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学》教学设计——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
2. 科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是什么,理解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识别并简单描述身边的科学现象。
3.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4. 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活动:
- 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水可以流动而石头却不会?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藏着科学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去探索这些奇妙的奥秘吧!”
- 板书课题:“学科学——探索世界的奥秘”。
学生活动:
- 聆听教师讲述,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
- 跟随教师思维,尝试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科学初探(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 定义科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科学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思考,去发现世界万物的规律和秘密的过程。”
- 展示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图片,如彩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学生活动:
- 认真听讲,理解科学的定义。
-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这些科学现象的看法或疑问。
(三)科学就在身边(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 引导发现:“其实,科学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请大家找找看,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学到科学知识?”
- 示例讲解:以“课桌”为例,讲解其材质、结构、用途等科学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提出更多关于课桌或其他物品的科学问题。
学生活动:
- 仔细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或发现科学现象。
-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尝试解答同伴的问题。
(四)动手实践(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 设计实验:“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科学的乐趣。请大家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我们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 实验指导:指导学生用不同力度在纸上画线,观察并比较线条的深浅和粗细,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如何影响画线效果的。
学生活动:
- 认真听取实验指导,按照要求完成实验。
- 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并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五)习题设计(约10分钟)
填空题:
1. 科学是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去发现世界万物的规律和秘密的过程。
2. 在我们的教室里,我发现了______(举例)可以学到科学知识,因为它涉及到______(科学原理或现象)的知识。
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科学现象?( )
A. 彩虹的形成 B. 花朵的绽放 C. 故事的讲述 D. 动物的迁徙
2.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课桌的材质是木头,这体现了科学的哪个方面?(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假设 C. 搜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简答题:
1. 请描述一个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现象,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科学的知识或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对你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
- 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 部分学生分享答案,全班交流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活动:
-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科学,还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勇敢地去追寻科学的真理!”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寻找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 表达自己对科学学习的期待和热情,分享自己课后想要探究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布置(约2分钟)
教师活动:
-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大家回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一个物品或现象,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它。明天上课时,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吧!”
学生活动:
- 记录下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完成观察任务。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图片展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习题设计和课堂交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避免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在动手实践环节,要注意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在习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设计过难或过易的题目。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对科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