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1: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丰富的心灵—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检测卷(A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的批判,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民间根基难撼的重要原因。
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3分)
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C.我们的文学,久困于“团圆主义”支配之下。差不多一切的小说诗歌,都是千篇一律,奉为典范,而悲剧的文学,因而绝少发现,文学的真所,也永远的不能披露了!(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
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4分)
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局”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
野鸭【注】(节选)
易卜生
格瑞格斯 对于雅尔马这一场精神激动,你是怎么个看法
瑞凌 我连精神激动的魂儿都没看见。
格瑞格斯 什么!经过了这么个紧要关节,整个生活换了新的基础,他会没有精神激动 你怎么能把雅尔马这种个性——
瑞凌 哦,他那种个性!如果他曾经有过你所谓个性的不正常发展的倾向,那种倾向在他十几岁时就被别人铲除干净了。
格瑞格斯 他一辈子像小孩子那么天真,这一点你看不出来。
瑞凌 好,好,就算是吧。后来咱们这位亲爱的雅尔马进了大学,他的同学马上又把他当作一个前程远大的人物!这家伙长得漂亮——脸色又红又白——是女店员心目中的美男子。他的性格又那么多愁善感,他的声音那么亲切动人,再加上他善于朗诵别人的诗句,善于演说别人的思想。
格瑞格斯 (生气)你这一段话是不是说雅尔马
瑞凌 对不起,正是。我无非是把你五体投地崇拜的偶像做了个内部的描写。
格瑞格斯 我想我的眼睛并没有瞎透。
瑞凌 你的眼睛是瞎透了——或者相差不远了。你要知道,你自己也是个病人。
格瑞格斯 你这话说对了。
瑞凌 可不是吗!你的病症很复杂。第一,你犯了严重的“正直热”。第二,你犯了崇拜偶像的狂热病——这病更厉害——你永远必须在你本身以外寻找一件可以崇拜的东西。
格瑞格斯 对,我必须在我本身以外寻找。
瑞凌 可是在每一个你自以为新发现的宝贝身上,你都犯了极大的错误。现在你又跑到一个穷人家里索取“理想的要求”,偏偏这一家都是还不起账的人。
格瑞格斯 要是你觉得雅尔马不过是个平常人物,那么你日日夜夜盯着他又有什么趣味?
瑞凌 嗳,你要知道,我好歹是个医生――对不起!跟我住在一所房子里的人害了病我不能不帮一把忙。
格瑞格斯 哦,真的吗?雅尔马也有病
瑞凌 一般人都有病,所以更糟糕。
格瑞格斯 你给雅尔马治病用的是什么药方?
瑞凌 还是我那张老药方。我在他身上培养生活的幻想。
格瑞格斯 生活的——幻想 我没听清你说的什么。
瑞凌 我是说生活的幻想。你知道,幻想是刺激的要素。
格瑞格斯 我能不能问问你在雅尔马身上培养的是什么幻想?
瑞凌 对不起,我不能把职业的秘密泄露给江湖医生。我怕你用我的药方把他的病搞得比你已经搞出来的局面更糟糕。我的方子可是百发百中。我用这张方子给莫尔维克治过病。亏了我这张方子,他才变成了“天才”。这就是我在他脖子上贴的起泡膏药。
格瑞格斯 如此说来,他并不是真的天才?
瑞凌 什么天才不天才!这是我编的一句谎话,让他活着有点劲儿。幸亏我这张方子,要不然,这个忠厚老实的家伙多少年前就会由于自卑自贱、悲观绝望,没法子活下去了。再看看那位老中尉!他倒摸索出一张给自己治病的方子来了。
格瑞格斯 你是不是说艾克达尔中尉?他怎么样?
瑞凌 那打熊的老猎人居然躲在漆黑的阁楼里打兔子!老实告诉你,那老头儿在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头悠悠荡荡过日子,世界上找不出比他更快活的猎人了。他攒的那四五棵干瘪圣诞树,在他眼睛里跟赫义达那片生气蓬勃的大森林完全一样;那些公鸡母鸡在他看起来就是枞树顶上的鸟;在阁楼里乱蹦乱跳的小兔就是他这位山中的大猎人必须拼命扑杀的大熊!
格瑞格斯 这个倒运的老头儿!他不能不把年轻时候的理想打一个折扣。
瑞凌 提起这件事,小威利先生,请你别用那外国名词:理想。咱们本国有个很好的名词:谎话。
格瑞格斯 你觉得它们有连带关系吗?
瑞凌 有,它们的关系几乎像斑疹伤寒跟瘟疫一样密切。
格瑞格斯 瑞凌大夫,我不把雅尔马从你手掌中间抢救出来,决不罢休!
瑞凌 那他就更倒霉了。如果你剥夺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幻想,那你同时就剥夺了他的幸福。(向海特维格,她正从起坐室走进来)喂,小野鸭妈妈,我正要下楼去看你爸爸是不是还躺在那儿琢磨自己那个了不起的发明。
【注】五幕悲喜剧《野鸭》涉及两个家庭,一个家庭有两人——资本家威利和他的儿子格瑞格斯;另一个家庭有四人——照相馆老板雅尔马、他的父亲艾克达尔中尉、他的妻子基纳和女儿海特维格。艾克达尔与威利曾合伙经营一家林业公司,由于非法交易和威利的狡诈避责,艾克达尔独自一人锒铛入狱。待他出狱后,威利支付丰厚的报酬让其在办公室抄写文件。艾克达尔从威利的仆人那里接受了威利射伤的野鸭,并将野鸭安置在阁楼里,与兔、鸡在一起,并常在阁楼上模拟打猎。威利还把和自己厮混过的女仆基纳许配给艾克达尔的儿子雅尔马,“帮助”他成家立业。格瑞格斯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与父亲决裂,租借雅尔马的房屋住。他认为雅尔马和他家所饲养的一只折了翅膀的野鸭一样,“扎到了水底,死啃着海草”,更为严重的是中了泥塘毒气,“陷落在阴暗地方等死”。他打算救出雅尔马,以此为“做人的使命”。瑞凌医生说格瑞格斯犯了“过度自以为是症”。格瑞格斯把顽固当作坚持真理,向雅尔马讲了基纳和老威利厮混怀孕后出嫁的丑事,希望他们夫妻相互坦诚地交心,从此过不掺杂任何欺骗的夫妇生活。但事与愿违,雅尔马知道真相后要离家出走,尚未远行,天真烂漫的海特维格知晓自己的身世后便开枪自杀。节选部分就发生在雅尔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
文本二:
阁楼如同海洋深处,野鸭在阁楼里死啃着水草,在长期安逸的生活中,精神、意志受到麻痹,如同雅尔马长期被瑞凌所倡导的谎言所麻醉。但其实野鸭还是会不时回想其往日的场景,在与其他家禽诉说时,它们都显现出愉悦的神情。只有一只小鸟,认为野鸭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并努力学习着它的样子飞行,但是它忘记了它与野鸭在本质上就不同。终于,它忘记了眼睛的病痛,飞向了自由,却重重地砸在地板上。就像一直也有一双深情的眼睛注视着雅尔马,每当雅尔马描述自己发明家的梦想与未来幸福生活的图景时,海特维格总是愿意相信一切都是真的,一切都会实现。她看不到成人世界中惯用的虚情假意,只看见热情与美好,并愿意为此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阁楼里除了野鸭,还住着喜欢在屋檐笼子里蹲着的翻头鸽、挺胸鸽,在墙底下筑窝的鸡、兔。它们与野鸭不同,从来就属于阁楼,早已扎根在海洋深处,如同基纳、艾克达尔、威利,还有其他的几位男客,在世俗世界里努力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剧本的后四幕都发生在雅尔马家,阁楼上的动物世界与阁楼下的成人世界,其中隐含的人物对应关系,将全剧的人物关系巧妙穿插,如微缩镜般浓缩了所有的结局。
(选自黄彦茜《格局、性质与形象——〈野鸭〉中的人物剧作技巧》,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格瑞格斯看来,自己按照自己主观确认的“理想的要求”行事的做法对雅尔马起到了某些刺激作用。
B.“你要知道,你自己也是个病人”的说法,表明了瑞凌对格瑞格斯的“理想”式的生活追求给予否定。
C.瑞凌的“我不能把职业的秘密泄露给江湖医生”中的“江湖医生”是指那些不大符合瑞凌生活观的人。
D.在瑞凌看来,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雅尔马根本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人物,根本就不值得格瑞格斯崇拜。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的节选内容从不同侧面对雅尔马的形象做了必要的补充,也对剧本关于“理想性”问题的探讨做了补充。
B.从文本一的节选内容以及文本二的评论来看,剧本《野鸭》中对艾克达尔的阁楼环境或许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
C.文本一中的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在格瑞格斯与瑞凌的看似平淡甚至幽默的对话中也充满着火药味。
D.戏剧语言既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又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格瑞格斯与瑞凌关于雅尔马的“争夺”等。
8.请对文本二中黄彦茜的相关评论做简单赏析。(6分)
9.有人曾对五幕悲喜剧《野鸭》做过如下的“题解”:易卜生曾在一封信中预告,他过去所宣扬的是缺乏理想的危险性,现在通过《野鸭》开始强调强迫别人接受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危险性。你如何看待易卜生强调的这一问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世儒学者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诗》云:‘苑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彼见A孔子B为师C圣人D传E道F必授G异才H故谓之殊。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通“猝”,指突然、匆忙,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的“卒”含义不同。
B.“颜、闵之徒”的“之”为结构助词“的”,与“是寡人之过也”的“之”用法相同。
C.“何以验之”句式结构为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D.陈,指述说、叙述,与现代词语“推陈出新”“暗渡陈仓”中的“陈”含义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渊,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他是战国末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世尊其为“复圣”。
B.子路,是子由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名,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C.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材料中弟子子夏向老师孔子请教,故而避席。
D.《诗》,指诗歌总集《诗经》。它与《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孔子是至贤之人,他的七十多位弟子的才华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才士,对这种观点,王充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B.世人之所以推崇古代圣贤是因为他们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不敢向权威挑战,且听且从,具有盲从意味,这是王充不能苟同的。
C.子夏询问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看法。孔子认为四人都有长处,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能合四人的长处来交换自己的长处,这值得做。
D.子贡对东郭子惠的疑问尽力解答,并在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孔子乃“大者”,所以“夫子之门”无所不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消融,但画面整体给人以凄凉和寒冷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
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
16.两首诗都传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传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传达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构成一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比2011年有所下降,很多青少年坦言,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
让青少年好好读书,需要更多的支持,如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和出版部门,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可是走进书店,我们发现教辅读物①___________,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备受欢迎,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也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读书。政府可通过多举办读书比赛,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②___________,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可是如果时代浮躁、国人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③___________,即使强调青少年读书,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让孩子将读书当作一种赏心悦目、美妙优哉的情趣。可是家长如果唯分数马首是瞻,让孩子不停地跋涉在书山题海,奔波于辅导班,孩子如“苦行僧”,哪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因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出版物的活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不可论证性就比德语占有重要得多的地位;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 ):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①____________,即最多组织性的。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索绪尔在举证时,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②____________,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对索绪尔有关汉语的这一评价,尽管有着不同认识,但是两相比较,③____________确实更为重要,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索绪尔研究成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B.索绪尔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C.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存在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
D.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配角,原指戏剧、影视等艺术表演中的次要角色或次要演员,后也比喻做辅助工作或次要工作的人。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配角综合征”的心理学现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热议。“配角综合征”指凡事不争先恐后、不争强好胜,安于现状地完成分内工作,常默默退后,把展现自我的机会让给别人,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就这一现象对2000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认为此类人非常多。
有人认为,我们应当勇立潮头,争当“主角”;也有人认为,甘当“配角”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取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看法,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原文说的是“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
2.答案:A
解析:由“不卖愁”和“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等可看出,这几句主张博人一笑,替人消愁,是喜剧论调,并非批判“大团圆结局”。
3.答案:B
解析:“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可知,卓人月的论述不能印证“大团圆结局与……的观点”。
4.答案:①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②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
解析:根据“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易卜生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易卜生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
5.答案:①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②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③“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
解析:材料一中说“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易卜生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材料一中说“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而材料二中说易卜生的作品反映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他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材料一中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好结局的故事”,而材料二中说易卜生因为在作品中反映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他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
6.答案:D
解析:“在瑞凌看来……根本就不值得格瑞格斯崇拜”曲解文意,文本中强调的是瑞凌在告诉格瑞格斯应该放弃用自己的理想来干扰别人生活的意识。
7.答案:C
解析:“对话中也充满着火药味”说法不准确,文本中格瑞格斯只是说“我不把雅尔马从你手掌中间抢救出来,决不罢休”,并没有提到两个人明显的争论。
8.答案:该段文字条分缕析地总结了野鸭生活的环境以及阁楼上的动物的象征意味:野鸭象征雅尔马,他有着野鸭的“野”,但最终适应了环境;鸡、兔等象征基纳等人,他们适应了这种环境;而一只想飞走的小鸟则象征海特维格,她成了追求爱与真的牺牲品。
解析:文本二这段文字非常有条理,采用了分总的结构,先从三个角度写出了三类人的不同的命运,分别照应了阁楼的世界,最后再以总结性的语句结束。
9.答案:①人应该有理想,但理想要切合实际,否则会增加痛苦;②人应该适度地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与奋斗的力量,但绝不可借此麻醉自己,成为佛系、丧系青年。
解析:由题干中的“缺乏理想的危险性”和“强调强迫别人接受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危险性”可知,易卜生想要强调的是人应该有理想,且理想要切合实际。正如剧本中的格瑞格斯,他没法改变雅尔马的生存环境,就想着改变雅尔马对生活的理想化追求,结果只能失败。但是,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有理想,只能适应固有的环境。总而言之,在具体解答的时候,要运用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10.答案:CFH
解析:句意: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
“彼见”不能表示完整含义,“孔子为师”作“见”的宾语,C处断开;
“圣人传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因此F处必须断开;
“授”的宾语为“异才”,故G处不能断,应在H处断开。
所以,应在CFH处断开。
11.答案:B
解析:A.正确。“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为“最后,最终”。句意: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B.“颜、闵之徒”的“之”翻译为“这”,“是寡人之过也”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用法不相同。句意: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闵之类人物。/是我的过错。
C.正确。句意:用什么来验证呢?/沛公在哪里呢?
D.正确。“推陈出新”的“陈”,意思是陈旧。“暗渡陈仓”中“陈仓”为地名。句意: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多指在文化艺术方面去掉旧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来。/指从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的战略。也用以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颜渊,与孔子同时代,春秋末期鲁国人。
B.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而非称名。
D.《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C.“并且他还认为……这值得做”说法有误,与原文“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冲突。
故选C。
14.答案:(1)社会上的儒生、求学的人,喜欢迷信老师,认为古人都是正确的,认为圣贤说得都没有错。
(2)夫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天下求学的人,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
解析:(1)“学者”,求学的人;“是”,认为……正确;“以为”,认为。
(2)“俟”,等待;“距”,拒绝;“是以”,因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社会上的儒生、求学的人,喜欢迷信老师,认为古人都是正确的,认为圣贤说得都没有错。社会上的儒生、求学的人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起来,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闵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
材料二
子夏问孔子说:“颜渊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渊比我诚信。”子夏问:“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比我聪慧。”子夏说:“子路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比我勇毅。”子夏说:“子张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比我庄肃。”于是子夏离开座位问道:“既然这样,这四个人为什么奉您为先生?”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颜渊诚信却不知变通,子贡聪慧而不懂得妥协,子路勇毅却没有度,子张庄肃而不懂得应和(他人)。把四人的长处合起来交换我的长处,我也是不干的。(那些)所说的极其圣贤之人,一定能看到进退的好处,能屈能伸的作用。”
东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旁弯曲的木材多,好医生门前病人多。夫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诗经》说:‘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河湾深几许自是不可见底,芦苇丛生蒹葭苍苍多茂密。’所以说真正广博的人身边,是没有什么不能容纳的。”
15.答案:C
解析:“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故选C。
16.答案: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
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仿佛江南梅花开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虚实结合,高诗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梅花,将香和色洒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诗人情感分析的能力。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17.答案:(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8.答案:①汗牛充栋;②耳濡目染;③大行其道
解析:①“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由“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备受欢迎,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可知,语境是说书店的教辅读物很多,可填写“汗牛充栋”。②“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境是说让青少年在常听常看的读书氛围中爱上读书,应填写“耳濡目染”。③“大行其道”,指某种观点或某种事物盛行(多含贬义)。此处是贬义的语境,说的是“读书无用论”这种不良观点盛行,应填写“大行其道”。
19.答案:为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出版物的活动。
解析:句子的主干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活动”;“一系列”“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出版物”修饰“活动”;“为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句子的状语。根据以上内容按要求改写句子即可。
20.答案:使用反问修辞,指出孩子没有时间阅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现状,强烈表达了家长应给孩子时间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诉求。
解析:首先理解句意,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孩子如‘苦行僧’,没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指出孩子没有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现实情况,借助反问,语意表达更为强烈,体现了家长应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强烈愿望。
21.答案:B
解析:陈述的对象是“索绪尔”,下文写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22.答案:①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②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③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
解析:第一空,由“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一种是……的”,结合后文“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可知这里可以填: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第二空,由空前“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可知这里应填汉语的特点,结合前文“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的内容以及后文“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可知这里可以填: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第三空,所在的句子还是拿汉语和西方语言进行比较。结合前文“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的内容以及后文“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的句式可知这里指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可以填: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
23.答案:
做国家需要的“角”
是争当“主角”,还是甘当“配角”,看似两难的选择,在本质上其实并不相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均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时代犹如一场大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人都得盛装登场,精心扮演。究竟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都得听从时代的召唤,服从国家的需要。
只要国家需要,我辈当勇立潮头,争当“主角”。“明年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80后”扶贫干部邱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嘱托,令人感佩不已;“林恒明桃3棵、雷淑莲桃17棵、兰谢金桃6棵”,村干部孙丽美的工作笔记里,与群众相关的事项总是格外详细。“时代楷模”邱军和孙丽美奔波于群众中间,奋战在乡村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主角意识”和“主角精神”。真正的“主角”是国家需要他们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扶贫事业需要他们,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舍弃城市里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艰巨的乡村扶贫之路。他们迎难而上,闯关夺隘,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的风采必将永远闪耀在百姓的心中,辉映于历史的天空。
只要国家需要,甘当“配角”亦有何妨?邓清明,我们要记住这个名字。他是我国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飞天的航天员,备战20多年,50多岁的他仍在坚持训练。神舟十一号任务落选后,邓清明曾含泪拥抱景海鹏,他说他很骄傲,因为每次任务都参加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当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王亚平等人被掌声和鲜花包围时,请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配角”——邓清明。于他而言,20多年的漫长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只要任务完成,他都一样骄傲和自豪。国家需要他,他就在哪里。国家需要他当“配角”,他就无怨无悔、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配角”。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配角”一样可以很伟大。
青年人有激情,有抱负,有凌云的壮志,有改天换地的豪情,更要有家国胸怀和时代视野。不管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剧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祖国需要我们出现在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祖国需要我们做“主角”,我们就勇立潮头,手把红旗旗不湿;祖国需要我们当“配角”,我们就坚守岗位,做好扶花的绿叶。须知春意满园不只是花的点缀。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读材料时,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配角”和“配角综合征”。就戏剧、影视等艺术表演而言,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主角”必须得有“配角”来衬托,而且“主角”和“配角”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所以,“配角”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综合征”则是一种个人乃至群体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式为墨守本分,安于现状,不争不抢,不出风头。从调查的结果上看,有“配角综合征”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要理清事理逻辑,分析形成“配角综合征”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辩证分析其“利”与“弊”。甘当“配角”既可以是一种谦逊的风度与品格,也可以是一种消极应对的人生举措,或是缺乏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的表现。如果人人都甘当“配角”,谁来担当“主角”重任?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争当“主角”的精神,也要有甘当“配角”的清醒。在行文中应对“配角综合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行文过程中必须牢记“新时代青年”这一写作者身份,不可脱离具体身份和所处时代的特点泛泛而谈。在此前提下,可以探究“配角综合征”普遍存在的原因,论证新时代青年为什么应该“争当主角”(或“甘当配角”),或是分析面对不同事物、身处不同阶段时,两种心理的必要性和价值。
参考立意(1)“配角”也是角;(2)青年人既要争当“主角”,也要能当好“配角”;(3)角色无贵贱,做好本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