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09: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大学之道》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难点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走进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任务一 借助工具,疏通文本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字词】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②忍人:狠心对待别人;③斯:于是;④以:用;⑤运:运转,转动;⑥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之”是助词,无实意,其余为助词,的;⑦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 2.今人乍(突然、忽然)见孺子将入(掉进)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之心;非所以(因为)内交(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表顺承)然(这样)也。由是(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判断对错)之心,非人也。 【译文】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字词】①端:萌芽,发端;②四体:四肢;③人之有是四端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字词】①而:表转折;②贼:伤害;③然:同“燃”;④达:流通,指泉水涌出;⑤以:来;⑥保:安定。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任务二 研读孟子之道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教师明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通过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主题探究:从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吗?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了推广仁政。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任务三 品读孟子之文 请自选语句,写一段文字,品读本文体现出来的孟子语言特点,及其对论证观点的帮助。 示例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赏读:此处以日常生活现象借喻,既通俗明了,易于理解接受,体现了孟子说理的生活化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同时又有很大的说服力,体现了孟子说理的逻辑力。 示例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赏读:此处文字相当严整而有匠心,实现了说理的理性之美和文字组合的形式之美的结合。本段先以一组否定排比句开篇,论证了怵惕恻隐之心的非功利性与自发自觉性;进而既之以一组否定排比句,文字简短,语气斩截,富有气势;最后以一组肯定式排比收尾,语势在否定反复中走向肯定,特别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小结:逻辑严密感染力强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 排偶句式,气势磅礴 善于运用论证手法 延伸与思考: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而孟子却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请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他们的“合”与“不合”。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