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2: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找寻青春之我,感悟青春力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赞颂大自然的胜利,强烈体现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表达了昌耀在对待坎坷命运、艰苦生活时保持的坚定信心和不屈精神。
01
单元主题
1. 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4. 尝试写作诗歌。
02
单元目标
【学习资源】
郭沫若《女神》《屈原》,昌耀《昌耀诗歌总集》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意。
2.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
3.联系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4.感受作者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学生的青春热情,帮助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深入探讨,分析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教法与学法】
朗诵法、比较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诗歌,概括形象
诵读诗歌,联系诗歌的标题,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示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 )者。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 )者。
二、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任务一:重现活动场景,想象“我”的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借助任务单中的表格,用语言描述歌唱者“我”放声歌唱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攀登者“我”奋力攀爬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由此想象“我”的形象特点。
任务二:关注描写角度,勾勒“我”的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借助下列表格,画出描写“我”的句子,多角度描述歌唱者“我”放声歌唱样子和攀爬者“我”奋力攀爬的样子,由此概括“我”的形象。
任务三:关注时代背景,探究“我”与时代的关系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与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关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于是写下这首对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明确:“我”是时代精神的投射与放大。诗中的“力”不仅是自然之力,更是时代之力,是摧毁一切落后、黑暗,共同创造理想光明的新世界的力量。“我”身上所具有的就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里勇于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背景: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代表作品《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峨日朵雪峰之侧》等。我们称之为“昌耀体”。
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战争即将结束时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国内开展了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1957年,昌耀因为一首短诗《林中试笛》 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开始了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生活。这首诗写手1962年8月,作者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明确:“我”是诗人经历的写照与超越。当时诗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中,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20年前我们的诗人昌耀要歌颂的是一种对英雄的探寻,而2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人性的复苏他礼赞的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联系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2. 感受作者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学生的青春热情,帮助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
教学过程
01
课前检测
背诵《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这两首诗,并谈谈两首诗歌给你的不同感受。
02
学习活动
任务一: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蕴
1. 思考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
意象: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
特征:力量巨大、气势磅礴、阔远雄奇
动作:怒涌、推倒
作用: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
2. 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分析:
毁坏,指打破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
创造,指建设新世界,创造新中国,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
排比句,起强调作用。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和情感。
3. 在这首诗里,“力”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分析:
“力”象征:自然之力、人民之力、革命之力、潮流之力
作者对“力”的赞美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4. 怎样理解这几句话“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诗人从多角度设喻,描绘了力的形态,力的声响,力的韵律,让我们多层面感受“力”的美。
任务二: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意蕴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分析:
(1)此刻“我”已用尽全部力量,筋疲力尽,到达这个高度以后,无力再向上攀爬,只能暂时休息。
(2)“我”现在达到的高度既不是“一览众山小”的峰顶,也不是一个轻松容易就能到达的位置。
(3)暗示这个高度是“此刻”的高度,将来“我”可能还会继续攀登,到达新的高度。
(4)暗示“我”已经陆陆续续征服了许多高度。
2.诗歌的前十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在空间上是怎样安排的?
分析:
景物: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巨石的罅隙
峨日朵之雪在“我”上面:它洁白美丽,令人向往,但又不可触及。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在“我”下面:它们充满危险,时时需要提防。山这边,是身为攀登者的“我”:用指关节死死扣住巨石的罅隙,不愿意坠落,努力维持着好不容易达到的这个高度。山那边,“我”看见的是彷徨许久的太阳,是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正在跃入山海。
3.面对壮美但恶劣危险的自然环境,“我”是何种表现?
“惊异”——享受大自然的奇观,心生崇敬与赞叹
“指关节像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坚持、顽强,与之抗争
“渴望有一只雄鹰与雪豹与我为伍”——渴望从它们身上获得力量与鼓舞
4.为何作者画风一转,写到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当“我”看到这只蜘蛛时,内心会有何感想呢?
蜘蛛虽小,但它也一样出现在这样的高度,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通过蜘蛛与雄鹰、雪豹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强大坚韧的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和意志。
总结:“我”和这只蜘蛛,在精神层面是合为一体的,“我”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任务三:以我为鉴,照鉴自己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这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示?请大家以“以我为鉴,照鉴自己”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感悟。
提示:我们看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对自由渴盼追寻的,如郭沫若诗中的那个“我”,我们也看到遭遇到命运的坎坷最终发现自我救赎的那个昌耀诗中的那个“我”。《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迫切地想要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我”。《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在坎坷的命运中自我救赎的“我”,一个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开始认清世界,与自己和解的“我”。这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我们把它放在一起,我们也能看到抒情主人公“我”成长的一条线索:从一个狂歌猛进的“自我”转而走到了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扪心自问、冷静清醒的“自我”,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我〞的成熟与成长。
三、课后作业
1. 完成《新学案》第2课练习题。
2. 对比两首诗歌的意象、意境特点、手法、内涵,并用表格形式完成。
板书设计
“我”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歌唱者 ——自信进取、积极坚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攀登者—— 渴望向上、坚韧顽强
图片 教学反思图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都表现出青年在面对时代及个人命运考验时的青春力量、青春精神。本课诗歌本身阅读难度并不大,但是在满足感受体验和品味语言之后,课堂还应引导学生围绕“诗歌意象与抒情”“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及“诗歌写作”等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开展有深度的文学鉴赏与表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