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常见的力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包括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这一单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力的基本认知,还促进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理解力的概念,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力(推力、拉力、弹力、重力、摩擦力)。 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 探究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消失过程。 认识重力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影响。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业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初步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力的世界。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的现象引入力的概念,随后逐步展开对各类力的详细探讨,每个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理解。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具体实例的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力的奥秘。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的基本科学观念。 理解不同类型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力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实践: 能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力学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或实物演示,展示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3. 分组实验: 实验一:利用小车和弹簧秤,探究推力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二:使用橡皮筋或弹簧,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变化。 实验三: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感受重力的作用。 实验四: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大小,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评。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力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原理、蹦床运动中的弹力等。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口头汇报或测试卷,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
第十课时《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知道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识别并描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能够简单测量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科学素养;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弹簧秤)进行定量测量。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摩擦力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教师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内容为雨天路滑人们行走小心翼翼、运动员在跑道上起跑时用力蹬地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雨天走路容易滑倒?”“运动员为什么要在起跑时用力蹬地?”这些问题引出摩擦力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受摩擦力 操作步骤: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然后逐渐增加压力再次滑动,感受两次滑动时手掌受到的阻力有何不同。 活动二: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操作步骤:准备两块材质不同的木板(一块光滑,一块粗糙),使用弹簧秤拉动同一木块在两块木板上滑动,记录所需的拉力大小。 活动三:探究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操作步骤:在粗糙的木板上,分别用不同重量的物品压在木块上,使用弹簧秤拉动木块,记录不同压力下所需的拉力大小。 活动四:自制“摩擦力小车”比赛 操作步骤:分组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木板、小车、不同材质的布片、重物等)制作“摩擦力小车”,并比较哪组的小车在相同条件下能滑行得更远。 活动五:讨论与分享 活动内容: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讨论摩擦力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初步认识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明确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进一步验证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巩固所学摩擦力知识。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对摩擦力应用的认识。
(三)生活应用 内容设计: 教师展示或讲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实例,如汽车刹车系统、自行车轮胎纹路、鞋底防滑设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生活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知识总结 内容要点: 回顾摩擦力的定义、影响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______。
答案: 摩擦力
2、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______。
答案: 阻力
3、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抹镁粉,是为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答案: 增大
4、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______(填“有关”或“无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______;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______。
二、判断题:
1、鲸是两头尖、中间宽的体形,这种体形有利于减小阻力。( )
答案:√
2、在物体本身和接触面的大小不变的条件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小。( )
答案:×
3、飞机头部和火车头部都设计成流线型,为的是在飞行和行驶中减少空气阻力。( )
答案:√
4、摩擦力都是有害的,我们要尽可能避免。( )
答案:×答案: 有关;小;大
三、简答题一:
1、为什么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在手上涂抹镁粉?
答案: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在手上涂抹镁粉是为了增大手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由于体操动作需要运动员在器械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手部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能否稳定地完成这些动作。涂抹镁粉可以增加手部皮肤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防止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因为手部打滑而发生意外。
2、为什么在给自行车链条上润滑油后可以减小摩擦力?
答案:给自行车链条上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链条与齿轮之间的摩擦力。自行车链条在运转过程中会不断与齿轮摩擦,这不仅会增加能量的损耗,还会加速链条和齿轮的磨损。通过在链条上涂抹润滑油,可以在链条与齿轮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它们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从而降低摩擦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骑行时的体力消耗,还可以延长链条和齿轮的使用寿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