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7: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交流过后,你提出“自然万物都能给我们带来思考”,然后你找到了一篇陈忠实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课文同写法·借物抒怀)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文有删改)
1.请依据选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 →想象柳树生长,发出惊叹→ ,
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选文第⑧段提及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的“高原一株柳”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出两条。
二、阅读《依然是雨》,完成练习。
依然是雨
林玲
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种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稀里哗啦的宣泄声;喜欢雨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好棒哟!小雄!小辉!阿美!阿珠!来啊!快来啊!我们来玩打水战、放小船吧!乐喔!从嘴角直笑到眼睛里,又从脸上扩散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跳啊!蹦啊!跑啊!追啊!什么也不欠缺了。
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喔!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啊!”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但是如果出门时毫无征候,快放学时才突然地下起雨来,要很突然才好,让妈妈和爸爸都来不及送雨具,我们就可以好好地表演一下自己的勇敢了。冲啊!雨丝从脸上滑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从头直到脚,好舒服。一边跑,一边张着嘴,让雨点像小弹珠似的投进口中。清清爽爽的,有一种似有似无的甜味。管他“落汤鸡”是副什么模样!一伙人嘻嘻哈哈地在雨丝中穿梭实在好玩,一切都可以不管,反正嘛,又不是我的错。天上的事,我哪知道!回家也不会挨骂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的啊!反倒是赚了一笔疼,又骗了一顿怜,蛮划算的呢!
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鸣,海边观雨景,等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令人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
5.“小时候,好喜欢下雨”是因为( )
A.喜欢听雨声;喜欢雨后凉爽的感觉;喜欢在雨后的积水里玩耍。
B.下雨可以不值日;下雨可以不用上学;下雨可以不用跑步。
C.下雨可以穿雨衣
D.下雨可以穿雨靴
6.长大后喜欢下雨是因为( )
A.再也不用为没有雨具而发愁
B.雨中可以享受很美、很别致的调调
C.下雨可以不用上班
D.下雨后,天气变得很凉爽
7.文中的“调调”指( )
A.雨中的各种声音 B.人们唱歌时的不同声音
C.情调趣味 D.腔调
8.“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的原因是( )
A.渐渐地,“我”长大了,对雨已不感兴趣了
B.妈妈和老师经常叮嘱下雨天要带雨具
C.因为下雨天带雨具又烦又重,不带雨具又会感冒
D.觉得下雨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
9.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来写作者对雨的情感。用“ ”在文中画出表示这种顺序的词语。
三、阅读理解。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那自由自在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实际位置却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   (辨、辩、辫)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像   (缀、辍)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    (碧、璧、壁)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    (笼、陇、垄)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呢。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着有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节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10.文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是 、 、 、 。
11.下列几个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
A.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B.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C.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
D.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12.文中说蒙古包“点点水泡似的”,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13.第三段中的“蓝宝石”和“金刚钻”分别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蓝宝石:
金刚钻:
14.第四段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好处?
15.最后一段写出了牧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四、课外阅读。
昆仑山巅的葵花
昆仑山巅似乎只有冬天,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的,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发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雷,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扑向葵花。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1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喜怒无常:
永不泯灭:
17.文中多处出现比喻,用“_____”画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处,完成填空。:
这句话把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
18.文章结尾:“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说“最小”是因为什么?
说“最高”是因为什么?
19.用“ ”画出最能体现本文中心的句子,并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0.阅读文章时,我们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那么由葵花联想到人,你觉得谁是像葵花一样的人?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高原柳树初现 感到惊讶 对比家乡柳树 心生敬畏 2.这株柳树如平原水边柳树一般,并无他样,因此这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这株柳树与平原水边柳树的生长环境不同,它生长在本不适宜它生存的青海高原,因此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把家乡灞河边依水而生的柳树与在青海高原艰苦生长的柳树进行对比,体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为了生存而经历的艰苦,突出了其坚韧、蓬勃的生命力。 4.示例:不向命运屈服,顽强抗争,不断生长。
【解析】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结合第⑥段的句子“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可知“想象柳树生长,发出惊叹”是在第⑥和⑦段,所有前面两空在第①至第⑤段概括,
第①和第②段概括了树总的特点,第③段写了高原的环境及我见到了这棵树,故第一空填:在高原看到柳树;
第④段从“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可知作者感慨这样的环境有一棵柳树感到不可思议。故第二空可填:感到不可思议。
第⑧段是写把这棵柳树和家乡灞河的柳树对比,故可填:这课柳树和家乡的对比。
第⑨段是对这棵柳树的赞扬,故可填:赞扬柳树。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本文记叙了一株柳,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文章赞扬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不畏惧恶劣的环境不抱怨命运,满怀希望与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说这株柳树平常,是从柳树的种类来讲,它是普通的柳树,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见到的一种柳树。说它“神奇”,是从它生存的环境来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它能长得这样挺拔,实属不易,因此作者说它是神奇的。
3.本题考查赏析对比的写作手法。
第⑧段写了作者家乡的灞河柳,联系“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可知,此句表现了灞河柳的生存环境优越,在作者的家乡极易生长繁殖的特点;联系本段“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可知,作者家乡的灞河柳生活环境优越,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当中,突出了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一株柳,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文章赞扬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不畏惧恶劣的环境不抱怨命运,满怀希望与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从对面困境我们要顽强抗争,坚韧不拔等方面写。
示例: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我们都要努力,努力扎根,努力生长,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5.A 6.B 7.C 8.B 9.时间 小时候 渐渐地 后来,长大了
【解析】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淅沥哗啦的宣泄声,喜欢雨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那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可知,“小时候,好喜欢下雨”是因为喜欢听雨声和在雨后的积水里玩耍。选A。
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鸣,海边观雨景,等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很调调的吗?令人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可知,长大后,好喜欢下雨是因为喜欢雨中很美、很别致的“调调”。选B。
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调调”指调门儿。结合“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很调调的吗”“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鸣,海边观雨景,等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可知,在文中是指让人脱俗的情调、趣味。选C。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喔!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啊!’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可知,“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的原因是:妈妈和老师经常叮嘱下雨天要带雨具。故选:B。
9.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
由“小时候、渐渐地、后来、长大了”这些词语可知,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者对雨的情感的。
10. 辨 缀 碧 笼 11.C 12.辽阔、广阔 13. 写出了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 写出了草尖上水珠的晶莹剔透 14.时间顺序;这样写使得描写有条理,有层次地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15.好客、豪放、热情
【解析】10.本题考查选择填空。
理解字义,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辨:biàn,区别;分析。辩:biàn,争论;说明是非、真假。辫:biàn,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
结合语境是区别哪是云头哪是牧群,选“辨”;
缀:zhuì,连结;组合。辍:chuò,中间停顿;停止。
结合“满”选“缀”,组成‘缀满’。
碧:bì,青绿色的玉石。璧:bì,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壁:bì,墙。
结合前后词语选“碧”,组成“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
笼:[lǒng]笼子;陇:lǒng,甘肃的别称。垄:lǒng,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
结合“罩”选“笼”,组成“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11.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认识。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本句把“草原”比作“海洋”;
B.本句把“蒙古包”比作“点点水泡”;
C.表示比喻句,没有喻体。
D.本句把黄牛、花牛、白羊、红羊比作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本句把“蒙古包”比作“点点水泡”,说明“蒙古包”,对草原来说很小,这体现了草原的辽阔、广阔;
13.本题考查赏析描写和修辞手法。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结合句子“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像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可知前半句中的本体是“草原”,喻体是“绿宝石”,这样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草原碧绿的样子;
后半句中的本体是“水珠”,喻体是“金刚钻”,这样把水珠缀满草尖晶莹剔透的样子写了出来。
14.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根据第④自然段描写的是由“黄昏”到“落日沉没”时的周围雪峰的景象可知这段话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这样写使得描写有条理,有层次地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15.本题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根据“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酸奶疙瘩、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可知哈萨克牧民的性格特点有:好客、热情、豪放。
16.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 永远不会消失。 17.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纤巧的绒毛 蜜蜂翅膀 细细的绒毛不停地抖动的样子。 18. 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 开在昆仑山巅。 19.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体会到了葵花不畏艰难,勇于成长的可贵品质。 20.我觉得边防战士就是像葵花一样的人,因为他们都具有不畏艰难,勇于成长的可贵品质。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文中指昆仑山天气变化不定。
永不泯灭:永远不会消失。文中指葵花开放的状态像一颗永圆不回消失的星。
17.本题考查比喻句及赏析。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句子进行赏析。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如: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
这句话把“向日葵的叶片”比作“旗子”,叶片虽薄,但很坚硬,写出了葵花的生命力强,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敬畏之情。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根据“那花盘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可知说“最小”是因为:它体型很小,在茫茫的昆仑山巅上,显得微不足道。
②根据“昆仑山巅似乎只有冬天,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的,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可知说“最大”是因为:它生长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在生活的禁区傲然绽放,精神顽强,令人敬畏。
19.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中心思想”;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本文的中心句在结尾,即“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起归纳和总结作用。体会到了葵花不畏严寒风雪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成长的可贵品质。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向日葵在昆仑山巅不畏严寒风雪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成长的可贵品质。联系生活实际中有这种品质的人。
例如: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却不屈不挠,用行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