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抓住重要语句,有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细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
(2)通过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
2. 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几个学期下来,我们学了鲁迅的不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还记得有哪些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那么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哪本集子呢?(《朝花夕拾》 解释:回忆童年往事)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藤野先生》同样出自这部散文集。
《藤野先生》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那么作者到底回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驿站(yì) 教诲(huì) 系住(jì) 芦荟(huì) 瞥见(piē) 畸形(jī) 匿名(nì)
诘责(jié)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油光可鉴(jiàn) 绯红(fēi)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不逊:无礼。逊,谦逊。
诘责:反问并责备。
杏无消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匿名:匿,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
诘责:质问并责备。
深恶痛疾:最厌恶最痛恨的。
2.了解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后,弃 ( http: / / www.21cnjy.com )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 1926年8月底,由于当时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的这时期写的。
3.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按照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缘由、相识相处、离别与怀念的线索,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点拨】
第一部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回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我离开仙台之后……深恶痛疾的文字。”),离开仙台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肖像,“初识”藤野
【学生活动】找出描写藤野先生肖像的语句,思考:这样的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形象?
【点拨】“黑瘦”“八字须”“戴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他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这样的描写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上的学者形象。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2.分析事例,加深印象
【学生活动】归纳: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点拨】记叙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作者的热心帮助。
第二件事: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作为一位学者,他尊重科学;作为一位教师,他主动热忱。
第三件事:关心解剖实习。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藤野先生对作者热情诚恳,体贴入微。一位教授能对一个普通的异国留学生如此关心,没有丝毫的偏见,真是难能可贵。
第四件事: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说明他求实,注重调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示】以上四例都是写实。写作者与藤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生交往中经历的实事,既可信,又耐人寻味。这些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正直热诚,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慢放镜头,体会内涵
【学生活动】阅读作者和藤野先生告别的文字,思考:为什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离去有着复杂的感情?
【点拨】鲁迅并不算是一个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绩一流的学生,但他的离去却使藤野先生心情复杂。可见藤野先生是一位有仁爱精神的知识分子,他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也希望西洋医学能传到中国去。
4.推敲细节,品味情感
【学生活动】作者告别藤野先生,为什么要编造理由来“说谎”?
【点拨】藤野先生对鲁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弃医”难于启齿,因为他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的职业情感。“说谎”,表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四)课内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归纳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并通过典型事例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因篇幅较长,进度不宜太快,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也应该简单地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后面的学习。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驿站( yì) 教诲(huì) 系住(jì ) 芦荟(huì)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匿名( nì) 诘责(jié)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绯红(fēi) 畸形(jī)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D )
A.樱花烂漫 成群结对 好意难确 抑扬顿挫
B.良心发见 仰扬顿挫 成群结队 熟悉掌故
C.樱花烂漫 出言不训 好意难却 毫不介意
D.出言不逊 毫不介意 良心发现 成群结队
能力提升
3.选词填空。
①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 竟 (竟 却 仍)无从插嘴, 居然 ( 虽然 当然 居然)睡安稳了。
②他的脸色 仿佛 (虽然 自然 仿佛)有些悲哀, 似乎 (似乎 只是 好似)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比喻 )(夸张 )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比喻 )
③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反语 )
开放探究
5.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有人认为,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对那位先生的不满。你的看法是什么?
用“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是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写那位先生的固执,恰恰表明了他对中国留学生的爱护。作者当时毕竟是青年学生,涉世不深,难以理解先生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应对那位先生产生反感,反倒会觉得作者没学会入境问俗。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
1.简单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说说几件典型事例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
1.思考: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点拨】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二字引出
下文的描写。
2.归纳:作者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的?
【点拨】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说说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4.讨论: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点拨】“日暮里”,含有“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暮途穷”的意思,屈原的《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引用。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也很可能以古诗名句寄托自己的情怀,记起“日暮里”,就会自然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二十余载,力图恢复明朝,“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最后客死在异国。鲁迅很崇敬朱舜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
5.讨论: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点拨】:“匿名信事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大地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同时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没有民族偏见。更重要的是,它使鲁迅感受到了弱国国民受歧视、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6.思考: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点拨】看电影事件震撼了作者的心,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在《<呐
喊>自序》中作者写道:“我便觉得医学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应该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因素很多,而“看电影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三)课内小结
这一堂课,侧重对课文所反映的作者爱国思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体会,要抓住关键词语、语句推敲领悟。有些句子,内涵丰富,含义深刻,须反复阅读、思考、讨论。“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重大的思想转变,教师应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包括鲁迅本人对这一转变的阐释,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四)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①不相干 牵连,涉及 ②好意难却 拒绝
③不逊 谦虚,谦逊 ④匿名 隐藏
2.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 朝花夕 ( http: / / www.21cnjy.com )拾 》,体裁是 散文 。鲁迅,原名 周树人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等。
能力提升
3.选词填空。
①不幸七年前 迁居 (迁移 迁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迁徙)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 遗失 (遗失 遗忘 遗留)在内了。
②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在校已经一年, 掌故 (典故 故事 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 讲演 (讲演 讲解 解说)每个教授的历史。
4.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厌恶。
②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放在“标致”前加强讽刺意味。
③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增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④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
开放探究
5.鲁迅对本文的初稿作过一些修改。如“有一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一句,原文是“管车的竟疑心他是扒手”,鲁迅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改?
“竟”是出乎意料,这样就等于说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人是势利的了。改为“致使”则说明误会完全是由藤野先生穿着过于马虎造成的,更突出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专心从教的特点。
第3课时
(一)温故知新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感受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情怀。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难句品析
【学生活动】找出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点拨】这些语句有:“……便使我忽又良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几句话,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统一起来了,把对藤野的怀念与自己未来的使命结合起来了。作者所说的“良心发现”,就是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气”,就是增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以及它们的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作者决心用笔作刀枪,周“正人君子”们开战,为革命呐喊,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2.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回顾全文,总结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体现。
【点拨】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态行为,感到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在仙台,日暮里、 水户两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发思念故国之情和对反清志士的敬意;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中国人的愚昧不是肉体上而是精神上,应该用文学来整治愚昧的国民,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3.明确主旨
【学生活动】 思考明辨:文章的内容是赞扬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思想?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点拨】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作者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爱国主义感情。
4.理清线索
【学生活动】你认为,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提示】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5.品味语言
【学生活动】你能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吗?
【提示】本文的特色之一是修辞手法的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例如:
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有嘲讽意味。
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
留学生”的厌恶。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精通时事”,在这里是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本文的特色之二是一些副词的使用,例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花前月下,游荡玩乐生活的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之意,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大概”是“有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可能性”或“不十分精确,不十分详尽”之意,表示一种推测,作者来到仙台,虽然得到了一些优待和关照,但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辛酸,这里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是“出乎意料”之意,表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然,说明了东渡日本的目的不在于对生活的追求,而是求得知识。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是“好像、仿佛”之意,表明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本文是一篇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对今天的学子来说,仍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延伸阅读】
离乡者的悲哀(节选)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 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阅读建议】这是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的节选。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仍是那样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的品质。读了以上的短文,你一定会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原因。
(四)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 C )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亏得漫画的作者想得出来,偏偏画了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挤奶者。
D.这个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在高傲地飞翔。
2.选出与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恶痛疾的文字”中“文字”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C )
A.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B.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C.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血泪文字。
D.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能力提升
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
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
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依据上下文说出鲁迅感觉“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对民族的前途表示出极大的忧虑。
(2)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含义: 这句话是对日本“爱国青年”讽刺和反击的反语。
感情: 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
(3)结合课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
①“我的意见”是指: 学医救国的志向
②“意见变化”是指: 弃医从文
③“意见变化”的原因: 医学改变不了中国,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唤醒民众。
开放探究
4.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题。(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卷)
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 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 ”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 ”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 ”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
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段中说,母亲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 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痛悔自己竞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应具备“方式”和“目的”两层意思,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
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却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要点具备、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3)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请作简要回答。
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 (要点具备、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
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 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 (能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性格特点,表达准确通畅。有欠缺酌扣)
资料链接
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