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伐城。”那么,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哪一种呢?
学生:属于前两种,既是伐谋,又是伐交。
师:好,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烛之武是怎样击退秦师的呢?他有怎样的语言艺术?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会儿请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开始讨论。
十分钟后
学生1:第三组 发言人 孙浩然
我认为:烛之武言辞恳切。
学生板书:言辞恳切
解说: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如果郑国灭亡了,对秦国是有害的。如果不灭掉郑国,秦国把郑国当作他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可以提供给秦国使者往来缺少的东西,也就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态度恳切,打动了秦穆公。
学生2:第六组 发言人 张人泽
我认为:烛之武语言得当且挑拨离间。
板书:挑拨离间
解说:烛之武帮助秦王分析当前的形势,假如秦国和郑国合作。可以有利于秦国东方的发展。如果与晋国合作,是有弊端的,这就是挑拨离间。秦国帮助晋国灭掉郑国之后,晋国在东方得到土地,而在西方,晋国贪得无厌,秦国在晋国的西面,晋国会削减秦国的土地。烛之武还列出了晋军许秦国两座城池,后来没有兑现的历史事实——“许君焦、瑕,朝济而西设版馬”。通过秦晋合作,举出对秦国不利的一面,利用了秦国利益至上的心理,成功地说服了秦王。
学生3:第二组 发言人 徐嘉骏
板书:从他人利益出发
解说:秦国不远万里来到郑国,是为了协助晋国一起灭掉郑国。烛之武首先声明,秦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就是“郑既知亡矣”,先承认这一既定事实,然后陈述灭掉郑国的利害关系。灭掉郑国,对秦国并没有益处,如果保存郑国对郑国有利,对秦国也有利。让秦王觉得我的目的达到了,但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然后又对秦晋进行挑拨离间,使秦王认识到晋国是贪得无厌的,也是不讲信誉的盟军,必须改变战略。
学生4 : 第五组 发言人 林雨坤
板书 :语气平和
解说:在国家即将灭亡的紧急时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一定会非常着急、慌乱、恐惧。但是烛之武面见秦军时,语气平和、冷静、沉着。从第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到“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冷静平和的态度,我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外交家。
学生5:第九组 发言人 王克茹
板书; 理智、利诱
解说:一个即将亡国的人,能够保持理智的态度,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接下来是利诱,灭掉郑国对晋有利而对秦国不利,如果舍郑对秦才是有利的。
学生6:第七组 发言人 刘欣然
板书:引导秦军的思想
解说:烛之武来到秦军后,讲述了秦晋灭郑对秦国的害处。他并没有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秦军,而是向秦军提出了三个问题,“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还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列举对秦军不利之处,给秦军思考的空间,引导秦军的思想步步深入,使秦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秦军改变了策略,烛之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师:烛之武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郑国士大夫,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够冷静理智地进行外交谈判,从灭郑和舍郑两方面对比,为秦王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援引历史,牵引着秦军的思想说服了秦王。在承认既定事实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为对方利益着想,又分化秦晋之间的友好联盟关系,以上是我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语言艺术的理性认识。
为了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我们来看一组同学的表演。
学生点评
学生1:表演真实,生动。
学生2;用浅意文言文,既感到真实,又让大家都能听懂。秦王的语气非常到位,像极了一位国家的君主。
学生3; 烛之武的动作准确,符合春秋时的礼仪,也很有气场。
学生4:他们两人把人物演活了,表演很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烛之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秦王的过程。
师:下面我们学以致用,运用烛之武的劝谏艺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假如这节课是体育课,班主任老师说,快要考试了,体育课上自习,你将怎样说服班主任呢?
学生马若浩:老师,我们知道,您为什么让我们上自习,您是担心我们的复习时间不够用,您希望我们充分复习,考出好成绩,但是您知道,学习是要讲效率的,要劳逸结合,时间可以一味延长,但是学习的效率是不能一味延长的。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沮丧,心情压抑,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理解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同学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我们都感谢老师的一片苦心,所以我们需要放松一下,让身心处在一种轻松活泼的状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迎接下节课,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班主任您。(班级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