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规划 3.11《浮力》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规划 3.11《浮力》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5 10: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常见的力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包括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这一单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力的基本认知,还促进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理解力的概念,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力(推力、拉力、弹力、重力、摩擦力)。 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 探究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消失过程。 认识重力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影响。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业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初步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力的世界。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的现象引入力的概念,随后逐步展开对各类力的详细探讨,每个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理解。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具体实例的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力的奥秘。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的基本科学观念。 理解不同类型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力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实践: 能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力学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或实物演示,展示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3. 分组实验: 实验一:利用小车和弹簧秤,探究推力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二:使用橡皮筋或弹簧,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变化。 实验三: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感受重力的作用。 实验四: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大小,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评。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力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原理、蹦床运动中的弹力等。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口头汇报或测试卷,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
第十一课时《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能够识别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的体积、重量以及液体的密度等;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变化。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浮力现象。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产生的条件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浮力与物体体积、重量及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生物的纪录片片段,特别关注鱼类、海龟等动物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场景。随后,教师手持一个乒乓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透明容器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水中的行为变化。 通过生动的视频和直观的实验演示,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水中物体行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受浮力 步骤: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装满水的脸盆、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小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学生尝试将这些物体逐一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在水中的状态(上浮、下沉或悬浮)。 活动二:测量浮力 步骤: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测量同一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的视重(即弹簧秤的读数),计算两者之差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 活动三:探究体积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准备形状相同但体积不同的木块或塑料块,分别测量它们在水中的浮力。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体积变化如何影响浮力。 活动四:探究重量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在保持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如通过添加或去除部分材料),再次测量其在水中的浮力。 活动五:探索液体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准备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和盐水),让学生将同一物体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状态及浮力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表现,初步认识浮力的存在,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量化测量,让学生直观了解浮力的大小,并初步建立浮力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概念。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体积是影响浮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进一步探讨重量对浮力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浮力并非简单地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而是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即浸没在水中的部分)有关。 通过这一高级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液体密度也是影响浮力的重要因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三)生活应用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生活中利用浮力的实例,如轮船航行、潜水艇的浮沉控制、救生衣的设计等。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总结浮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通过总结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作业设计
一、 填空题:
1、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______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______。
答案: 竖直;浮力。
2、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较重的物体在水中容易______,较轻的物体容易______。
答案:下沉;上浮
3、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______,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案:大。
4、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身的______的方法来实现在水中的沉浮的。
答案: 重量(或排水量)
二、判断题:
1、石头丢入水中不受到浮力。
答案: 错误
2、物体的浮沉情况与物体的轻重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正确
3、浮力没有方向。
答案:错误
4、体积相同,质量轻的容易上浮。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
1、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什么力?这种力叫作什么?
答案: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
2、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同样材料的铁钉却会沉入水底?
答案: 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体积大,能够排开更多的水,从而产生足够的浮力来支撑船体和所载的货物。而同样材料的铁钉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少,产生的浮力不足以支撑其重量,因此会沉入水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