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课件:入门四问(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课件:入门四问(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6 14: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导入新课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今天,我们需要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入门四问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
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  
三、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
四、该怎样学好本书这四条是: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刘梦溪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塑造人格
读书可以……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一、 中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内容丰富,我们大致上把它们分为四类,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记 中国正史的开始 中国灿烂的文化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 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 通过这样的阅读,最终找寻到治愈浮躁、贪婪及种种恶的解毒剂和觉醒丸,领悟到一条至高无上的人生哲理,悟出人生真谛,找到人生智慧。 二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春秋战国《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春秋战国

两??? 汉《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时期及代表作:两??? 汉

隋??? 唐《百喻经》《坛经》唐??? 代

?清??? 代《史通》《文史通义》西??? 汉《礼记》明??? 代《焚书》先??? 秦

?明??? 代《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唐??? 代《贞观政要》近??? 代《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明清之际《日知录》《文史通义》 三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现实性
积极人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尽仍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2、民本思想
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智力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谋的制国思想。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3、包容性
这个和包括和谐、合作等多方面意义。古人认为只要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对自然的亲和力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这可以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对道德的倡导
对科学的尊重
对艺术审美的探究
…… 四、 我们该怎样学习这本书呢?1、题解
2、经典原文
3、相关读物
4、阅读指南
5、思考·讨论·练习
6、大视野
7、知识链接 全书体例: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都广泛应用在现在的文化教育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都有哪些呢?
这些警世名句你听过么?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而敦悫纯信,用心怯言,则谓之窭。守法固,听令审,则谓之愚。敬上畏罪,则谓之怯。言时节,行中适,则谓之不肖。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韩非子李时珍 与《本草纲目》胜而不骄,败而不怨。韩非子王国维 与《人间词话》 一、设计这一题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文化经典著作做一个回顾,以便于在学习本书时能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古代的四部分类法。 三、这个单元从总体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概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了说明,学生在此之前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畅谈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认识,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时刻思考它的现代意义,为我所用,这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一个重要方法。讨论的话题可以是关于“孝道”的,也可以自行选择。建议在本书学习完成时再进行一次讨论,并比较前后两次讨论学生的观点有无不同,有什么新的收获。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