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5 17: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俄国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习近平
社会主义革命之路
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组织
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社会民主工党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之路的探索
1.革命理论的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全俄皇帝》(歌曲)
一些民族的压迫者,贵族的保护者,
沙皇——工人的杀人犯,
沙皇——农民的杀人犯。
人们将为自由而举行起义,击破你的龌龊王位,
他们要给人民,在战斗中获得好运。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时代特征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国胜利论
斗争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俄国革命具体实际
①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②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
意义
内容
2.革命理论的实践 --- 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 二月革命(1917.3)
推翻了沙皇专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②《四月提纲》---革命任务的转变
指方向---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③ 十月革命(1917.11)
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
成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④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回顾P87 一战的影响
对人类历史
对世界格局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对世界历史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3——1927)
原因
内容
本质
影响
认识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缓解了城市饥荒。
弊端:严重损坏农民利益,
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探索出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扼杀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逐步过渡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
思考: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说明:
新经济政策适合苏俄(联)国情。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4个→15个加盟共和国(1940)
1991年12月解体
沙俄
154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
1922年
1991年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结合材料思考:
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在经济上仍面临着何种任务?
为此苏联采取了哪些政策?
任务: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苏联模式
1.过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表现: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3.评价:
成就: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工业部门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很短时间内从小农国家发展成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赢得了国际声誉。
弊端: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应怎样认识“苏联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模式”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
生产关系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要在改革发展中自我完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探索
学习拓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
1918年,列宁曾这样感慨十月革命: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全世界资产阶级都看到了这个运动,而且了解这个运动。这场运动范围很大,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都着起来了。”在此,列宁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开启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C.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D.致使俄国陷入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当中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