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7: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校园交响诗(节选)
望安
蜂 巢
①教室,像一只蜂巢。
②排列的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传授中汲(jí)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yīng)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③啊,一只甜蜜的蜂巢。
鸟 岛
①下课了,校园,像一座鸟岛。
②美的交响曲回旋在这一片乐土。花丛树下,草坪操场,运动衫,彩裙……飞翔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风姿,像鸟儿款款地低飞,欢快地跃动,像鸟儿舒展地起舞,恬静地栖息。歌声,笑语,像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zhuàn)。
③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又增添着温暖,充实着幸福。啊,一个生机勃勃的鸟岛。
树 根
①我们是桃花李花,多么美的比喻;我们会成为丰硕的果实,多么好的未来。当繁花满枝,当硕果累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哺育我们的树根,是它默默地汲取大地的营养传递给我们。
②啊,老师,您多么像树根。当我们用根来赞颂您时,您说:“落花会变成大地的营养,果核也会变成大树的根!”
③啊,让我们去做根的事业,长出亭亭华盖的大树。
1.短文把“教室”比作 ,把“校园”比作
2.短文中的“桃花李花”指(  )
A.一种花 B.校园里的孩子们
C.哺育我们的树根 D.桃树、李树开出的花朵
3.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嘤地飞鸣、渴求。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写。

4.对“让我们去做根的事业,长出亭亭华盖的大树”理解正确的是(  )
A.老师在学校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B.长大后我们要去做老师,为孩子们传播知识
C.没有强大的根,就没有大树,更没有亭亭华盖
D.茂密的树冠是非常美丽的,能为人们遮风挡雨
5.短文中说“校园,像一座鸟岛”。你觉得我们在鸟岛上可能做些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
①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②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jiàng)紫,就像是(  )。
③小河清澈见底,如同(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④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  ),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⑤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6.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可真多,请你找出来,写在下面。
( ) ( ) ( ) ( )
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填空。
(1)“一碧如洗”是形容天空( )。
(2)“清澈见底”是指河水( )。
8.短文多处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认真读一读,并将合适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①一团团火 ②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③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9.短文写的是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主要写了 、 、 的景色。
10.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你用“ ” 画出来。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短文抒发了作者对原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短文抒发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短文抒发了作者在北大荒游玩时的高兴心情。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
①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师范附属小学被迫(pò)停课。附小的同学们自发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由学习好的学生当老师,连校长、工友也由学生担任。整个学校秩序井然,书声朗朗。
②消息传出,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称赞说: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③受到赞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有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同学却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气地提意见:“照先生的写法,我们学校算不上‘真奇怪’。”
④陶行知奇怪地问:“小朋友你只管说,我的诗错在哪里呀?”那孩子指着第二行说:“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们学校里,就有年小又成绩好的做大龄同学的老师的。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
⑤“说得对,说得对!”陶行知真诚地认错说,“小朋友,非常感谢你的指正,我马上就改。”说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然后又问:“这样改行不行?”
⑥小孩咧嘴笑了:“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注: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shè)县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教育家。
12.这篇课文讲了1932年,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儿童自动学校”的小诗,有个八九岁的小同学向他指出诗中“ ”不奇怪,陶行知听了原因后真诚认错,把这句诗改成“ ”,小同学 。
13.与“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这句话意思一样的句子是( )
A.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一点都不奇怪。
B.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就很奇怪。
C.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不会不奇怪。
14.请用“ ”画出短文中一处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并在相应原因的选项上打“√”。(如果还有其它原因,可以写在“D”选项的“________”上)
A.意思不理解 B.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不一样 C.表达方式很特别
D.其它_________
15.你喜欢文中的陶行知还是小同学?请你在下面的括号里打“√”,并把原因写在“_______”上。
答:我喜欢(陶行知 小同学),因为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李雪峰
①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溶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尘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②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
③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是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④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⑤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从深山里的乡下走进都市里的大学,当我从乡下青年成为城市缤纷社会的一员,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采 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燥 过。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那句话——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16.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17.听老师说要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是因为 ,“担忧”是因为 。
18.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1)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
(2)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19.文中画“ ”的句子写到了三种会开花的草,分别是 、 、 ,这句话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0.在孩子们去县城参加作文竞赛顾虑重重的时候,老校长用生动的比喻鼓励他们。老校长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蜂巢 鸟岛 2.B 3.在智慧的丛林里进行探索、汲取、沉淀,像勤劳的小蚂蚁在森林里搬运食物,匆匆忙忙地奔走、渴望 4.B 5.我们可以在鸟岛上赛跑,也可以在鸟岛上一展歌喉,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蜂巢中的第①自然段的句子“教室,像一只蜂巢。”可知,短文把“教室”的比作“蜂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教室排列整齐、有序。
结合鸟岛中的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下课了,校园,像一座鸟岛。”可知,短文将“校园”比作“鸟岛”,写出了校园在下课后充满活力,热闹欢快的景象。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树根中第①自然段的句子“我们是桃花李花,多么美的比喻;我们会成为丰硕的果实,多么好的未来。当繁花满枝,当硕果累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哺育我们的树根,是它默默地汲取大地的营养传递给我们。”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桃花李花”,老师比作 “树根”,这段话写出了学生们拥有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表达了学生不会忘记那些默默付出为他们提供滋养和支持的人们。
故选B。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例句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在知识的大海里汲取探索积累知识的人比作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追求知识的勤奋,专注和积极,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知识的热情。仿写句子时也应该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在智慧的森林里寻觅、穿梭、储存。像活泼的小松鼠在树林里寻觅坚果,蹦蹦跳跳地忙碌、期待。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树干的第③自然段的句子“啊,让我们去做根的事业,长出亭亭华盖的大树。”可知,这句话写出了学生要像老师一样去做树根,默默奉献、传播知识、扎实积累,为为成长为参天大树奠定坚实的基础。
故选B。
5.本题考查开发性作答。
在这如摇倒般的校园里,我们可以尽情的展现青春的活力:可以在鸟岛中欣赏美丽的花朵,感受大自然的芬芳;可以在鸟岛的树下纳凉阅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可以在鸟岛上进行各种体育运动,挥洒汗水。
6. 银灰 橘黄 血红 绛紫 7. 碧蓝得没有一丝杂色 清而透明,可以看到河底 8.③②① 9. 天空 小河 原野 10.原野热闹非凡。 11.B
【解析】6.本题考查找寻关键词语。
从第②段“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可以看出有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几种颜色;
第④段“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 中有黑红黑红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榛树叶子全都红了”中有 “红” 这个颜色词;
第⑤段“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中有 “金黄” 这个颜色词。
任意写4个即可。
7.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从第②段“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可以看出,这里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非常纯净,没有任何杂质,呈现出一种纯净的蓝色。一碧如洗:颜色非常湛蓝,就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澈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2)从第③段“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可以看出,作者把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和明镜,生动地表现出河水的清澈程度,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河底和水中游动的小鱼。清澈见底:形容水质非常纯净透明。
8.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第②段把落日映照下色彩丰富多变的流云比作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形象地写出了流云在夕阳下绚丽多彩的样子。故此处应选“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故选③。
第③段把清澈见底的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生动地表现出小河的清澈以及宁静柔和的状态。故此处应选“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故选②。
第④段将红了的榛树叶子比作一团团火,突出了榛树叶子的鲜艳红色以及给人带来的热烈感觉。故此处应选“一团团火”,故选①。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②段“天空一碧如洗…… 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突出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以及傍晚流云的绚丽多彩。
从第③段“小河清澈见底…… 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可以看出,这一段着重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小河,表现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以及宁静之美。
从第④段“原野热闹非凡…… 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原野,通过对大豆、高粱、榛树叶子等的描写,展现出原野的热闹非凡。
10.本题考查找寻关键句子。
第④自然段先写了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接着写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最后写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这些内容都是在具体表现原野的热闹景象,所以整个自然段都是围绕 “原野热闹非凡” 这句话展开的。
1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文章从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写起,接着写小河、原野,还提到了北大荒秋天遍地金黄的九月以及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等在这个季节捧出的宝物,最后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结尾,全文围绕北大荒的秋天展开,通过对北大荒秋天各个方面景色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选B。
12. 大孩自动教小孩 小孩自动教小孩 咧嘴笑了 13.A 14.画线句:消息传出,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称赞说: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C 15.我喜欢陶行知,知错就改,善于思考。
【解析】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①在文章的第四段,提到小孩向陶行知先生提出关于“大孩自动教小孩”的疑问;②在文章的第五段,陶行知先生在听到了小孩的提议后,主动把“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了“小孩自动教小孩”;③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小孩在看到了陶行知先生听取了自己的建议后,感到很开心,所以“小孩咧嘴笑了”。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有什么“真奇怪”就说明没有什么奇怪之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和选项A的意思相符合。
故选A。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②段“消息传出,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称赞说: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这个句子内容介绍了陶行知先生写的一首小诗,表达方式很独特。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能力。
本文的陶行知先生在听到了小孩子对他的建议后,他认真听取了并且及时改正了,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能够知错就改,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善于思考的美好品质。因此我喜欢陶行知。
16.溶 尘 采 燥 17. 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 山里的孩子,作文可能比不上城里的学生 18. 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再美的花朵难道不也是一种草吗? 19. 蒲公英 狗尾草 荠荠草 比喻 排比 20.是为了告诉他们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绽放美丽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放弃,一定会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优秀。
【解析】16.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融雪:指融化的雪。故划去“溶”。
芽尖:芽的顶端。故划去“尘”。
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故划去“采”。
浮躁:急躁;不沉稳。故划去“燥”。
1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可知,我们兴奋的原因是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我们担忧的原因是山里的孩子作文可能赛不过城里的学生。
18.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1)“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中“没有……不”可知,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就是将双重否定句改成肯定句。
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常见的双重否定词有“不得不”“不能不”“不要不”“非不可”,找出双重否定时将其去掉。
把“没有一种……不是”改为“每一种……都”。
句子更改为: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2)“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是一个陈述句的形式。换一种说法就是将肯定句改成反问句。
肯定是改反问句的方法:1、在肯定句的谓语动词前加上否定词。2、在句末加上表示疑问词的语气词。3、在句中加上反问词的标志“难道”“怎么”。4、将句号改成问号。
在“是”加上否定词,改为“不是”,加上反问词“难道”,加上疑问词“吗”,将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
句子更改为:再美的花朵难道不是一种草吗?
1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及修辞手法。
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句子“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是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可知,描写的是蒲公英、狗尾草、荠荠草三种草,由句意可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蒲公英、狗尾草、荠荠草三种草都会开花,且分别描述了它们花朵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展现了这些平凡植物独特的美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植物细致的观察和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或情感。
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句子“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可知,校长虽然说的是每一种花、每一种草,其实暗含的意思是在说每个生命,因为生命是平等的,都有绽放美丽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就像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一样,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不要因为出身和环境而看清自己。让孩子们树立信心,勇敢的去参加作文比赛,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