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3 古诗词三首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因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而漫游吴越。临近黄昏,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看到行人各自归家,而漂泊他乡的诗人不免又增添了新的愁绪,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理解诗题
第1课时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中间不能写成“四”,“心”上一横不能丢。
作诗的时间
描述的地点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自由朗读《宿建德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zhǔ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烟渚(zhě zhǔ) 移舟(duō yí)
宿舍(sù shù) 野旷(kuàn kuànɡ)
√
√
√
√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歌大意。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感受愁绪
诗人将船停靠烟渚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
明月
“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有怎样的感受?
这“新愁”为何会涌上心头?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写这首诗时,孟浩然正离开家乡到洛阳,借此排遣科举失利,仕途失意的悲愤。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天低树
月近人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学法:朗读→理解→想象→体会
板书设计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作者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自学古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shì
这首诗中的“望湖楼”在今杭州______边。它的所在地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曾在诗里将它与古代美女相比,以此来突显此地景色的美丽。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歌大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再读诗歌,展开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中有哪些景物?
感受变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像墨汁一样在天上翻卷
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一下子变了脸。顿时,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席卷而来,却未遮住远处的山峰。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白雨跳珠图
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白色的雨点像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了船里。
卷地风来忽吹散
狂风卷地图
忽然,一阵大风把天上的乌云吹散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
贴着地面席卷而过的风
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天一色图
这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面水天映照,景象异常奇丽。
云、风、雨、水在这几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乌云浓
雨大
风快
湖水静
动静变化之快
再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前三句用较快的节奏读出阵雨来势之急,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雨后湖面平静之感,从而感受到动静变化之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借助画面背诵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 云
白 雨
醉
卷地风
水如天
板书设计
辛弃疾,南宋词人。这首词是辛弃疾遭贬职后,闲居江西上饶时所写。上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有一天晚上,词人到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chán
xiàn
出现。
què
初读诗歌
第2课时
理解词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词题
黄沙,即黄沙岭。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xiàn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见
xiàn
xiàn
同“现”,忽然出现。
左右等宽
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想象画面
[别枝]横斜的树枝。
借助注释,试着读懂每句的大意。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读读上阕,想象画面:诗人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以动衬静,鹊儿惊飞说明黄沙道分外幽静。
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说丰年
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他们会说些什么?
闻到:稻花香
再读读下阕,说一说:天气突变,诗人想去找熟悉的茅店避雨,却为什么找不到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人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拐了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此刻会是怎样的心情?
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季节是____季,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可以看出来。
夏
鸣蝉
稻花
蛙声
对比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丰收的喜悦
茅店柳暗花明般出现的喜悦
游子思乡的愁绪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迷人)
乡村夏夜
情(喜悦)
说丰年
热爱大自然,关心农民生活
板书设计
主题概括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的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心的轻松、愉悦之感。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