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2018/11/231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2018/11/232文言知识读音?????
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2018/11/233文言知识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2018/11/234文言知识重点字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2018/11/235文言知识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18/11/236文言知识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2018/11/2372018/11/238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2018/11/239大道虚无2018/11/2310《老子》的“道”论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大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下有些是阐述任继愈先生的观点,也有一些是我个人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老子的事迹(《史记·老子申韩列传》)。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比孔子岁数略大,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有时称他为“老聃”。“聃”指耳长,“老聃”即耳长的老者的俗称。据说东周王室衰微,老子离职而去,不知所终。我赞同有些学者的意见:《老子》不是老子亲自写成的,是他的后学在战国时期写成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韵文体,它忠实地记录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2018/11/2311《老子申韩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前551-前479年),他创立“私学”,授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从人的亲情出发,倡导仁爱哲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道理平实、深刻。他不谈人的生死,“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不言“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在形式上维护西周的礼制,但灌注了新的思想,即仁爱思想,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相互和谐的社会境界。
所有这些主张,在老子看来,都是功利性的、世俗性的,不予肯定。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申韩列传》)并认为像孔子这样直白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表现出“骄气”和“多欲”,应当把这些毛病去掉。“骄气”和“多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功利化、世俗化。这很像是老子的口吻。
2018/11/2312老子哲学本体论可叫做“道”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全书81章,直接谈及“道”的有77章。“道”字出现74次,运用形象、概念和推理方法,从不同层面阐述关于“道”的哲学。
在老子看来,“道”乃是勉强提出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对世界本原的准确描述。人们可以认识“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道”,但人们所认识到的内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道”本身。《老子》第1章是全书的总纲,对“道”作了扼要论述。 2018/11/2313第一章 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018/11/2314翻译解读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可是并不是常道。名,可以用文字来表述,但并不是常名。‘无’才是天地的开始。‘有’才是万物的开端。人们用‘无’去了解道的奥妙,用‘有’去体会道的创造。‘有’与‘无’同源于道,不过表述不同,它们都可以说是深远的。极远极深,这种玄妙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这里,老子提出了三个概念:道、无、有。什么是“道”?道是有、无的统一。什么是“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形象,没有体积。它和具体的事物不同,指的是空间,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什么是“有”?“有”是万物的开端,指能够被人感知的事物的确定性。万物来源于“有”与“无”。有与无的作用是玄妙的,“玄妙”才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2018/11/2315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18/11/2316一个东西是浑然一体的,它存在于天地之先。无声无息,又无形体,它不依靠外力,循环运行永不停止。可以称为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如何称呼它,把它叫做‘道’,勉强叫它为‘大’。大叫做消逝,消逝到极远,从极远又返还。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国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中“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王弼通行本“人”均作“王”字,但却是按照“人”字注解的;“域中”,马王堆甲、乙本作“国中”。“天”、“地”没有意识,但“人”是有意识的;人体验到“道法自然”的真理,即世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道理,进而在“自然而然”上下功夫,不自以为是,人才能称之为“大”。 2018/11/2317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道”怎样演化为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敬,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018/11/2318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2018/11/2319这一章从‘道生一’到‘冲气以为和’讲‘道’是万物的总根源。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说明事物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分化的过程。前人注解虽多,但失于穿凿,替老子说了一些老子没有说过的话。可供参考,但不能当真。”关键是“一生二”的“生”,是否像人一样去制作一件器物?不是的。这里“一生二”,和“一到二”是一个意思,不是任何人(神)的有意制作。万物处于什么状态?在老子看来,万物都背负阴气而怀抱阳气,阴阳二气交互影响形成和气;和气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相反而相成。
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形成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例如,山的向日面,即阳;山的背阳面,即阴。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抽象化的“阴”“阳”概念。 2018/11/2320道法自然2018/11/2321◎辩证观◎祸和福相互渗透,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处处提醒人们不要走极端:2018/11/2322第二章 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2018/11/2323翻译解读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2018/11/2324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其政闷闷,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018/11/2325可见,老子的“道”论包括:“道”是世界的本原;由“道”到万物,是一个逐渐运动、演化的过程,即“道法自然”的过程;
“道”是万物变动的根源,它在万物演化中体现出相反而相成的作用。 2018/11/2326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
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
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
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
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2018/11/2327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作为老子“道”论的逻辑延伸,老子强调阴、即柔弱的作用,提出了一套以贵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法思想。他从农业生产中发现,植物的幼苗虽然柔弱,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当它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他认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最好是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不会转为坚强,即可避免走向失败、死亡的结局。 2018/11/2328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全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018/11/2329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018/11/2330翻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2018/11/2331无为而治2018/11/2332◎价值观◎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天”2018/11/2333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18/11/2334 有“物”浑沌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这个混成之“物”孑然一身,寂寞、寥落、孤独,然而却毫无懈怠地运动着,它就是天地之“母”。天地之“母”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只是笼统地将其称之为“道”,如要硬给她叫个名,可以叫做“大”。一切都在发展中的“大”的领域之中:“大”又可以叫做“逝”,“逝”又可以叫做“远”,“远”又可以叫做“反”。所以说,天地之“母”──“道”可以称为大;天也是道,所以也可以称为大;地也是道,所以也可以称为大;至于人(因为反映了这些“大”),也可以称为大。在整个宇宙过程中,道、天、地、人这四者都可以称为“大”,而四者之中人可居其中之一。说到底,人是地的运行法则所造成的结果,地是天的运行法则所造成的结果,天是道的运行法则所造成的结果,道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自然而然地运行所造成的结果。2018/11/2335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本然如此,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状态。
比如海鸟,它在海边的时候,在水边吃小鱼,在那里活动着,等人来的时候,它就走了,人一离开的时候,它又来了,这就是它的生活方式和动作方式,是天然而然的,是自然如此的,不是强迫它如此的。因此老子说,人应当按照自然的原则去生活。2018/11/2336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叫“鲁侯养鸟”的故事。古代的时候,山东曲阜这一带叫鲁国,鲁国人当时在海边发现一只鸟非常漂亮,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它,鲁国人把这只鸟捉住以后,就送到宫里面去了。这只鸟怎么养呢?是依鸟养鸟呢?还是依人养鸟呢?最后选择依人养鸟,按照鲁侯的生活去养这只鸟。鲁侯吃的是什么呢?方丈之食,整头猪肉、山珍海味,按照这个规格去养这只鸟,听的音乐是九韶之乐!依人养鸟,依照国君的生活方式去养这只鸟,结果这个鸟听到这个声音不是它原来的环境的声音,那方丈之食也没有吃一口,哆哆嗦嗦三天就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顺其自然。
2018/11/2337实现自我价值,也要“道法自然”。
我常说这样一句话,生活几十年,你一辈子做成功一件事就是伟人,所以不一定都当领袖。只要你在人类需求的任何领域,做成一件比别人高明、比别人有贡献的事情,你就是一个伟人。
比如说我学过朱德一篇文章,叫做《母亲的回忆》。我觉得朱德的母亲太伟大了,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他母亲就是一个伟人,她的母亲一个人支撑了整个家,而且培养了朱德,培养出了共和国的一代伟人,她就是英雄。这个就是实现了自我价值。所以,大家不要要求太多,一辈子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实现了自我价值。比如说,我一生想当一个哲学家,最后成为了哲学家,就实现了自我价值。我一辈子想当一个好老师,我实现了,也是实现了自我价值。2018/11/2338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2018/11/2339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2018/11/2340【俗译】 不搞圣智、仁义、巧利那一套。如此则民众会获百倍之利益,民众就会回到“孝慈,,如此则连盗贼都不会产生。笼统地用一句话来概括:诚实朴素,少私心,绝贪欲。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那麽其他的人就不会起盗贼之心了。持守朴素纯洁 少思寡欲 回复到纯真的本性 。
2018/11/2341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2018/11/2342翻 译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2018/11/2343上善若水2018/11/2344◎人格观◎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谦虚往下
在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2018/11/2345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2018/11/2346最高尚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争利;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
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言语要(像水那样)诚实,
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
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
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
所以才不犯过失。 2018/11/2347上善若水”,老子称之为“无为”原则,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道法自然”原则在人生哲理中的体现或具体运用。
“上善若水”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如:人愿意把自己摆在“卑下”的地位吗?
“自视甚高”是人之常情,处处自觉自己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员,并非易事。
愿意和社会的弱势群体做朋友吗?不受攀龙附凤、依靠权势观念的束缚,而自愿为弱者呐喊奔走,才真正领悟了“上善若水”的真谛。生活中谦虚谨慎,诚实守信,从水的流动中吸取智慧的启示。如果肩负重要责任,能不走极端,不搞大起大落吗?“ 2018/11/2348在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就是“上善若水”:
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样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
老子的著作中有两个词特别出名比喻,一个是赤子,就是光着屁股的小孩。他多次讲,人要做到赤子那个程度就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了。另一个就是水,你达到这个水的品格,你就是最善的人,就是最高品格的人。
一个是水。为什么老子把高尚的品格比喻为水呢?2018/11/2349第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说:你观察水吧!所有的江河之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一片绿洲,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生机勃勃。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察,就是说水利万物,它非常心甘情愿地施礼于你,但从来不去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这种精神就是只讲奉献而不讲回报的一种高尚的品格。它虽无所求,但是它客观上从万物那里也是得到回报的。每一棵树就是每一个储水池。凡是草木茂盛的地方,那么它的水被蒸到天空以后,它必然要经常下雨。有了雨以后,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根据这个道理,老子有一句名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圣人从来不积攒什么财富,尽量为别人做好事,自己也就有了。尽量把东西给别人,自己也就越多了。这个就是讲舍与得的关系。有一种酒叫舍得酒,这个酒的名字起得好,只有舍了才能得到。这个就是辩证法,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个就是人生的艺术。这就是老子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2018/11/2350“居善地”。什么意思呢?
老子看到,水往下流。为什么能形成长江大河呢?就是因为水住在低下之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我们应该学习水这种品格,“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我们的领导者都应记住这句话,千万不能高高在上,必须用谦虚的态度到民间来,虚心听取意见。在利益面前,千万不能向自己倾斜,千万不能在利益面前一马当先,必须为了事业在这个利益上往后退。要永远记住:“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2018/11/2351什么叫“心善渊”?
你看到深水坑是什么样子呢?深水坑里的水没有风浪,水平而静。人最好的心境是什么?就是像渊那样的平静,就是心静如水,心静如渊。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有些人心态浮躁。
我建议,大家对有些事情要看得淡一点。我在一个名人的书房里面看到这样一个条幅,叫做“抛它难抛身外物,读我平生未读书”,我很欣赏这个条幅。有一句古诗说得非常好:“两眼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你的两只眼睛盯住书本的时候,思想非常集中的时候,特别是读这个书的味道读出来的时候,心里的那种愉悦是一种享受。胸次全无一点尘,那时人生最愉快的时候。凡事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点,要像大海一样,心胸要宽一点,把事情做大一点。做人要用仁慈之心待人。有了仁慈之心就有和睦的家庭,有了仁慈之心,就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了仁慈之心,你就可以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从人类整体来讲就可以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老子讲一定要有仁慈之心。2018/11/2352在言善信,就是说你说话要有信誉。你看江河的汛期,到什么时候汛来它就什么时候来。大海的潮汐和潮退都是很讲信誉的。老子观察了这些自然现象以后,水就是讲信誉,所以古代把这个水称之为信誉水。我们人也要讲信誉。关于这方面讲了很多,其中有一条特别给大家讲一下,轻诺必寡信这句话,这是老子很有名的一句话。我们现在社会有一种面子上的话,这个面子上的话,什么都答应人,他不准备给你办的,他答应很痛快呀,反正是嘴皮子耍吧,遇到这种情况必寡信,你不要去信他。什么善?道家讲的真就是善,假就是恶。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是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2018/11/2353什么叫“事善能”。
把这个话翻译过来,做事你要像水一样,你要有方圆之道!我们这个水有什么特点呢?水无常形,这个水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形,放在盘子里就是盘子形,放在葫芦里就是葫芦形,它无常形,它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形状,但是水本性没有变。中国的古钱币,圆的中间是方的,这个钱币,它就说明中国做事之道,处事之道,叫做方圆之道!人做事也应该是方圆之道!方就是方正,你要坚持原则,要做方正之人。你不能够随波逐流。方中有圆,这个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事要宽容,做事要灵活,做事要合乎人情,这个就叫圆了,既坚持原则又坚持灵活性,合乎情理,合乎原则,合乎实际情况。2018/11/2354什么是“善动时”。
就是做事要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善于有不同的方法。人这一辈子无非是两种处境: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人在逆境的时候,要有一种精神状况,要像水那样,万折必东,就是说水在发源地流向东海的一路上,遇到多少沟沟壑壑名山大川,走了多少曲折之路,最后还是到了东海。人的一生也应该像江水一样,万折必东,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得有这种精神。这个很重要。在顺境的时候,也要记住老子一句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2018/11/2355◎智慧观◎行“不言之教”就是谨慎说话
一是主柔守弱。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刚强胜柔弱,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柔弱生刚强。老子据此提出很多命题。比如用人的时候,有一条原则,就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因此中国古代出现很多礼贤下士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是光而不耀。
当你处在人生最光彩的时候,千万记住老子这句话,不要去炫耀自己,不要到处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2018/11/2356三是大智若愚。
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实是一个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对小事不太在意,大事特清楚。
四是“上德若谷”。
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样宽阔。一个人一定要有宽阔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
五是“不言之教”。
简单地讲,就是谨慎说话。毛泽东给他两个女儿起名叫李讷、李敏,我想这可能和论语中的敏于事而讷于言有关吧。中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老祖宗先写了那么多书,每一本书上都有很多的人生的智慧,闪闪发光呀!我们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在传承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