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规划 3.9《弹力》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规划 3.9《弹力》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5 10: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常见的力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包括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这一单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力的基本认知,还促进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理解力的概念,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力(推力、拉力、弹力、重力、摩擦力)。 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 探究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消失过程。 认识重力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影响。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业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初步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力的世界。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的现象引入力的概念,随后逐步展开对各类力的详细探讨,每个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理解。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具体实例的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力的奥秘。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的基本科学观念。 理解不同类型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力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实践: 能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力学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或实物演示,展示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3. 分组实验: 实验一:利用小车和弹簧秤,探究推力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二:使用橡皮筋或弹簧,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变化。 实验三: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感受重力的作用。 实验四: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大小,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评。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力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原理、蹦床运动中的弹力等。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口头汇报或测试卷,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
第九课时《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后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能够识别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掌握测量弹力的基本方法。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得出结论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弹簧秤)进行弹力测量。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识别并解释弹力现象,掌握测量弹力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弹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物体形状改变后恢复原状的趋势),以及如何将抽象的弹力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进行深度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教师手持一个弹簧玩具,轻轻按压后松开,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够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力量是什么?”通过这一直观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引出“弹力”的概念。 利用学生熟悉的玩具作为切入点,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感受弹力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不同材质的弹性物体(如橡皮筋、海绵、气球等),让学生亲自拉伸、挤压这些物体,感受并讨论它们在被改变形状后产生的力。 探究活动2:观察与记录 活动内容: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拉伸长度下弹簧的弹力大小,并记录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探究活动3:制作简易弹力小车 活动内容:学生利用橡皮筋、小车等材料,自制简易弹力小车,并尝试调整橡皮筋的紧绷程度,观察小车行驶距离的变化。 探究活动4:寻找生活中的弹力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弓箭的发射、篮球的弹跳、弹簧门的开关等。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初步建立对弹力的感性认识。 通过定量测量,帮助学生理解弹力是可以被量化并测量的,同时发现弹力与物体形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验,加深学生对弹力应用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将抽象的弹力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活应用 活动设计: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实物演示,介绍弹力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减震器、弹簧秤、弹力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讨论弹力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展示弹力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知识总结 活动内容: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测量方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是没有限度的。
答案:错
2、生活中的篮球、海绵、积木等都具有弹性。
答案:对
3、按压弹簧产生的力是摩擦力。
答案:错
二、填空题:
1、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_____,力的单位是_____。
答案:大小,牛顿
2、物体受力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性质叫_____。
答案:弹性
3、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得_____。
答案:越长
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作_____。
答案:弹力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弹力?请举例说明。
答案: 弹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能够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因为形变而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生活中有很多弹力的例子,比如我们玩的皮球,当你用力拍打它时,皮球会变形,但当你松手后,皮球会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就是弹力。再比如,我们使用的弹簧测力计,也是基于弹簧的弹力原理制成的。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简述实验过程及结论。
答案: 在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首先,准备一根弹簧、多个钩码、直尺和实验记录表。然后,将弹簧固定在实验板上,测量并记录弹簧的原始长度。接着,逐一在弹簧上增加钩码,每次增加后都使用直尺测量并记录弹簧的拉伸长度。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规律: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拉伸长度就越长;拉力越小,弹簧的拉伸长度就越短。具体来说,每增加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几乎相等,这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这一规律正是弹簧测力计的设计基础,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我们可以间接得知拉力的大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