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11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的变革。
〖内容要求〗“1.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认同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地位。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华民国的史实,也通过本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侧面反映了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前期采取的措施,也充分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而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共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采取一系列复辟帝制的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手段,这些复辟活动引发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导致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国陷入动乱之中。
本单元教材4课内容整合为三课。
第3单元 《第1课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的奋斗》的教学: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共有三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包括: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
第3单元 《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的教学:本课包含第9课“武昌起义”一目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目。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肯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但很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第3单元 《第3课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的教学:本课包含第10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第10课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袁世凯上台之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与北洋军阀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四节正课组成。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4.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
5.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3.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4.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3课时)《第3单元第3课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 》
教学设计
——内容整合第10课“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一目和第11课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四目。
课程标准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政府的统治。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素养目标 1.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袁世凯的地位和作用。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探索失败的表现。(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以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及复辟帝制的过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探索失败的表现与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第10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第10课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袁世凯上台之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与北洋军阀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为了更好地教学,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部分:第一目、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第二目、议席之争--二次革命第三目、国体之争--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第四目、地盘之争--军阀割据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虽然经过初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历史问题的思考缺乏辩证性和全面性,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设情境、深入浅出,进行启发和引导。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导入新课】李鸿章临终前曾留遗言:“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教师:李鸿章临终遗言得到验证了吗?PPT展示: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 读时空线索,思考问题。 整合资源,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史料展示分析,知道袁世凯大权在握,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Q1:袁世凯是这样的人,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将总统之位让给他呢?材料1:“谓袁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孙中山材料2:“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清帝尊号不变、每年领取四百万元费用,暂居宫内。”——1月16日袁世凯给清王朝的密电Q2:虽然只能选择袁世凯,但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样的限制条件呢?(阅读课本第49-50页寻找关键信息。)材料3: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 ——资产阶级革命派Q3:对比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情况与孙中山预设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教师补充】①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为由,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②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说明:这一行为一旦发生就说明目前形势已经不由孙中山等人控制了。即孙中山等革命派的革命果实已被袁世凯窃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合作学习】阅读教材P49-50页,梳理袁世凯是怎样一步步窃取革命果实?【重点突破】Q4.:革命派妥协的原因有哪些?是否说明政治斗争就不能妥协?PPT展示:辛亥革命期间各方力量的关系【教师补充】在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直接冲突造成更大损失,或为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或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是可以妥协的。妥协有可能会取得新的政治成果,当然也有可能会成为双方政治斗争的一个暂时阶段。2、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合作探究】:Q5、袁世凯为何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材料1: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它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 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材料2: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中国近代史》材料3: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北方半壁江山还在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的手中。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南方的革命军,大多缺乏训练、纪律涣散、装备落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主要的原因);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派对袁世凯认识不清;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党施加压力。 【学生回答Q1】袁世凯可以用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宣统帝(溥仪),此时才6岁,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宣布退位。【学生回答Q2】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学生回答Q3】①袁世凯在北京就职。②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学生回答Q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主要的原因);袁世凯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袁世凯北洋新军实力强大。【学生回答】内部原因: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外部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学生分组讨论,研读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议席之争--二次革命1.袁世凯独裁统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自主学习】Q1:面对这一情况,孙中山等人从哪里来控制国家大权呢?袁世凯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反击呢?材料1:革命党人可以通过民选议会,以议会的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从而取得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实现理想的共和政制。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材料2: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袁世凯亲信内阁总理唐绍仪同盟会成员司法总长王宠惠陆军总长段祺瑞教育总长蔡元培内务总长赵秉钧农林总长宋教仁海军总长刘冠雄工商总长陈其美无党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无党派交通总长施肇基立宪派财政总长熊希龄Q2:第一届内阁成员中国同盟会占很大优势,结合课本,看看袁世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教师说明】以此为背景发生了“二次革命”。2、二次革命(1)二次革命的背景①.展示责任内阁制以及第一届内阁的组成,分析内阁已成袁世凯御用内阁。②展示史料分析宋教仁组建国民党。 今吾国之现行制,责任内阁制也;然有责任内阁制之名,而无责任内阁制之实,故政治因之不举。——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为今之计,亟须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国民党政府。——陈旭麓《宋教仁集》(下)材料分析组建国民党的重要性。展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结果(宋教仁说)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的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摘编自《辛亥革命回忆录(一)》思考:责任内阁真的成功了吗?【播放视频】“宋案”③“宋案”【史事链接】“宋案袁世凯本想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袁世凯便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身中3弹,送医院后不治而亡,年仅31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二). 二次革命的概况1.【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梳理二次的概况,完成表格2.这次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保卫民主共和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3. 思考: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 材料一:“赣省独立,总理(孙中山)电令粤省同举,胡都督认为时机未至;电令沪上,英士以弹丸之地,难以相抗。”——林志元《杂稿·二次革命之检讨》材料二:战前,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人数已经超过24万人,而革命党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约为8万人。——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材料三:我们希望中国各界能友好而尊敬地对待袁世凯,我们希望中国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只能是袁世凯。——(英)葛雷《葛雷远东回忆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革命派力量涣散;北洋政府和革命党人力量悬殊;列强支持袁世凯。 【学生回答】只要革命党人进入内阁,一样也可以掌握国家权力。【学生回答】刺杀宋教仁。【学生回答】①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斗争经验,力量不足;②国民党准备不充分,袁世凯准备充足。 ③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深入了解袁世凯和革命派之间的输死较量,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深入了解袁世凯和革命派之间的殊死较量,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国体之争--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复辟帝制(概况)【自主学习】Q1:阅读课本了解这次事件后,袁世凯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1: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2: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有宣告开战媾和统率全国军队等权力。——《中华民国约法》Q2:从两则材料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企图?材料3:第1号共4条 要求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等;第2号共7条 要求中国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99年等;第3号共2条 要求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等;第4号共1条 要求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第5号共7条 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 ——1915年《二十一条》Q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哪一条对中国主权侵害最严重?【教师说明】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日本企图趁机插手中国的内政外交,是对中国主权的巨大破坏。但袁世凯仍然答应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旨在获得日本的支持。最终袁世凯于1915年宣布称帝。(二)复辟帝制(标志)【播放视频】复杂的袁世凯材料:为了准备登基大典,袁世凯专门设了筹备处,用80万元做了两种龙袍,用12万元做了新朝玉玺,用60万元铸了金印五颗。至此,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丑剧达到高潮。 ——曾凡光《探索奋斗复兴:中国近代史三十讲》PPT展示“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的图片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会实现他的皇帝梦吗?展示材料: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三)护国战争Q1:面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行为,孙中山等人采取了什么措施呢?(阅读课本,了解护国战争过程)材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教师总结】1.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3.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4.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历时83天,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合作探究】:Q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难点突破】袁世凯的皇帝梦(83天)为什么那么快就破灭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 【学生回答Q1】成为正式总统;解散国会、国务员;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学生回答Q2】集权,当皇帝。【学生回答Q3】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学生回答:不会,这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学生回答】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图片史料展示分析,知道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出卖国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护国战争概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地盘之争--军阀割据【过渡语】可以看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已经违背时代潮流,因而很快走向失败。那么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又是怎样的呢?材料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材料2: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 —— 20世纪20年代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材料3:夫去满洲一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矣! ——孙中山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教师补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合作探究】史料展示,分析北洋军阀混战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学史崇德】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了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在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的国家,走民主共和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人们砥砺前行,前赴后继! 提示:地处华南与沿海地区;易得到海外饷械的接济;先夺取两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结果:失败。【学生回答】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是没有结束专制统治,没有实现民主共和制度。 地图展示北洋军阀割据,让学生直观感知各派系的割据,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表格、史料展示,通过材料分析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抓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活动,领导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成为民国时期至暗时刻。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无法完成中国革命,中国革命道路任重道远。 回顾本课知识,增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课堂练习 1、下面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袁世凯逼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着龙袍戴冠冕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B.维护共和,进行护法运动C.清朝皇帝在历史上消失 D.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答案】A2、191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 )A.武力镇压国民党 B.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C.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答案】B3.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打倒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国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是( )A.戊戌变法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答案】C4.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12年中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这反映了北洋时期①深受一战的影响 ②军阀割据和混战 ③政治上剧烈动荡 ④完善了共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 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是限制袁世凯专权,但是为了契合主题,将背景调整到第3课时讲授,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存在误差。(通过第3课时板书再次强调历史事件先后顺序)2.由于首次整合大单元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上还难以跟上,在真正课堂授课中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混乱的情况。(要求学生务必提前预习单元内容)3.整体而言采用大单元整体教学仍然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八年级上册教学课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是很不错的尝试。4.建议部编版教材编写组整合本单元。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3课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
附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失败留下哪些教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极为强大,必须唤醒更多的民众!
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