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7: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一.试题(共15小题)
1.读拼音,写词语。
(1)爸爸花fèi   了很多钱把楼gé   装修了一遍。
(2)我给妈妈xuǎn zé   了一个有wèi   生间的wò shì   。
(3)我现在的住zhǐ   与姑妈家lín   近。
(4)弟弟给我拿的用来gù   定螺丝的qián   子尺cùn   不对。
(5)小螃蟹zhàn lǐng   了一个海螺,有谁靠近,它就挥舞着qián zi   ,一点儿也不想rèn shū   。
2.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是描写哪种花的?(  )
A.梅花 B.梨花 C.荷花 D.桃花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是“日”。
B.“柄”是前鼻音的字,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
C.“隙”的部首是“阝”,第三笔是竖钩。
D.“弯曲”中“曲”的读音是“qū”,“歌曲”中“曲”的读音是“qǔ”。
5.品析词句,完成练习。
下列句中“新鲜”的意思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
A.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B.这家摊子上的瓜果蔬菜非常新鲜。
C.这些鳕鱼片非常新鲜。
6.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  )
A.结实 B.坚固 C.牢固
7.读句子,选择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A.“它们”在文中指蟋蟀之外的昆虫。“随遇而安”一词写出了蟋蟀对居住的洞穴不挑剔,遇到什么样的洞穴都可以。
B.“随遇而安”本意指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很满足。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写出蟋蟀不满足现状,自己挖洞穴。
8.(  )是古人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A.令堂 B.令尊 C.先生 D.仁兄
9.“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句话是(  )句。
A.疑问 B.反问 C.设问
10.下列有关保护眼睛的建议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眼睛疲劳不舒服时,我们可以滴一滴眼药水,经常滴眼药水可以保护我们的双眼。
B.定期检查视力,建立视力档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C.平时不玩刀、剪、针等危险物品,不用脏手揉眼睛,预防红眼病、沙眼等。
D.每天用正确的方法做眼保健操。
11.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改为反问句)
   
(2)蟋蟀挖掘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的软弱。(修改病句)
   
(3)小鸟在枝头叫。(改为拟人句)
   
12.填一填,选一选。
(1)《题西林壁》中,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的道理一致的诗句是:“   ,   。”
(2)“一道残阳铺水中,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    的《   》,诗句的意思是:   。
(3)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依次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4)“蟋蟀的住宅”是指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语言风趣而亲切,能吸引读者
(5)夏雨少,   。
13.
仙人掌之歌
我非常喜欢仙人掌,不仅是喜欢,而且还敬佩。
我有幸去了趟墨西哥。在那里,由于太阳和土地的爱抚,仙人掌遍地都是。世界上的仙人掌约有两千余种,而墨西哥竟然独占了一半,所以它享有“仙人掌之国”的美誉。
那里的仙人掌家族非常庞大。从形状上看,这些“亲属”之间并不十分相似,有球形、圆柱形、山形、片状、瓣状、穗状等。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远远看去,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却是五颜六色:鹅黄、金粉、猩红、淡蓝……仙人掌浑身带刺,其貌不扬,却能为跋涉在荒漠中的人们解除饥渴。采摘一片嫩茎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   没有桃李的脆生,没有荔枝的滑润,   它那酸涩中带着丝丝甘甜的味道,足以令人神清气爽,忘掉旅途的疲乏。
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旱的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弱者。仙人掌是强者,你砍掉它的茎,等于帮助它繁殖。   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   会滋生出新体。你要试试用干旱来威胁它吗?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你若用火烧它,它那饱满的汁液会抵消火舌的威力。你若对它置之不理,它照样会倔强地活上百年。
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是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仙人掌总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一朵朵花;它会热情地挂满一身酸甜的果;它会吐出片片嫩茎供人们采食;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僻壤。这怎么不让我肃然起敬?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朋友,仙人掌!
(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仙人掌的   、   、   ,表达了对仙人掌的   之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仙人掌比作烛台。
B.“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仙人掌不怕干旱。
C.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也是一样的颜色。
D.第五自然段中的“本色”是指“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穷乡僻壤。
(4)作者对仙人掌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连续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句子。
(5)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仙人掌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14.阅读《森林报》的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一)故事梗概
《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比安基的代表作,这部书于1927年出版。著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以四季为线索,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思考和研究大自然。这部书被誉为“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
(二)精彩片段
狐狸的家遭殃了!它住的地洞里的天花板塌了,还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
狐狸一看,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非搬家不可了。
狐狸来到了獾的家,獾的地洞是獾自己挖的,挖得非常好。谁都知道是挖地道的行家,它的家大门小门共有好几个,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而且獾的家很宽敞,住两家人都不会挤。
狐狸求獾分一间房子给它住,但被獾一口拒绝了。獾爱整洁,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怎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呢!
于是,獾把狐狸撵出了门。
“啊哈!”狐狸恨恨地想,“既然这家伙不够朋友,那就等着瞧吧!”
狐狸头也不回地愤愤地走进了树林。但事实上它只是拐了个弯儿,然后又绕了回来,躲到临近獾家的灌木丛后面,蹲在那里,等待机会下手。
獾从洞里探出头来,四处窥探了一下,认为狐狸走远了,就关上门离开了家,到树林里去找蜗牛了。
这时,狐狸从灌木丛后钻出来,一扭身,钻进了獾的家,它居然在客厅里拉了一泡屎,把獾的家弄得臭烘烘的,然后得意扬扬地跑开了。
獾回来了,天哪!怎么这么臭!哼!它恼恨地打了个响鼻,怏(yàng) 怏地离开了。它只好另寻地方,再建新家了。
狐狸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把獾撵走。
它开心地回去把小狐狸们都一个个叼过来,全家人安心地在宽敞舒适的獾洞里住下了。
(1)联系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狐狸的家遭殃了!   
(2)给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①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非搬家不可了。    
②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怎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呢!   
(3)“行家”的读音是    ,意思是    ,从哪儿可以看出“獾是挖地道的行家”呢?在文中相关句子下画上波浪线。
(4)狐狸是如何把獾撵走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5)了解了全书的故事梗概、读完了精彩片段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写一写。
15.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吗?你留心观察过身边的事物吗?请你用日记的形式写写你所观察的事物的成长过程与变化,还要写清楚观察的过程,以及你的想法和心情,注意日记的格式。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第三单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5小题)
1.读拼音,写词语。
(1)爸爸花fèi 费 了很多钱把楼gé 阁 装修了一遍。
(2)我给妈妈xuǎn zé 选择 了一个有wèi 卫 生间的wò shì 卧室 。
(3)我现在的住zhǐ 址 与姑妈家lín 邻 近。
(4)弟弟给我拿的用来gù 固 定螺丝的qián 钳 子尺cùn 寸 不对。
(5)小螃蟹zhàn lǐng 占领 了一个海螺,有谁靠近,它就挥舞着qián zi 钳子 ,一点儿也不想rèn shū 认输 。
【考点】看拼音写汉字.
【答案】(1)费 阁;
(2)卫 卧室;
(3)址 邻;
(4)固 钳 寸;
(5)钳子 认输。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1)费 阁;
(2)卫 卧室;
(3)址 邻;
(4)固 钳 寸;
(5)钳子 认输。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生字。
2.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考点】作家及其作品.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解答】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是描写哪种花的?(  )
A.梅花 B.梨花 C.荷花 D.桃花
【考点】诗歌翻译.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解答】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梅花》的第三四句,意思是: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故选:A。
【点评】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平时做有心人,而且要多做笔记,多归类积累整理,提高语文素养。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是“日”。
B.“柄”是前鼻音的字,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
C.“隙”的部首是“阝”,第三笔是竖钩。
D.“弯曲”中“曲”的读音是“qū”,“歌曲”中“曲”的读音是“qǔ”。
【考点】间架结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鼻韵母;多音字;偏旁部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间架结构、鼻韵母、多音字、偏旁部首、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字八种结构中“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结构方式、间架比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左右结构的字又分左右相等、左窄右宽、左宽右窄三种情况。半包围又分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右上包左下、左包右、上包下、下包上几种情况。左中右结构又分左中右相等、左中右不等两种情况。
【解答】A.有误,“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是“目”。
B.“柄”是后鼻音的字,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
C.“隙”的部首是“阝”,第三笔是竖。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的间架结构主要考查学生书写能力,能把字写好,写美观,写出汉字的艺术之美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功。只要方法得当,再加上细心观察,同学们定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的。
5.品析词句,完成练习。
下列句中“新鲜”的意思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
A.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B.这家摊子上的瓜果蔬菜非常新鲜。
C.这些鳕鱼片非常新鲜。
【考点】多义词.
【答案】A
【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解答】A.“新鲜”指鲜艳、清新。
B.“新鲜”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C.“新鲜”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故选:A。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6.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  )
A.结实 B.坚固 C.牢固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解答】A.结实:牢固,坚固;健壮。
B.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C.牢固:结实;坚固。
结合语境选择“牢固”。
故选:C。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7.读句子,选择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A.“它们”在文中指蟋蟀之外的昆虫。“随遇而安”一词写出了蟋蟀对居住的洞穴不挑剔,遇到什么样的洞穴都可以。
B.“随遇而安”本意指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很满足。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写出蟋蟀不满足现状,自己挖洞穴。
【考点】句子理解与赏析.
【答案】B
【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蟋蟀的住宅》。“随遇而安”本意指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很满足。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写出蟋蟀不满足现状,自己挖洞穴。
故选:B。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8.(  )是古人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A.令堂 B.令尊 C.先生 D.仁兄
【考点】知识百科.
【答案】B
【分析】考查了文化与文学常识,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根据积累可知,令尊是古人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故选:B。
【点评】文化与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常见题型,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9.“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句话是(  )句。
A.疑问 B.反问 C.设问
【考点】句式判断.
【答案】C
【分析】考查了句式与句式转换。掌握判断各种句型的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注意积累。
【解答】疑问句:提出问题的句子。
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设问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自问自答,是设问句。
故选:C。
【点评】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根据平时所学分析句式特点。
10.下列有关保护眼睛的建议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眼睛疲劳不舒服时,我们可以滴一滴眼药水,经常滴眼药水可以保护我们的双眼。
B.定期检查视力,建立视力档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C.平时不玩刀、剪、针等危险物品,不用脏手揉眼睛,预防红眼病、沙眼等。
D.每天用正确的方法做眼保健操。
【考点】实践作业.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实践的目的,然后组织材料或作出计划。
【解答】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护目常识的了解。结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学习与交流及平时的护目实践完成。
A.有误,滴眼药水可缓解眼睛疲劳,治疗一些眼睛疾病,但不能保护我们的双眼。B、C、D正确。
故选:A。
【点评】综合实践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材料、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等能力。
11.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改为反问句)
 这怎能不是爬山虎的脚呢? 
(2)蟋蟀挖掘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的软弱。(修改病句)
 蟋蟀挖掘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的柔弱。 
(3)小鸟在枝头叫。(改为拟人句)
 小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 
【考点】改写句子;修改病句.
【答案】(1)这怎能不是爬山虎的脚呢?
(2)蟋蟀挖掘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的柔弱。
(3)小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和修改病句,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1)考查了改为反问句,句子中加“怎能不”,去掉“就”,句末加疑问词“呢”,句号改为问号。
(2)考查了修改病句,用词不当,“软弱”改为“柔弱”。
(3)考查了改为拟人句,要有人的神情动作等特点,注意考虑“在枝头叫”具有的人特点。
故答案为:
(1)这怎能不是爬山虎的脚呢?
(2)蟋蟀挖掘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的柔弱。
(3)小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2.填一填,选一选。
(1)《题西林壁》中,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的道理一致的诗句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  白居易 的《 暮江吟 》,诗句的意思是: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
(3)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依次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巴住墙 →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
(4)“蟋蟀的住宅”是指  蟋蟀所栖息的巢穴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B 。
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语言风趣而亲切,能吸引读者
(5)夏雨少, 秋霜早 。
【考点】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答案】(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3)巴住墙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4)蟋蟀所栖息的巢穴 B;
(5)秋霜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诗歌默写,有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有课文理解,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的道理一致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3)《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写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依次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4)《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蟋蟀的住宅”是指蟋蟀所栖息的巢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语言风趣而亲切,能吸引读者。故选B。
(5)“夏雨少,秋霜早”意思是夏天如果雨水少,秋天的霜降就来得比较早。
故答案为: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3)巴住墙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4)蟋蟀所栖息的巢穴 B;
(5)秋霜早。
【点评】(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3)巴住墙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4)蟋蟀所栖息的巢穴 B;
(5)秋霜早。
13.
仙人掌之歌
我非常喜欢仙人掌,不仅是喜欢,而且还敬佩。
我有幸去了趟墨西哥。在那里,由于太阳和土地的爱抚,仙人掌遍地都是。世界上的仙人掌约有两千余种,而墨西哥竟然独占了一半,所以它享有“仙人掌之国”的美誉。
那里的仙人掌家族非常庞大。从形状上看,这些“亲属”之间并不十分相似,有球形、圆柱形、山形、片状、瓣状、穗状等。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远远看去,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却是五颜六色:鹅黄、金粉、猩红、淡蓝……仙人掌浑身带刺,其貌不扬,却能为跋涉在荒漠中的人们解除饥渴。采摘一片嫩茎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 虽然 没有桃李的脆生,没有荔枝的滑润, 但是 它那酸涩中带着丝丝甘甜的味道,足以令人神清气爽,忘掉旅途的疲乏。
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旱的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弱者。仙人掌是强者,你砍掉它的茎,等于帮助它繁殖。 即使 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 也 会滋生出新体。你要试试用干旱来威胁它吗?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你若用火烧它,它那饱满的汁液会抵消火舌的威力。你若对它置之不理,它照样会倔强地活上百年。
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是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仙人掌总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一朵朵花;它会热情地挂满一身酸甜的果;它会吐出片片嫩茎供人们采食;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僻壤。这怎么不让我肃然起敬?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朋友,仙人掌!
(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仙人掌的 形状 、 花朵 、 嫩茎 ,表达了对仙人掌的 喜爱 之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仙人掌比作烛台。
B.“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仙人掌不怕干旱。
C.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也是一样的颜色。
D.第五自然段中的“本色”是指“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穷乡僻壤。
(4)作者对仙人掌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连续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句子。
(5)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仙人掌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具有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考点】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概括;形象分析;找关键词句;关联词.
【答案】(1)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2)形状 花朵 嫩茎 喜爱;
(3)C;
(4)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
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
(5)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具有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分析】本文描写了仙人掌的形状、花朵、嫩茎,也赞扬了仙人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仙人掌的喜爱之情。
【解答】(1)考查了填写合适的关联词。“没有桃李的脆生,没有荔枝的滑润”与“它那酸涩中带着丝丝甘甜的味道,足以令人神清气爽,忘掉旅途的疲乏”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相连。“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与“会滋生出新体”是转折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
(2)考查了对内容的概括。从“从形状上看、花朵却是五颜六色、采摘一片嫩茎放在嘴里”可知,描写了仙人掌形状、花朵、嫩茎,表达了作者对仙人掌的喜爱之情。
(3)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花朵却是五颜六色”可知C是错误的。
(4)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可知作者进行了连续观察。从“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可知作者进行了细致观察。
(5)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旱的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弱者。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是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仙人掌总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可知,仙人掌能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具有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故答案为:
(1)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2)形状 花朵 嫩茎 喜爱;
(3)C;
(4)一棵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
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
(5)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具有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点评】完成此题目一般分为以下几步: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2、了解短文后,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
14.阅读《森林报》的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一)故事梗概
《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比安基的代表作,这部书于1927年出版。著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以四季为线索,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思考和研究大自然。这部书被誉为“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
(二)精彩片段
狐狸的家遭殃了!它住的地洞里的天花板塌了,还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
狐狸一看,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非搬家不可了。
狐狸来到了獾的家,獾的地洞是獾自己挖的,挖得非常好。谁都知道是挖地道的行家,它的家大门小门共有好几个,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而且獾的家很宽敞,住两家人都不会挤。
狐狸求獾分一间房子给它住,但被獾一口拒绝了。獾爱整洁,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怎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呢!
于是,獾把狐狸撵出了门。
“啊哈!”狐狸恨恨地想,“既然这家伙不够朋友,那就等着瞧吧!”
狐狸头也不回地愤愤地走进了树林。但事实上它只是拐了个弯儿,然后又绕了回来,躲到临近獾家的灌木丛后面,蹲在那里,等待机会下手。
獾从洞里探出头来,四处窥探了一下,认为狐狸走远了,就关上门离开了家,到树林里去找蜗牛了。
这时,狐狸从灌木丛后钻出来,一扭身,钻进了獾的家,它居然在客厅里拉了一泡屎,把獾的家弄得臭烘烘的,然后得意扬扬地跑开了。
獾回来了,天哪!怎么这么臭!哼!它恼恨地打了个响鼻,怏(yàng) 怏地离开了。它只好另寻地方,再建新家了。
狐狸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把獾撵走。
它开心地回去把小狐狸们都一个个叼过来,全家人安心地在宽敞舒适的獾洞里住下了。
(1)联系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狐狸的家遭殃了! 遭遇困难,遇到麻烦。在文中指狐狸家的天花板塌了,还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 
(2)给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①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非搬家不可了。  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必须得搬家了。 
②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怎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呢! 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不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 
(3)“行家”的读音是  háng jia ,意思是  精通某种业务的人 ,从哪儿可以看出“獾是挖地道的行家”呢?在文中相关句子下画上波浪线。
(4)狐狸是如何把獾撵走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5)了解了全书的故事梗概、读完了精彩片段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写一写。
【考点】童话;开放探究;汉字读音;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改写句子.
【答案】(1)遭遇困难,遇到麻烦。在文中指狐狸家的天花板塌了,还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
(2)①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必须得搬家了。②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不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
(3)háng jia 精通某种业务的人 它的家大门小门共有好几个,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而且獾的家很宽敞,住两家人都不会挤。
(4)狐狸趁獾不在家,在它的客厅里拉了一泡屎,把獾的家弄得臭烘烘的。獾向来爱干净,只好悻悻地离开这里,重新安家。
(5)动物世界真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我们要认真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去思考和研究大自然,揭开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分析】第一段文字介绍了《森林报》的作者、内容及其意义,第二段文字写了狐狸是怎样霸占獾的住处的,表现的大自然中动物的神奇,教育我们要观察大自然,思考和研究大自然。
【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遭殃”指遭遇困难,遇到麻烦。在文中指狐狸家的天花板塌了,还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
(2)考查改变句式。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如句子①“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非搬家不可了。”中,把“非搬家不可了”改为“必须得搬家了。”句子②“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怎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呢!”中,把表反问的词语“怎能……呢”取掉,改为“不能”,句末感叹号改为句号。
(3)考查字词读音和理解。“行家”的读音是“háng jia”,意思是精通某种业务的人,从文中“它的家大门小门共有好几个,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而且獾的家很宽敞,住两家人都不会挤。”可以看出“獾是挖地道的行家”。
(4)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细读(二)精彩片段,狐狸把獾撵走的办法是:狐狸趁獾不在家,在它的客厅里拉了一泡屎,把獾的家弄得臭烘烘的。獾向来爱干净,只好悻悻地离开这里,重新安家。
(5)考查读书体会。了解了全书的故事梗概、读完了精彩片段后,我的感受是:动物世界真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我们要认真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去思考和研究大自然,揭开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故答案为:
(1)遭遇困难,遇到麻烦。在文中指狐狸家的天花板塌了,还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
(2)①房子塌成这样,绝对住不成了,必须得搬家了。②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它不能容忍狐狸拖儿带女地来捣乱。
(3)háng jia 精通某种业务的人 它的家大门小门共有好几个,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而且獾的家很宽敞,住两家人都不会挤。
(4)狐狸趁獾不在家,在它的客厅里拉了一泡屎,把獾的家弄得臭烘烘的。獾向来爱干净,只好悻悻地离开这里,重新安家。
(5)动物世界真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我们要认真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去思考和研究大自然,揭开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5.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吗?你留心观察过身边的事物吗?请你用日记的形式写写你所观察的事物的成长过程与变化,还要写清楚观察的过程,以及你的想法和心情,注意日记的格式。
【考点】日记、周记.
【答案】
6月7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我仔细观察了草丛里的蜗牛,发现它有两对触角。我用手指一碰,触角就缩进脑袋里。当它发现没有危险时,才缓缓地伸开,警惕地向四周望了望,再继续干它们要干的事。那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仔细观察,看见蜗牛是用壳底下的一只脚运动的。我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这只脚叫作腹足。
蜗牛爱吃白菜、萝卜等种种蔬菜的叶子。我拿着白菜叶子来喂蜗牛,可是它一下子钻到壳里去了。怎么办呢?我用木棒轻轻敲了几下蜗牛的壳,可它就是不出来。我就把蜗牛放进水里,不一会儿,蜗牛就把头伸出来了。我把它从水中取出来,咦?蜗牛像昆虫一样长着触角呀。那么说,蜗牛也可能是昆虫喽。但是,昆虫都有很多脚啊,一只脚的也算是昆虫吗?我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上网查了查。原来,昆虫的特征是有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有翅膀。这样的话,蜗牛就不是昆虫了。我们又查,原来蜗牛是软体动物。
自然界里藏着无穷的奥秘,以后我还要多多观察。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应用文的写作。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接着在头脑里回顾一下日记的写作格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写一篇日记。
日记格式:
第一行年月日,周几,天气如何,格式居中;
第二行下来写正文,写什么都可以,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日记的主要目的是记录,真实最可贵。日记的正文是日记的主要部分,写在星期和日期的正下方,可以顶格写,也可以内缩3至5个字母的空间。
【解答】范文:
6月7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我仔细观察了草丛里的蜗牛,发现它有两对触角。我用手指一碰,触角就缩进脑袋里。当它发现没有危险时,才缓缓地伸开,警惕地向四周望了望,再继续干它们要干的事。那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仔细观察,看见蜗牛是用壳底下的一只脚运动的。我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这只脚叫作腹足。
蜗牛爱吃白菜、萝卜等种种蔬菜的叶子。我拿着白菜叶子来喂蜗牛,可是它一下子钻到壳里去了。怎么办呢?我用木棒轻轻敲了几下蜗牛的壳,可它就是不出来。我就把蜗牛放进水里,不一会儿,蜗牛就把头伸出来了。我把它从水中取出来,咦?蜗牛像昆虫一样长着触角呀。那么说,蜗牛也可能是昆虫喽。但是,昆虫都有很多脚啊,一只脚的也算是昆虫吗?我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上网查了查。原来,昆虫的特征是有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有翅膀。这样的话,蜗牛就不是昆虫了。我们又查,原来蜗牛是软体动物。
自然界里藏着无穷的奥秘,以后我还要多多观察。
【点评】这篇介绍了自己观察蜗牛的过程,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写清楚。全文语言流畅,语句清新活泼,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