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3 15: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新课引入
课时导言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相关史料、视频和示意图等多种手段,分析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认识到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救亡图存的一场爱国运动。(史料实证)
2.能够通过相关史料,以时序概述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感悟维新人士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3.能够通过自主梳理课文,运用表格,归纳总结戊戌变法的内容,并评述其作用,通过合作探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戊戌变法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同,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具有历史进步性。认识到不触及封建制度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行不通。(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资产阶级的不同选择
康有为
(1858-1927)
孙中山
(1866—1925)
1895年,38岁,入京会试。5月2日,发动“公车上书”。
它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变法改良/君主立宪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1895年,29岁,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
甲午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觉醒意识空前高涨
改良?
革命?
民族危亡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
①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与梁启超
公车上书图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
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并没有上达光绪帝,但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895年春;
2.公车上书——拉序幕
(1)时间:
(2)代表:
(3)目的:
(4)结果: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公车上书封面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瑞安 兴儒会
北京 强学会
上海 强学会
长沙 南学会
广州 农学会
西安 励学斋
成都 蜀学会
●学会分布地点
●学堂分布地点
●报馆分布地点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广州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根据左图,总结维新人士的活动。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创办学堂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陈宝箴创办的时务学堂
梁启超创办《时务报》
严复创办《国闻报》
发展
3.发展——传播维新思想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天津
上海
《国闻报》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时务报》
创办报刊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主要报纸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创办学堂
组织学会
3.发展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作用: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核心思想(口号):变法图强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梁启超
(1873-1929)
严 复
(1854-1921)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严复,福建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翻译赫胥黎
《天演论》
《少年中国说》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国闻报》宗旨
口号:变法图强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慈禧太后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康有为
光绪帝
我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同: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
异:(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维新派)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维新派
顽固派
1897年德军进入青岛
皇上,
得变法呀!
好!变法!不甘作亡国之君!
二、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前的论战
1897年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变法导火索
1.导火线: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71—1908)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2.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
3.目的: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主持者:光绪皇帝
5.参与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明定国是诏》
“国是”则指国家的方针政策。
不甘做亡国之君!
6.高 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二、百日维新
(2)内容——学习西方制度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和新式人才培养。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财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编制国家预算。
废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除旧
布新
局限性:没有废除封建君主制度
内容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遭到他们对变法的阻扰和破坏。
局限性:可以看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二、百日维新
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不知情
支 持
威胁顽固派(旧官僚、旧文人、旧贵族)利益
政治投机者(袁世凯)
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3.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社会各阶层会有怎样的态度?
反 对


反 对
跟我们有啥关系?
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透露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并说光绪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
点我
点我
点我
点我们
工厂主、列强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核心)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写在课文标题处)
7.落幕:戊戌政变
(1)时间:
(2)原因:
(4)结果:
(5)影响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
:标志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彻底失败;
(3)内容: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杨锐
林旭
废除变法诏令
(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凌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经过周密布置,先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政变”
二、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后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
袁世凯表面假意应允,等谭嗣同一走,马上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人士,促使政变迅速发生。
思考:图中人物面对“戊戌政变”,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认可哪种做法?谈谈感受。
康、梁逃亡海外
变法精神: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二、百日维新
8.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二、百日维新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被袁世凯出卖
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结合所学和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9.失败原因
废除变法诏令
(保留京师大堂学堂)
光绪帝被囚于瀛台
慈禧
1884——1908年
实际掌权者
二、百日维新
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10.戊戌变法有何遗响;
11.作用: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12.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3.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课堂小结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序幕
公车上书
发展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标志:
戊戌政变
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③缺乏群众支持;
④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⑤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薄弱)
原因:
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影响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高潮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时间、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领导者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支持者
光绪帝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内容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失败
随堂训练
1.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历史解释)(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B
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历史解释)(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学
D
3.“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B.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立速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学习西方的学习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