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1:5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丰富的心灵—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检测卷(B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代、唐代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但林纾的古文,乃文言文中的杂体,说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也是对的。保持古文特色,大概在学术著作里不是问题,但这个理念用于文学翻译就成为问题。林纾在实践中感到,恪守古文之道并不容易。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避免。
周氏兄弟(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美质。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的《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辞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新一代学人除了流布思想的愿望深埋其间,还有创造新语言的冲动。刘半农在《译者导言》里承认,自己翻译的诗歌参考了佛经翻译的经验,直译中形成了新的文体。严家炎称这是“被翻译逼出来的新文体”,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新文体”后来被人们称为“语体文”。
由翻译引起的文言与俗语之辩,以及“语体文”的确立,使汉语书写在磨合里走了一条新路。但后来的变化出人意料,三十年代后,关于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文言的元素无声地淡出,“语体文”的表现不免失衡。我们看蒋光慈、胡也频等人的写作,苏联译本的影子深深,那些辞章里多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翻译文体脱离母语的根,导致了表达的平庸。直到八十年代,翻译腔依然在文坛盛行,当代许多走红的作家,都是在翻译腔中长大的,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王小波曾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这其实是对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挪揄。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作风气的引领者。从鸠摩罗什、玄奘到鲁迅、穆旦,已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劳作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智性也得以生长。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翻译家与小说家,对于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大多不太注意了。
(摘编自孙郁《译介之道与文之道》)
材料二:
鲁迅曾把翻译比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窃火;那么,当年那些为西学东渐推波助澜的翻译家便是名副其实的“窃火者”。1930年,在上海文化界为鲁迅举行的五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美国小说家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问秋斯,中国的文化人为什么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后来秋斯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诚然,世间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家要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显然是不可少的”。
他每决定翻译一部作品之前,都反复研读原作,尽可能搜集有关这位作家和作品的资料。这样做,一是为确定作品的价值,二是为更准确地传达“作者的特殊风格”。秋斯经常为翻译一部作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阅读大量的中外文资料,但我几乎听不到他的怨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事情“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耐烦”,也许唯有这样,才能达到他认为一个好的译者应该做到的:真切地表达作者的风格。
另外,为“增加读者对那个译本的理解”,秋斯的每一种译本,都有他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意见。他说:“一部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中国一般读者,在生活和思想的背景方面,总有若干距离。我希望用我附加的说明把这个距离减缩下去。”
秋斯说:“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但要通晓语文,还要具有与原作者同等的或相近的想象力或表达力。就这一点来说,翻译就是创作。因为生活经验或文学修养因人不同,尽管两个作家写完全相同的事物,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很不相同。”
(摘编自《“窃火者”的路——董秋斯与翻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纾推崇汉唐时代的文章,选择古文翻译域外的作品,在实践中能保持纯古文特色。
B.周氏兄弟译介域外文学作品时,以六朝之前的古文对应外来思想与审美,不被读者接受。
C.用文言写作与翻译,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不足。
D.翻译亦是创作,对优秀的译者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必备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丁的写作引入意大利俗语调适辞章,使之成为新雅言,丰富了自己的母语,这对中国翻译家来说也有积极影响。
B.直译的方式,不但能克服汉语的局限,丰富文学语言,还帮助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对其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也有益。
C.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
D.近代以来翻译家作为“窃火者”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西学东渐的促进上,而且体现在对语言创新发展的推动上。
3.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论证“调适雅俗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钱锺书评价林纾的变通
B.钱韬孙翻译《神曲》的意识
C.周氏兄弟初期的古文与文言意识
D.刘半农参考佛经的经验
4.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的内涵。(4分)
5.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积极意义 请简要作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窝头会馆(节选)
刘恒
第一幕
一九四八年夏,处暑,白昼。
北平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房主苑国钟。东厢房有三小间,租户是正骨医师周玉浦,媳妇金穆蓉,女儿周子萍。西厢房也是三小间,租户王立本以卖炒肝儿谋生,媳妇田翠兰给他打下手儿。西边那间的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
苑国钟 (高声)今儿是处暑,好节气!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要的不是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头发略显蓬乱,轻轻咳嗽着,眼睛始终盯着脚底下。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 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淼 不用了,我自己来。
苑国钟 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
田翠兰 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他再有病您也是他爸爸,他是您儿子!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
苑国钟 我不是他爸爸,他是我爸爸……成了吧?
田翠兰 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介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
苑国钟 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
田翠兰 您吃浆子吃多了吧?
苑国钟 我是心疼他,大半夜听他咳嗽,我心口都裂成八瓣儿了!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
田翠兰 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
苑国钟 (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吗?我……
金穆蓉端着一笸箩成捆儿的纸币走过来,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
第二幕
一九四八年秋,霜降,黄昏。
金穆蓉把十字架抱出来,往门框上钉。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
田翠兰 福斗!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揳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
苑国钟 (郁郁寡欢)关老爷圣明!那二位都晾出来了,您也出来待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
古月宗 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
苑国钟 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
周子萍退下来。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抢夺似的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
苑江淼 (高声)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您攥着人家的钱干什么?那是人家的钱!
苑国钟 ……攥着怎么了?
苑江淼 (苦笑)我还能怎么说话?爸爸,您告诉我……(指着身后的屋子)民国十六年,租房子住在这儿的那位教书先生是什么人?
苑国钟 ……韩先生是赤党。
苑江淼 韩先生是怎么被抓走的?
苑国钟 ……有人来抓他……他就给抓走了……把我也捎带上了……
苑江淼 您平平安安回来了……(咳嗽)可人家被枪毙了。
苑国钟 (焦灼)人家毙的就是赤党!人家毙我干吗呀?
苑江森 那笔钱是哪儿来的?您为什么一直瞒着不肯说?
苑国钟 (苦苦挣扎)我……我……你别听人家乱嚼舌头!……你爸爸里外都是清白的,我没干过对不起人的事情!
苑江淼 可是过后您买了这个宅子!……(极度疲倦)从我懂事儿起,您嘴里永远是钱……钱……钱!催着人家要钱,躲在屋儿里数钱……为了钱您跟街坊计较翻脸吵架,做您都惦记着钱……
苑国钟 ……没有钱……我拿什么养活你还供你上学?
苑江淼 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
苑国钟 (站立不稳)儿子……你这么说话是想要我的命!
苑江淼径直去抢夺父亲手里的钞票。苑国钟死死攥着钞票不撒手。苑江淼情急之给了父亲一个耳光,钞票落叶似的撒了一地。
第三幕
一九四八年冬,大雪,黑夜。
油印传单撒落在地,肖鹏达出现在大门口。
肖鹏达 向伟大……的新中国……进军……谁的?
苑国钟 我的!是我的……(谄媚地醉笑)这东西是我的。
肖鹏达 (朝苑江淼晃晃那张传单)苑江森!上边儿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梦话,都是你写的……也是你印的吧?(讪笑)我多嘴问一句,您那新中国在哪儿呢?
苑江森 (憧憬)……等天亮了,太阳出来了……人人都会看到她!
肖鹏达 我怎么看不见呐?(手搭凉棚)哪儿呢新中国……除了你们家那烂墙头,我什么也没瞧见!
苑江森 你当然看不见……你是个瞎子。
肖鹏达 (冷笑)……苑叔儿,您赶紧领我上去,让我看看您儿子那蜡纸和油辊子,他怎么就刻得这么漂亮印得那么地道呢?我是真佩服他……
肖鹏达突然挥枪对准苑江淼,苑国钟窜出来挡住枪口,引起一片惊呼。
苑国钟 小达子!好孩子……今儿你要是非得打死一个人,那你务必得打死我……我不能让你打死我儿子!
肖鹏达 您让开……
苑国钟 达子!人得讲良心……你小时候偷我的黑枣,我逮着你想揍你两巴掌,我儿子拦着我不让打,他怕你疼……我儿子仁义呀!你倒想拿枪打他……
苑江淼 爸爸,您不用为我担心……儿子觉得值。
苑国钟 你值了……(啜泣)我不值!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小达子……(情绪失控,怒视对方)你敢碰我儿子一根毫毛,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我儿子是赤党,我也是赤党,有本事你现在就开枪!你看城外头那些拿枪拿炮的能不能饶了你?
几个人扭成了一团。突然响了一枪,众人群雕一般一动不动。
周玉浦 (看着地上)血……苑大哥您……您怎么流血啦?血顺着裤脚淌到地上,袍子裂口处的棉花也被浸红了。
苑江淼 爸……您没事儿吧……爸!(死死搂住父亲不放)爸!(哭泣)爸……
苑国钟 (高声)爸爸对不住韩先生啊!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脏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
苑江淼 爸爸!是儿子对不起您……
苑国钟 立本儿!立本儿……
王立本 在呐。
苑国钟 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
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
牛大粪 降啦!他们降啦……这边儿投降啦!
苑国钟 ……我儿子……我儿子……他想去新中国……
牛大粪 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
苑国钟 (找儿子的手,紧紧抓住)儿子……
苑江淼 (紧紧地紧紧地抱着父亲)爸爸!
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大幕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缓慢地闭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形象,剧作从小处着眼,对话细节和人物分寸把握得很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B.第一幕的开头和结尾关于苑国钟收房租的场景,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另外,“要饭”“赏我一口饭吃”等台词,表现了苑国钟的世故与无奈。
C.第三幕中苑国钟相信蘸血的窝头能治儿子的病,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上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
D.苑江淼是个有文化、有觉悟、思想进步的青年;然而他也有对父亲态度淡漠甚至厌恶的一面,在文中表现为他当着许多人的面斥责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亲。
7.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剧在剧情设计上独具匠心,它通过两条线索的交叉,使处世态度不同的两代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展现了人物的毁灭与新生,用小剧情反映了大时代。
B.剧中的道具“十字架”“弥勒佛”“关老爷”,台词“他想去新中国”“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等,都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反映了人物的信仰和追求。
C.第三幕中“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这一舞台说明,一方面承接前文的清冷格调,烘托舞台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了剧情发展,使剧情由高潮进入落幕。
D.剧末的舞台说明中“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具有象征意义,使剧情由沉重转为欢快,透出了一种新生的希望。
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剧情的基础,请从第二幕中概括出三处戏剧冲突并作简要说明。(6分)
9.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美学理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1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4.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16.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中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3)“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古代文人常用这一意象表现威武雄壮的军队,抒发内心的报国之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随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天宇,“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中国空间站①________的设计令人惊艳,再次彰显中国创造的独特匠心。
中国空间站一步步建造的过程是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诠释。当年,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拒之门外,倒逼中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面对尖端的系统、最复杂的技术、最严密的封锁,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完成的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先后实现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因而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大胆提出“1+N=1”的设计理念,到“规模适度、留有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从稳定可靠的“T”字形“核心组合体”到未来还有可能实现的“十”字形、“干”字形等扩展构型,独具中国特色的空间站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创造的“创新+匠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②__________、开拓创新是支撑航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也是我们下好“先手棋”、开创科技新局面的关键。无论是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挑战,勇攀高峰,③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先手棋”是棋盘游戏术语,比喻为取得胜利而占有先机。请再写两个棋类术语,并解释其比喻义。(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长津湖之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①____________:一是武器装备和战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50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②____________,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雄赳赳、气昂昂出国迎敌,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出的子弹,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从容不迫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③____________,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闪地迎着死亡冲去?其实,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与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水杯不会自己倒下来,一定是有人碰了它。
B.自己兄弟,不用客气,有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C.你下午有时间的话,就自己去买笔记本吧。
D.这种新型客机是我国自己制造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校门外有一家杂货店,店子生意非常好。经常有学生在店里买东西时忘记带钱,如果他们对老板说:“我没带钱,晚上给您送来,好吗?”老板总是回答:“没问题!”奇怪的是,老板从不记账。有人问:“你不怕学生不还吗?”老板说:“没关系,我相信他,他会还的。”
(2)明代文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3)卢新宁在北大的演讲中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相信与怀疑”,青少年常常有很多困惑。高中某班准备就这个问题开一个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明确立意,不得套作或抄袭,书写工整,800字以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保持纯古文特色”错误。由材料一中“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可知,林纾虽用古文翻译,但也有些变通,俗语也不时出现,并非纯正的古文。B项,“以六朝之前的古文对应外来思想与审美,不被读者接受”错误。由材料一中“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可知,选项说的是周氏兄弟翻译之初的情况,后来他们意识到文体的选择的问题,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C项,“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不足”错误。由材料一中“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变为后来的新雅言”可知,俗语更接近大众,利于思想广泛传播,但不能抹杀其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价值。
2.答案:C
解析:“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错误。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只是对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揶揄。
3.答案:C
解析:刚开始时,周氏兄弟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读懂其意者甚少,不能用来论证“调适雅俗之间的关系”。
4.答案:①植根于母语,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追求作品的辞章之美。②立足于直译,克服汉语的局限,灵活变通,使雅俗得以调适。③尊重原作,把握中外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合理创作。④参考前人译介域外作品留下的丰富经验,传承发扬好的翻译传统。
解析:由“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可得出答案①。由“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可得出答案②。由“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可得出答案③。由“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作风气的引领者……智性也得以生长”可得出答案④。
5.答案:①创造新语言,给汉语注人新鲜血液,增强流动性和审美性,推动母语发展,引领写作风气。②改变传统的表达方式与阅读习惯,利于对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使智性得以生长。③借鉴国外文学研究与创作的优秀成果,传播先进思想,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由材料一中的“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等可得出答案①。由材料一中的“王小波曾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智性也得以生长”等可得出答案②。由材料二中的“秋斯回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等可得出答案③。
6.答案:C
解析:“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上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错误。第三幕中苑国钟想用窝头蘸自己的血来给儿子治病,更多的是为了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
7.答案:D
解析:“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错误。应该是体现了本剧浪漫主义的写法,“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的场景,寄寓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8.答案:①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苑国钟为了儿子抢房客的钱,儿子却反对他抢钱,并嫌弃他的钱来路不正。②房东与房客的冲突。苑国钟作为房东为生活所迫催收房租,房客们与他进行对抗并嘲讽他。③苑国钟内心的冲突。物价飞涨,苑国钟无法及时涨房租又不能赶走房客,内心充满矛盾。
解析:在第二幕中,苑国钟收取房租,房客们对他催收房租进行对抗、讽刺,可见苑国钟与房客们的冲突;苑国钟从房客手中“抢取”房租,儿子说“从我懂事儿起……做梦您都惦记着钱……”,可见苑国钟和儿子苑江淼之间的冲突;在收取房租时,苑国钟说“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可见苑国钟自己在思想上也是矛盾的。
9.答案:(1)苑国钟身上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质:①作为父亲,苑国钟对儿子充满无私的爱,宁可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儿子的幸福;②作为房东,在自身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收租时却小心翼翼,更无法赶走房客,体现出人性的善良;③受人之托,不顾风雨蹲守,用半年的时间等待钱的主人,体现出诚信。
(2)枪响后,悲剧发生了,苑国钟中枪,观众都为即将逝去的生命痛惜,更值得痛惜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解析:题干引用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论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要求以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美学理论,据此可知本题要求分析苑国钟身上体现出的悲剧性,即“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由“我什么都不要……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等可知,苑国钟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他对儿子无私的爱;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等可知,苑国钟不忍心赶房客们走,体现了他的善良;由“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可知,接受送钱的嘱托后,苑国钟坚持等待了主人半年,体现了他的诚信。这些东西都随着一声枪响而毁灭,让人感到痛惜,这就是苑国钟身上体现出的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毁灭,正体现了鲁迅的这一美学理论。
10.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丈量。/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意: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有误,应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故选D。
11.答案:ACF
解析:句意: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
“彼其人者”,是主语,“者”后A处应该断开;“生乎今之世”与“志乎古之道”句式相同,
以“而”连接为一句,中间不能断开,应在C处断开;
“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省略主语,“晓然”“独”都是状语,“明”是谓语,“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是后置状语,后面应该断开;此外“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F处应该断开。
故选ACF。
12.答案:C
解析:C.“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错,从“君者,仪也····故朝有饿人”“君者·…原浊则流浊”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君主的导向作用,即君主对人民的影响,故应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选C。
13.答案:(1)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暑仪,人民是影子;日暑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做国君的人,假如真能做到一见到喜好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克制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像江海那样能(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文本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样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因此,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远远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现在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用秤称,才能明白轻重;用尺量,才能明白长短,任何事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一下吧!
文本三:
请问怎么治理国家 回答道: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没有听说过怎么去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影子也就正。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盂;民众就像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国。
君主,就像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百姓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因此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百姓上来:想使臣下归附、让人民跟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治理好政事、让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现在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如同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假如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够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假如君主一样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够任用他,但是假如能够让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时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因此统治百姓的君主,爱护百姓、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14.答案: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解析:文本一,根据“君人者····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概括为: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
文本二,根据“老吾老·····独何与”概括为: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
文本三,根据“君者·……不可得也“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概括为: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15.答案:D
解析:D.“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错。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的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16.答案:颈联上句写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写自己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一滴滴打在心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本诗作于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一职途中。颈联,“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意思是望向帝京但云雾遮住了双眼,思念着故乡,雨声落地滴滴打在心头。前句“望阙云遮眼”中的“望”,遥望,指诗人在离京途中仍然远望京城,表明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云遮眼”意为云雾遮住了诗人双眼而望不到京城。“望阙云遮眼”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后句“思乡雨滴心”中的“思乡”一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雨滴心”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忧伤。
17.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示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示例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景。
18.答案:①巧夺天工;②自力更生;③一往无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说的是中国空间站的设计令人惊艳,彰显中国创造的独特匠心,可选“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第①空,根据语境“中国空间站一步步建造的过程是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诠释。当年,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拒之门外,倒逼中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可知,航天事业必须依靠自己,可选“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第①空,根据语境“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挑战,勇攀高峰”可知,无论是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会勇猛无畏地前进,可选“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是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19.答案:最尖端技术、最复杂的系统;独立自主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而把发展的主动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最尖端的系统、最复杂的技术”改为“最尖端技术、最复杂的系统”。二是中途易辙。“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完成的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主语应是“中国航天人”,把“的”改为“了”。三是成分残缺。“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改为“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四是不合逻辑。“因而”,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进一步的行动,故把“因而”改为“从而”。
20.答案:示例:①排头兵:比喻带头的人或最优秀者(楷模);
②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
③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棋盘游戏术语,并理解其含义。如“排头兵”,是指动作要领最规范的战士,可以做为其他人的示范,通常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喻指带头的人或最优秀者。排头兵就是指在队伍前面冲锋陷阵,打开局面,扫清障碍,率先提供前进路标的“先行者”。“马后炮”,马后炮指先用马把对方的将(帅)控制住,然后再用炮在后面照将,以杀死对方的杀势叫“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过河卒”,中国象棋用语,过了河的卒可以向前、向左、向右移动,但是单单不能后退的,所以被广泛用来形容“没有退路”,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21.答案:B
解析:B项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是人称代词,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用在名词前面,表示关系密切)。A、C、D三项中的“自己”是人称代词,复指前头的名词或代词(多强调不由于外力)。
22.答案:①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②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③这样的疑问
解析:①处,由后面的冒号可知,所填句子是总领句;由后文“一是……的美军;二是……的严寒”可知,语境说的是志愿军战士要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据此可填写“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之类的内容。②处,由“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和“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可知,语境是把美军的情况与志愿军的情况进行对比,且两者差异巨大,故所填句子可用“而”表示转折;此处为了对比鲜明,可强调双方是在同一战场上,据此可填写“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③处,前面是美国兵的疑问,后面是从烈士留下的纸条上得到的答案,故此处可用“这样的疑问”来衔接。
23.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第一则材料通过一个小事件说明一个现象:对他人的信任,有使人向善的力量。第二则材料是一句古文,其大意是,如果一个人听说别人做好事就表示怀疑,听说别人做了恶事就相信,那么他在内心里对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敌意的。这句话陈述了一种现象:疑善信恶。这样的人,内心非常阴暗。第三则材料通过卢新宁的话表达了一种忧虑——有些年轻人不再相信真善美,呼唤人们相信真善美。
我们会发现,三则材料合起来形成互补关系,第二、三则材料既陈述了怀疑的现象,也暗含了怀疑的后果——“满腔杀机”;第一则材料则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相信人之善。综合起来,我们得出的立意有:①多一些相信,少一些怀疑。②怀疑与相信:需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