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7:4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阅读理解。
①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②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③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1.用“ ”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再在横线上给短文写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第一自然段中能体现槐花白的特点词语有白茫茫、 、 、玉雕等;用“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可以看出槐花 的特点。
3.读划线的句子,句中加点的“她们”是指什么?她们会飘到哪里呢?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4.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 )
A.小朋友被槐花的香气熏醉了。
B.小朋友爱吃槐花蜜拌的甜甜的槐花饭,也爱吃槐花蜜。
C.槐乡的孩子请小朋友吃好吃的槐花饭,还送给小朋友槐花和槐花蜜。
D.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送给小朋友很多槐花做的礼物。
5.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全文写出了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B.全文写出了作者对洋槐花的赞美之情。
C.全文写出了作者对槐乡孩子的喜爱之情。
D.全文写出了作者对槐乡五月美景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的赞美之情。
散文阅读。
松坊溪的冬天(节选)
①下雪了。
②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③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④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⑤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⑥雪止了。
⑦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在白雪世界间,有一群群彩色的溪鱼,正游来游去。
⑧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选文有删改)
6.文章按 顺序,描写了 和 的松坊溪雪景。
7.“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中“发亮的白雪世界”指的是( )
A.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被白雪覆盖了。
B.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
C.远山、石桥、小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D.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溪水被白雪映照得闪闪发光。
8.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松坊溪下雪了,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根据看到的样子和听到的声音想象。
我仿佛看到
我仿佛听到
课外阅读。
五月的田野
①麦子熟的时候,豆荚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xián)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②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
③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竹笛吹一声,鞭炮挥一挥。啪——鸭子蹒跚(pán shān)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④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里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捧嫩草,放进竹篮里。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0.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
(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11.本文主要写了五月乡村 和孩子们 的田园生活,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12.大自然就是一顿色香味俱全的丰盛午餐,文中描写的“色”有 ;描写的“香”有 。
13.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多选)( )
A.握着镰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
B.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
C.用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D.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兔子。
E.在田野里睡觉。
爸爸给你布置了一个任务:旅行回来后,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观潮感受。下面是爸爸提供的文章,请学习其中的描写方法,并完成各题。
雷雨
峻青
①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融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星灯光。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闷热,热得旷野里柳树上的蝉,竟然在半夜里叫了起来,空气中有一股潮湿的泥土气味,大雨眼看就要来了……
②风来了。
③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田里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喀嚓喀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④暴风雨来了。
⑤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嘈音。
(选文有删改)
14.圈出写作对象。
15.圈出体现写作对象特点的词语。
16.画出能体现时间顺序的句子。
17.画出作者调动感官描写雷雨来临前后景象的词语和句子。
(1)画出作者描写所看景象时的比喻句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象
(2)圈出作者描写所看景象时的形容词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写景象
(3)画出作者描写所听感受时的拟人句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感受
(4)圈出作者描写所听感受时的拟声词选用恰当的拟声词来描写感受
18.请依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起势 雨来
环境特点(变化) 阴云低沉,雷声滚动

19.读完第①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调动你的感官进行描述。(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0.请从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
参考答案:
1.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五月的槐乡 2. 瑞雪初降 白生生 范围广、数量多 3.槐乡的小姑娘
她们可能飘到了清澈的小河边,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拨弄着河水,河水倒映着她们美丽的面容和槐花的倩影。 4.C 5.D
【解析】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及拟写题目。
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可知,这段文字是文章的中心句。这一自然段很好的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前面几段分别叙述了5月槐乡的槐花美景,孩子们在怀乡的活动以及槐花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而这一中心句对这内容进行了升华,强调了槐乡的特色以及孩子们在这个季节里的快乐。
本文主要讲的是有关“槐乡”的“槐花”,可以拟写的题目有:五月槐乡,迷人的槐乡风情、槐乡之美、五月的槐花盛宴。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可知,“瑞雪初降”“白茫茫”写出了槐花白的特点。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可知,“白生生”写出了槐花白的特点。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可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可以看出槐花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特点。这两个词涵盖了众多不同的地形位置,意味着槐花在各地方都有生长,从侧面反映出了槐花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
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及想象写话。
结合第③自段的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可知,可知“她们”指的是槐乡的小姑娘。
示例:她们可能会飘到绿油油的麦田里,轻盈的身影在麦浪间穿梭,衣锦和发辫上的槐花散发阵阵清香与麦香相交织在一起。
4.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概括。
通读第②自然段,这段讲述了在洋槐开花季,小朋友走进白香会被香气熏醉,槐乡孩子会热情的把他拉到家中,请他吃槐花饭。槐花饭有甜、咸两种口味,小朋友临走时怀乡孩子会送他槐花和槐花蜜。
故选C。
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或情感。
通读全文,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五月槐乡的槐花盛开,香气弥漫,孩子们尽情的享受槐花带来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怀乡五月美好风光的赞美,以及对怀乡孩子快乐生活的喜爱之情。
故选D。
6. 时间 下雪时 雪止后 7.C 8.两处“忽地……”写出了彩色溪鱼给雪后的松坊溪带来了动态的美。 9. 大雪纷纷落下,松坊溪处处是一片洁白。 风呼呼地吹着,溪水潺潺流动,偶尔还能听到溪边树上的积雪掉落下来的声音。
【解析】6.本题考查的是写作顺序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下雪了”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雪降落在松坊村了”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等语句描述了下雪的过程,这是下雪时的情景;
随后文章第⑥自然段提到“雪止了”,接着描写了雪止后的景色,如文章第⑦自然段提到“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等,清晰地按照时间的推进,分别展现了下雪时和雪止后的不同雪景。
7.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文章第⑦自然段提到“从石桥上走过时,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这里明确指出是远山、石桥、小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形成了这个发亮的白雪世界,而非单纯的溪石被雪覆盖或者溪水被白雪映照发光。
A.只是说溪石被雪覆盖。
B.说的是远山、石桥、溪石本身披着雪,而不是它们的雪影在溪水中的倒映。
C.文中强调的是雪影在溪水中的景象。
D.说溪水被白雪映照得闪闪发光,不符合文中描述。
故选C。
8.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首先,“忽地”这一词语的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急促感和变化的突然性,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溪鱼动作的敏捷和迅速。
其次,通过“散开”“游去”“看不见”“游出来”“集合起来”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描绘出彩色溪鱼灵活多变的游动状态,展现了它们的活泼与灵动。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组句子所处的段落是在描写雪止后的松坊溪景象。在这个宁静的白雪世界中,彩色溪鱼的突然出现和迅速变化,为整个雪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文章第⑧自然段“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形象地表现出溪鱼瞬间消失的敏捷;文章第⑧自然段“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则突出了它们再次出现时的突然和有序。彩色溪鱼给雪后的松坊溪带来了动态的美,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松坊溪中生命的存在和活力,也从侧面烘托出松坊溪即使在冬天也依然充满生机的特点。
9.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答案并不唯一,根据文章看到的样子和听到的声音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我仿佛看到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如同仙女洒下的白色花瓣。整个松坊溪被雪覆盖得严严实实,像是铺上了一层洁白无瑕的厚地毯。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像是一个个巨大的白色馒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远处的山峦也变成了白色的巨龙,蜿蜒起伏。
我仿佛听到雪花簌簌飘落的声音,轻柔而细密,仿佛在耳边低语。偶尔传来树枝被积雪压得“嘎吱”作响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着一首独特的冬日交响曲。
10. 无与伦比 小心翼翼 11. 美丽的田野 快乐 12. 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 熟了的麦子、豆荚散发的清香 13.ABCDE
【解析】10.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理解。
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从第1段的“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可以找出。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从第4段的“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捧嫩草,放进竹篮里。”可以找出。
11.本题考查了内容的整体把握。
本文主要写了五月乡村麦浪滚滚、豆荚青青的丰收景象,以及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忙碌而欢乐的田园生活。通过描绘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放牧家禽、采摘嫩草等生动场景,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12. 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
从第1段“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可知,文中描写的“色”有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描写的“香”有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的清香。
13.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
从第2段的“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第3段的“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第4段的“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里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鲜嫩的青草呢!”“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可知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握着镰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很舒服;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兔子;在田野里睡觉。故选ABCDE。
14.雷雨 15.隆隆、闪电、暴风雨、大雨滂沱、雷声隆隆、闪电、雨点。 16.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田里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喀嚓喀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暴风雨来了。 17.(1)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仿写比喻句: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微风吹过,湖面泛起涟漪,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2)黑沉沉、狂乱、摇摆着、断落、可怕、低沉。仿写句子:春天的田野,绿意盎然,花香四溢,宜人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3)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 仿写句子: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用她那娇嫩似水的双手轻轻的抚摸着万物,使万物复苏,赐予我们生机与活力。
(4)隆隆、呼啦呼啦、喀啦喀啦、嗡嗡地响。仿写句子:“砰”的一声,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紧随其后的是震耳欲聋的雷鸣,仿佛整个天空都在颤抖。雨倾盆而下,打在窗户上发出“嗒嗒”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18. 风来 雷电闪烁,天气闷热 雷声震耳,大雨滂沱 19.读完第①段,我仿佛看到了黑暗的旷野上,雷电闪烁,听到了轰鸣的雷声隆隆地袭来,感受到空气的闷热,闻到了潮湿的泥土气息,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雷雨即将到来的画面。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雷雨雨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横扫”写出了雷雨来得快,“卷”写出了雷雨来得猛,两个词语的运用,生动地展示了雷雨来势汹汹的画面。
【解析】1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从文章的标题“雷雨”能够清晰地传达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关于雷雨的描绘和观察。因此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写作对象是写雷雨的。
1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①④⑤自然段中“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这些句子描写了雷雨的特点。其中体现雷雨特点的词语有:隆隆、乌云、闪电、暴风雨、大雨滂沱、雷声隆隆、闪电、雨点等。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③自然段“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田里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喀嚓喀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暴风雨来了。”这些文段中的句子都能体现时间顺序。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1)第①自然段中“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这句比喻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闪电比作破棉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雷雨前天空的云层状况。
仿照例句仿写:雪花,在寂静的东北夜空下,在柔软的羊毛似的云层上,沙沙沙地飘落着。
(2)第①③自然段中“旷野里一片黑暗”句中这个形容词“黑暗”用来形容旷野的昏暗和缺乏光线。“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星灯光”句中的“辽阔”用来形容平原的广袤无垠,“灯光”则是用来表现人类活动的痕迹。“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句中的“隆隆”用来形容雷声的深沉和有力。“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句中的“闪烁”用来形容闪电的不稳定和瞬息万变。“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句中的“轻飘飘”用来形容微风的柔和和轻盈。“一会儿,风大了,田里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句中的“狂乱”用来形容风势的强劲和不稳定。这些形容词一起使用,使得作者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增强了读者的感知和理解。
结合例句应用形容词来描写景象:渐渐地,阳光从地平线升起,照亮了朦胧的田野和村庄;绿树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3)第③自然段“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这句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微风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微风的动态效果。作者用“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和“戏弄着路上的枯叶”等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微风的轻柔和不稳定,描绘出雷雨前的景象。
结合题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仿写句子:夏日的阳光,像是一位热恋中的恋人,热烈地拥抱着大地,亲吻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它深情地洒在每一寸土地上,让每一寸土地都感受到了它的爱意。它热情地摇曳着树叶,仿佛在向树叶诉说着它的情话。
4)作者描写所听感受时的拟声词:隆隆、呼啦呼啦、喀啦喀啦、嗡嗡地响。作者使用了拟声词来描写感受,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真实感。“隆隆”形容雷声的深沉和有力,“呼啦呼啦”形容闪电的不稳定和瞬息万变,“喀啦喀啦”形容雷声的剧烈和突然,“嗡嗡地响”形容阴云的低沉和沉闷。这些拟声词的使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现象的震撼和紧张感,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阅读体验。
结合题意应用用拟声词来描写感受的句子:暴雨倾盆而下,哗啦啦的雨声如万马奔腾,空气中弥漫着沙沙的雨滴声,仿佛大自然的交响乐在耳边响起。
1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根据表格中的“阴云低沉,雷声滚动”可知,表格中的(1)(3)空的答案也应是两个表示环境特点(变化)的四字短语,由表格中的“起势”“雨来”可知,(2)空应是表示天气变化的二字词语。“起势”可定位至文章第①段,由第①段“雷却在西北方向……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大雨眼看就要来了”中“闪烁”“闷热”可知,(1)空填“雷电闪烁,天气闷热”。
由“阴云低沉,雷声滚动”可定位至文章第②③段,这一环境特点是风来时的表现,因此(2)空填“风来”。
由“雨来”可定位至文章第④⑤段,由第④段“暴风雨来了”和第⑤段“对面不见人影……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嘈音”中“震耳的雷声”“大雨滂沱的嘈音”可知,(3)空填“雷声震耳,大雨滂沱”。
19.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本题要求读完第①段,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调动感官进行描述出来。
写作到时候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感官体验的调动,塑造一个暴雨即将来临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学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作者成功运用感官描述的结果。
如: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令人窒息的黑暗画面。视觉上,夜色浓重,一片漆黑,似乎大地都被深邃的黑暗所吞噬。触觉上,闷热难耐,仿佛空气都变得粘稠而难以呼吸。听觉上,雷声隆隆,被浓云所困,声音沉闷而迟钝,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嗅觉上,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味,让人感到大地的脉动。在这样一个黑暗、沉闷、压抑的环境中,仿佛能听到蝉在半夜里的鸣叫,给整个旷野带来了更多的诡异和不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风雨的临近也让这个画面更加紧张和刺激。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2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由“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雨比作巨大的瀑布,可见雷雨雨势磅礴。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横扫”一词表明雷雨以极快的速度冲过昌潍平原,表现雷雨来得快;“卷”表明雷雨雨势非常强劲,遮天盖地,表现雷雨来得猛,这两个词语的运用,将雷雨来势汹汹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出来。这种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暴风雨的猛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