面,而不是一面肯定,一面否定,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国共关系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此时还没有出现转变,不能成为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蒋介石的阶级立场一直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