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是该单元所选的第一首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观沧海》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才华。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升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首古代诗歌,通过学习《观沧海》,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歌中的壮志豪情和博大胸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曹操的相关情况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味诗句:学习诗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表现方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群雄争霸,英雄辈出,有一位人物我们无法忽视,他就是曹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登高望远,了解一下曹操其人到底是怎样的。(板书课题:观沧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范读诗歌,校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诗文。(多媒体辅助播放录音)
2.请二到三名学生比赛朗读诗文,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予以适当指导。
3.朗读指导
(1)节奏划分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古体诗,其节奏划分一般遵循“二·二”节拍的原则,即每句诗分为两个音节组进行朗读。具体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停顿和重音
句间停顿:每句诗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以保持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句内停顿:在部分诗句中,如“水何澹澹”中的“何”字后应有短暂的停顿,以突出“澹澹”这一形容词对海水状态的描绘。类似地,“山岛竦峙”中的“岛”字后也可稍作停顿,以强调山岛的耸立之态。
重音处理:在朗读时,应根据诗句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来处理重音。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应重读,以突出诗人登高远眺的动作和气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和“竦峙”也应重读,以展现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雄伟。
(3)语调与情感
语调变化:在朗读《观沧海》时,应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情感变化来调整语调。例如,在描绘大海壮阔景象的诗句中,语调应上扬且富有激情;而在表达诗人内心感慨的诗句中,语调则应转为低沉且充满深情。
(三)了解背景,感知内容
1.教师介绍诗歌相关背景。
(PPT显示内容)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公元207年),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现在河北秦皇岛),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采用汉代乐府形式,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上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自由朗读,之后小组讨论,结合书下注释,梳理诗歌层次,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四)深入研读,感悟情感
1.研习第一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研习第二层
“水何澹澹”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波涛动荡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这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山岛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雄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作者的欣悦之情;“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势,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研习第三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4.探究情感,学习手法:
问题一: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运用想象、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问题二: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和抒情,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动静结合:“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②夸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
③虚实结合:第二层是实写景色,第三层是虚写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④借景抒情:把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初秋海景图,了解了诗人曹操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博大胸襟,并掌握了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在古代诗歌中领略美好,涵养气概。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课后练笔: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不少于400字。
(七)板书设计
观:水、山岛、树木、百草
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辰灿烂,若出其里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到位:诗歌教学,我坚持朗读为主,“诗”读三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是诗歌朗读,多读便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我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学生理解诗歌就水到渠成了;
2.诗句讲解透彻。因为是七年级学生,学习古代诗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篇课文又是学生升入初中接触的第一首古诗,所以诗句讲解基本做到字字、句句落实;
3.师生互动充分:本节课通过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不足之处: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给学生展开讲曹操的生平业绩,以及征乌桓的艰难程度,从而增进学生对曹操英雄气概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曹操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