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4课时)(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4课时)(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5 10: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常见的力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包括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这一单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力的基本认知,还促进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理解力的概念,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力(推力、拉力、弹力、重力、摩擦力)。 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 探究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消失过程。 认识重力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影响。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业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初步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力的世界。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的现象引入力的概念,随后逐步展开对各类力的详细探讨,每个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理解。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具体实例的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力的奥秘。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的基本科学观念。 理解不同类型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力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实践: 能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力学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或实物演示,展示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推力、拉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3. 分组实验: 实验一:利用小车和弹簧秤,探究推力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二:使用橡皮筋或弹簧,观察并解释弹力的产生与变化。 实验三: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感受重力的作用。 实验四: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大小,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评。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力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原理、蹦床运动中的弹力等。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口头汇报或测试卷,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
第八课时《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力(如推力、拉力、重力、弹力等)。学生能够描述物体在受到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惯性现象。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力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细致、记录准确、分析有理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作用的和谐之美,培养热爱自然、敬畏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特别是推力、拉力、重力和弹力的识别与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这些变化。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将力与运动的关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刻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及运动状态的改变。如何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不同场景下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的变化,如足球被踢飞、汽车在刹车时减速、弹簧玩具被压缩后释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是什么让物体动了起来?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会改变?”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受力的存在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推手游戏”,感受推力与反推力的存在;用绳子拉小车,体验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活动二:认识不同类型的力 活动内容:教师展示图片或实物,介绍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活动三:实验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对小车运动距离和速度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四:理解惯性现象 活动内容:演示“突然抽走纸片,上方放置的物体保持原状不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惯性。 活动五:创意挑战——设计“力与运动”小游戏 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体现力与运动的关系。可以是纸飞机比赛、小车赛道设计等。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为后续理论学习提供感性基础。 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的力,建立对力的初步分类意识,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惯性概念,并初步掌握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简单惯性现象的能力。 通过创意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三)生活应用 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力与运动相关的现象,如骑自行车转弯、跳高运动员起跳、滑冰运动员加速滑行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利用力与运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设想。 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通过创意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知识总结 内容梳理: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及其分类、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等。强调力与运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作业设计
填空题
1、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使小车运动起来的主要力是_____。
答案: 拉力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来说,力越大,物体运动得_____。
答案: 越快
3、磁力小车在磁铁的作用下拐弯,这说明磁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_____。
答案: 方向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如果拉力不变,但往小车上加重物,小车前进的速度会_____。
答案: 变慢
二、判断题
1、推力的方向总是向前,拉力的方向总是向后。
答案:错误
2、对物体施加的推力和拉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答案:错误
3、在用同样的拉力拉小车时,小车的前进快慢与小车的重量无关。
答案:错误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关系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是小车行进的路程。
答案:错误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答案: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这是因为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具体来说,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开始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或改变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例如,当我们用手推动一辆静止的小车时,小车开始移动,这是因为我们对小车施加了推力;而当小车遇到障碍物停下时,则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同样,拉力的大小也会影响小车前进的快慢,拉力大时小车前进快,拉力小时小车前进慢。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的作用。
2、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关系的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并观察其对小车前进快慢的影响?
答案: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挂在小车后端的钩码或垫圈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并观察其对小车前进快慢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
1. 组装实验装置:首先,需要组装好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小车、棉线、钩码或垫圈、秒表以及一个用于标记小车行进起止点的挡板。
2. 改变拉力大小:然后,在棉线下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或垫圈,以此来改变作用在小车上的拉力。例如,可以分别挂上1个、2个、3个钩码,来形成不同的拉力大小。
3. 记录小车前进时间:每次改变拉力后,用秒表记录小车从起点行进到指定位置所用的时间。注意保持小车行进的路程和小车的质量不变,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 观察与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拉力下小车前进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拉力越大,小车前进所用的时间越短,即小车前进得越快;反之,拉力越小,小车前进所用的时间越长,即小车前进得越慢。这一实验现象验证了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第九课时《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后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能够识别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掌握测量弹力的基本方法。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得出结论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弹簧秤)进行弹力测量。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识别并解释弹力现象,掌握测量弹力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弹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物体形状改变后恢复原状的趋势),以及如何将抽象的弹力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进行深度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教师手持一个弹簧玩具,轻轻按压后松开,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够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力量是什么?”通过这一直观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引出“弹力”的概念。 利用学生熟悉的玩具作为切入点,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感受弹力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不同材质的弹性物体(如橡皮筋、海绵、气球等),让学生亲自拉伸、挤压这些物体,感受并讨论它们在被改变形状后产生的力。 探究活动2:观察与记录 活动内容: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拉伸长度下弹簧的弹力大小,并记录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探究活动3:制作简易弹力小车 活动内容:学生利用橡皮筋、小车等材料,自制简易弹力小车,并尝试调整橡皮筋的紧绷程度,观察小车行驶距离的变化。 探究活动4:寻找生活中的弹力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弓箭的发射、篮球的弹跳、弹簧门的开关等。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初步建立对弹力的感性认识。 通过定量测量,帮助学生理解弹力是可以被量化并测量的,同时发现弹力与物体形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验,加深学生对弹力应用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将抽象的弹力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活应用 活动设计: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实物演示,介绍弹力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减震器、弹簧秤、弹力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讨论弹力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展示弹力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知识总结 活动内容: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测量方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是没有限度的。
答案:错
2、生活中的篮球、海绵、积木等都具有弹性。
答案:对
3、按压弹簧产生的力是摩擦力。
答案:错
二、填空题:
1、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_____,力的单位是_____。
答案:大小,牛顿
2、物体受力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性质叫_____。
答案:弹性
3、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得_____。
答案:越长
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作_____。
答案:弹力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弹力?请举例说明。
答案: 弹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能够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因为形变而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生活中有很多弹力的例子,比如我们玩的皮球,当你用力拍打它时,皮球会变形,但当你松手后,皮球会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就是弹力。再比如,我们使用的弹簧测力计,也是基于弹簧的弹力原理制成的。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简述实验过程及结论。
答案: 在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首先,准备一根弹簧、多个钩码、直尺和实验记录表。然后,将弹簧固定在实验板上,测量并记录弹簧的原始长度。接着,逐一在弹簧上增加钩码,每次增加后都使用直尺测量并记录弹簧的拉伸长度。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规律: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拉伸长度就越长;拉力越小,弹簧的拉伸长度就越短。具体来说,每增加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几乎相等,这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这一规律正是弹簧测力计的设计基础,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我们可以间接得知拉力的大小。
第十课时《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知道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识别并描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能够简单测量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科学素养;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弹簧秤)进行定量测量。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摩擦力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教师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内容为雨天路滑人们行走小心翼翼、运动员在跑道上起跑时用力蹬地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雨天走路容易滑倒?”“运动员为什么要在起跑时用力蹬地?”这些问题引出摩擦力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受摩擦力 操作步骤: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然后逐渐增加压力再次滑动,感受两次滑动时手掌受到的阻力有何不同。 活动二: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操作步骤:准备两块材质不同的木板(一块光滑,一块粗糙),使用弹簧秤拉动同一木块在两块木板上滑动,记录所需的拉力大小。 活动三:探究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操作步骤:在粗糙的木板上,分别用不同重量的物品压在木块上,使用弹簧秤拉动木块,记录不同压力下所需的拉力大小。 活动四:自制“摩擦力小车”比赛 操作步骤:分组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木板、小车、不同材质的布片、重物等)制作“摩擦力小车”,并比较哪组的小车在相同条件下能滑行得更远。 活动五:讨论与分享 活动内容: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讨论摩擦力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初步认识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明确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进一步验证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巩固所学摩擦力知识。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对摩擦力应用的认识。
(三)生活应用 内容设计: 教师展示或讲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实例,如汽车刹车系统、自行车轮胎纹路、鞋底防滑设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生活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知识总结 内容要点: 回顾摩擦力的定义、影响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______。
答案: 摩擦力
2、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______。
答案: 阻力
3、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抹镁粉,是为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答案: 增大
4、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______(填“有关”或“无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______;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______。
二、判断题:
1、鲸是两头尖、中间宽的体形,这种体形有利于减小阻力。( )
答案:√
2、在物体本身和接触面的大小不变的条件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小。( )
答案:×
3、飞机头部和火车头部都设计成流线型,为的是在飞行和行驶中减少空气阻力。( )
答案:√
4、摩擦力都是有害的,我们要尽可能避免。( )
答案:×答案: 有关;小;大
三、简答题一:
1、为什么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在手上涂抹镁粉?
答案: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在手上涂抹镁粉是为了增大手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由于体操动作需要运动员在器械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手部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能否稳定地完成这些动作。涂抹镁粉可以增加手部皮肤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防止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因为手部打滑而发生意外。
2、为什么在给自行车链条上润滑油后可以减小摩擦力?
答案:给自行车链条上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链条与齿轮之间的摩擦力。自行车链条在运转过程中会不断与齿轮摩擦,这不仅会增加能量的损耗,还会加速链条和齿轮的磨损。通过在链条上涂抹润滑油,可以在链条与齿轮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它们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从而降低摩擦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骑行时的体力消耗,还可以延长链条和齿轮的使用寿命。
第十一课时《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能够识别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的体积、重量以及液体的密度等;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变化。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浮力现象。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产生的条件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浮力与物体体积、重量及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生物的纪录片片段,特别关注鱼类、海龟等动物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场景。随后,教师手持一个乒乓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透明容器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水中的行为变化。 通过生动的视频和直观的实验演示,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水中物体行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受浮力 步骤: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装满水的脸盆、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小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学生尝试将这些物体逐一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在水中的状态(上浮、下沉或悬浮)。 活动二:测量浮力 步骤: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测量同一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的视重(即弹簧秤的读数),计算两者之差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 活动三:探究体积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准备形状相同但体积不同的木块或塑料块,分别测量它们在水中的浮力。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体积变化如何影响浮力。 活动四:探究重量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在保持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如通过添加或去除部分材料),再次测量其在水中的浮力。 活动五:探索液体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准备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和盐水),让学生将同一物体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状态及浮力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表现,初步认识浮力的存在,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量化测量,让学生直观了解浮力的大小,并初步建立浮力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概念。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体积是影响浮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进一步探讨重量对浮力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浮力并非简单地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而是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即浸没在水中的部分)有关。 通过这一高级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液体密度也是影响浮力的重要因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三)生活应用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生活中利用浮力的实例,如轮船航行、潜水艇的浮沉控制、救生衣的设计等。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总结浮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通过总结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作业设计
一、 填空题:
1、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______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______。
答案: 竖直;浮力。
2、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较重的物体在水中容易______,较轻的物体容易______。
答案:下沉;上浮
3、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______,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案:大。
4、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身的______的方法来实现在水中的沉浮的。
答案: 重量(或排水量)
二、判断题:
1、石头丢入水中不受到浮力。
答案: 错误
2、物体的浮沉情况与物体的轻重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正确
3、浮力没有方向。
答案:错误
4、体积相同,质量轻的容易上浮。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
1、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什么力?这种力叫作什么?
答案: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
2、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同样材料的铁钉却会沉入水底?
答案: 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体积大,能够排开更多的水,从而产生足够的浮力来支撑船体和所载的货物。而同样材料的铁钉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少,产生的浮力不足以支撑其重量,因此会沉入水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