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素质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素质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3 17:34:40

文档简介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级高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
语文试题
2024.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4分)
1. 默写
(1)在高中生活的第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借用古诗词饱含深情地表达心声:“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开启高中新征程。展望未来,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
(2)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领悟登高望远的进取精神。
(3)曹操《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水波荡漾、海岛巍然的景象。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桃花源中人!
(5)自古以来,秋天就是文人反复咏叹季节,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边塞的秋天和江南大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会当凌绝顶 ②. 一览众山小 ③. 欲穷千里目 ④. 更上一层楼 ⑤. 水何澹澹 ⑥. 山岛竦峙 ⑦. (乃)不知有汉 ⑧. 无论魏晋 ⑨.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⑩. 衡阳雁去无留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凌”“览”“澹”“竦峙”“衡阳”。
2. 语言文字运用。
【甲】

[清]周容
独立空tíng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zūn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空tíng__________ zūn__________前
(2)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__望 【乙】__________望
(3)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答案】(1) ①. 庭 ②. 樽
(2) ①. 甲:晚 ②. 乙:晓
(3)示例一:甲诗中,诗人望见“归鸦”“疏篱”“乌桕”等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他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落日余晖、归鸦返巢的傍晚,诗人眼望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自栖息的场景,心中升起对故园的眷恋之情。
示例二:乙诗中,西去的“万点寒鸦”和“一轮斜月”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诗人看到寒鸦归巢,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有家难回的孤寂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空tíng”中的“tíng”应为“庭”,指的是庭院,意思是诗人独自站立在空荡的庭院中。
②“zūn前”中的“zūn”应为“樽”,指的是酒杯或酒器,意思是在故园菊花前饮酒吃蟹。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甲诗中,根据前两句“日没西”归鸦”等词语可知,该句描写的是太阳下山时,乌鸦归巢的情景,因此可知该诗应该是诗人在晚上的所见所感,故第一空答案为“晚”。
乙诗中“一轮斜月向人低”描写了清晨醒来看到月亮低落下去的情景,“欲追残梦惊回处”也写出诗人从梦中苏醒,想要追忆残梦的情况,因此可知该诗应该是诗人在清晨的所见所感,故第二空答案为“晓”。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甲诗前两句是写景,“独立空庭日没西”中的“空庭”“日没西”都是孤独寂寞之景,描写了一幅诗人孤独站在空荡的院子里,望着夕阳西沉的画面,流露出诗人伤感惆怅的心情;“归鸦风急翼难齐”写诗人望见正归巢的“归鸦”,因风急而难归巢,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也是有家难回,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描写的是虚景,诗人由眼前实景想象故园的情景,揣测在故园的小阁疏篱外面,乌鸦在乌桕梢头应该早已栖息了,更加强调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乙诗前两句写景,“万点寒鸦过尽西”中的“寒鸦”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诗人看到寒鸦向西归巢,流露出孤寂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轮斜月向人低”写出诗人望见残缺的斜月渐渐低落,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也如同残月难以圆满,表达出对故乡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描写的是虚景,诗人想回到被惊醒的梦中,在梦里诗人可以在故园的菊花前饮酒吃蟹,更增加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难归的悲伤。
3. 综合实践运用
学校将于9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听写大赛”。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请你修改。
通知 珍爱汉字,传承文化。学校定于9月20日上午9点,举行“汉字听写大赛”,请习字社全体成员即时参加。 2024年9月13日 某学校团委
(1)这则通知内容有一处缺漏,请指出
(2)这则通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这则通知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答案】(1)通知内容缺漏了活动地点,应在“举行‘汉字听写大赛’”前加上“在报告厅”。
(2)“请习字社全体成员即时参加”中“即时”用词不当,可改为“按时”。
(3)通知格式不规范,落款处应先写署名“某学校团委”,再写日期“2024年9月13日”。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通知的内容要交代清楚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这则通知有时间和参加人员,但没有活动地点,应在“举行‘汉字听写大赛’”前加上“在报告厅”。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即时”意思是立刻、马上,而活动时间与通知时间并不一致,这里想要表达的是“按时参加”,把“即时”改成“按时”。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②称呼 :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
④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下行写日期。
按照以上内容检查,这则通知格式不规范,落款处应先写署名“某学校团委”,再写日期“2024年9月13日”。
二、阅读(38分)
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叶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在没有纸张的时代,人们便以叶子作为载体进行剪裁。叶雕制作难度较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做叶雕主要有两大难点:一个是需要细心,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另一个是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②“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明说:“我女儿从小跟我学叶雕,但技法还有待精进,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让叶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摘编自《匠心传承,让“落叶”活起来》)
材料二:
①宣纸,文房四宝之一,既是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②宣纸的发源地与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宣纸创始人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孔丹偶遇青檀倒伏入水,因年深日久,洁白如雪,便用青檀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③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皮、沙田稻草和猕猴桃藤汁。青檀皮浆料为长纤维,稻草浆料为短纤维,二者配合使用,形成骨骼与血肉相互依存的关系。宣纸工艺十分精妙和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108道工序,历时2-3年完成,可谓“精工出细活”
(摘自《科普时报》)
材料三:
①科技赋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现代非遗技艺带来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能够聚合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非遗消费者,进一步拓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非遗技艺的全新“玩法”。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非遗数字化潜力,为网络用户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体验。
②此外,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显得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现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摘自《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材料四:
①保护并传承非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承载着非遗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因和适宜环境,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实践。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完整覆盖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衔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作叶雕,需要细心,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操作,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B. 宣纸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因发源地和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而得名,相传其面里创始人为蔡伦弟子孔丹。
C. 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D.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我国如今已拥有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材料二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从“保护传承非遗”的角度看,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4)根据上述四则材料,请为保护并传承非遗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
【答案】(1)C (2)打比方。将宣纸比作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宣纸在造纸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3)材料一侧重讲述叶雕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困境,如制作难度大、传承人难找等;材料二侧重介绍宣纸的产地、历史和制作工艺,以及宣纸作为非遗的重要性。
(4)示例: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确保技艺的传承;政府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辨析能力。
C.“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不符合文意,材料三第②段“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显得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现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可见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日益重要”之说不合文意。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划线句说宣纸“是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将宣纸比作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皇冠上的明珠”体现的是地位的重要和尊贵,此处描述的是“中国造纸技术”,表明宣纸的造纸技术达到很高的造诣,再联系后句中的“独一无二”,可知其技术的独特价值。而打比方则让要说明的意思的表达更生动形象。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侧重点的能力。
材料一先介绍了叶雕的历史和制作的两大难点,然后以“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的话“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表明了叶雕传承面临继承人难找的困境,可见材料一侧重讲述叶雕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困境,如制作难度大、传承人难找等;
材料二先评价了宣纸的重要地位和艺术独特性,体现宣纸作为非遗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宣纸的产地“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历史“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和制作工艺“主要原料为青檀皮、沙田稻草和猕猴桃藤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108道工序,历时2-3年完成”。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四第①段“保护并传承非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可得出: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根据材料一叶雕面临的找到和培养继承人的困境,可得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确保技艺的传承;
根据材料四第②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完整覆盖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可得出:政府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根据材料三第①段“科技赋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现代非遗技艺带来更多可能”等可得出: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
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龅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这一层含义在别的畜牲中是没有的。在南方,我也见到过矮小的马,样子有些滑稽,但那不是它的过错。既然桔树有自己的土壤,马当然有它的故乡了。自古好马生寒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冬夜旷野,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那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便驮着我们在雪地上奔驰开了。它们在雪原轻快地小跪,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忽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我喜欢看一群马,那是一个马的家族在夏季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种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作为这群马的首领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汤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牧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
生存竞争的规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意识,而人却有时候会忘记,造成许多误会。只有一个乐趣,看马。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文章有删改)
(1)文章脉络清晰,先写大草原雪夜驰马图,再以浓笔重彩描绘了另两幅巩乃斯马的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马,却在第二自然段写牛、骆驼和驴子,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语言揭示文中马的特性。
(4)巩乃斯的马给人以生命的启迪,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
【答案】(1) ①. 夕照旷野里的群马景观图。 ②. 暴雨雷电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
(2)用牛、骆驼和毛驴这些被人类征服的仆役形象与巩乃斯的马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对巩乃斯马的描写。
(3)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 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
(4)①生命的竞争与强者生存:马群中的首领是通过竞争确立的,体现了生存竞争的规律,启示人们要通过努力和竞争来获得成功。
②自由与勇气:在雪夜驰马的过程中,马的奔跑和嘶鸣让人感受到自由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启示人们要勇敢追求自由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
由文本6—9段内容可以概括出第二幅图景,结合“我喜欢看一群马,那是一个马的家族在夏季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可知,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描述了一群马在夏季牧场上的生活画面;由“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可知,马群的生活背景是在夕阳下的旷野里。据此可将画面概括为:夕照旷野里的群马景观图。
由文本10—11段内容可以概括出第三幅图景,结合“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可知,这幅图描绘了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夏日暴雨中,马群如何从山谷中涌出,在草原上汇聚成壮观的奔跑大军的场面。暴雨如同长鞭,驱赶着马群前进,马蹄声、嘶鸣声与风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据此可概括为:暴雨雷电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
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文章通过描述牛、骆驼和毛驴这些动物被人类驯化后的形象,突出了它们作为被征服者和仆役的角色,与巩乃斯的马形成了鲜明对比。牛的安贫知命、骆驼的丑陋畸形以及毛驴的滑稽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失去了原有的野性与活力,巩乃斯的马则完全不同,它们代表着自由、力量与美。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强调了马的独特性——它们不仅没有失去自由的精神,反而在草原上展现出了生命的力量与尊严,也强化了作者对于马的热爱与崇敬。
结构上:由下一段“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可知,在第二自然段写牛、骆驼和驴子为接下来详述巩乃斯马的魅力做了铺垫,引导读者去欣赏和感受马的全部风采。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文中“它们在雪原轻快地小跪,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可知,马在雪原上奔驰时展现出力量与速度,狂奔中的马群更是奔放有力、充满活力。
由文中“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牧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可知,尽管马强壮有力,但并不让人感到畏惧,表现出温和的一面。
由文中“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可知,马优美柔顺,它的外表美丽,尤其是种公马的长鬃毛,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由“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可知,马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征服,即使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也保持自己的尊严,即使在恶劣环境中,如暴雨来袭时,马群也会展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生命的竞争与强者生存:马群中首领的确立并不是由人为指定,而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竞争实现的。这反映了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法则,即只有最强壮、最有能力的个体才能领导整个群体。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不仅保证了物种的质量,同时也激励每个个体去争取最好的表现。对于人类来说,这也意味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通过努力和竞争来获取成就和地位,而不是依赖他人的给予。
自由与勇气:在作者描述的骑马经历中,马的奔跑带来了自由的感觉,以及对自身力量的信心。这象征着当个人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并且勇于掌控自己的命运时,就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勇气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一种内心的觉醒,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生活。
6. 文言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材料一: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明年,夷简①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②也”。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憾:怨恨。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 以:因为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在……之前
C. 仲淹顿首谢曰 谢:道歉
D. 臣乡论盖国家事 乡:家乡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请联系乙文两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答案】(1)D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4)范仲淹性情至孝,母亲在世时生活贫困,后来虽然富贵了,但依然保持节俭;他喜欢施舍,泛爱乐善,关心百姓疾苦;他不计前嫌,当皇帝让他释怀与夷简的前怨时,他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记个人恩怨。这些都体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因外物的美好而高兴。
B.正确。句意: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C.正确。句意:范仲淹磕头道歉说。
D.“乡:家乡”错误,应解释为“从前,先前”。句意: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微”,如果没有;“斯”,这,这些;“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吾与谁归”。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以”在这里是连词,用来引出原因,“母在时”作状语,“贫”作谓语,且“其后”是后文的时间状语,故第一处应在“贫”后断开;
“虽”是转折连词,连接两个前后对比的句子,即“母在时方贫”和“其后虽贵”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构成转折,故第二处应在“贵”后断开。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从材料一“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以看出,范仲淹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一旦地位提高,他并没有沉迷于物质享受。即便是在能够负担得起更奢华生活的条件下,他也保持着节俭的习惯
从材料一“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可知,范仲淹乐于帮助他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充满爱心。他关注民间疾苦,积极施舍,这样的行为符合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原则。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范仲淹能够放下个人恩怨,专注于国家大事。当皇帝要求他放下与夷简之间的矛盾时,他表明自己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而非个人情感。这种态度展现了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信条的具体体现。
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得到快乐之后再快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
材料一: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材料二: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三、写作(35+3分)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要求写作。
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以“平凡的人不平凡的贡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坚守平凡岗位,成就不凡贡献
浩瀚宇宙里,每个人都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无数恒星奉献出光和热,就可以让星河璀璨夺目。正如人类一样,每个平凡人坚守岗位,也可以成就不凡贡献。
人生而平凡,我们看到路边的小花一定会忍不住赞叹,看到新闻中平凡劳动者的事迹也一定会感同身受……每个人都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在漫漫人生路里成长、奉献。
芸芸众生,我们何其渺小;浩瀚天地,我们何其脆弱。然而渺小的我们,脆弱的我们,依旧可以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成就伟大。扫雷战士杜富国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边疆守护者之一。在一次排雷任务中,战友不慎触雷,杜富国立马把战友推开,自己却受了重伤。在这个平凡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也看到人类道德源远流长的精神成果。无臂“飞鱼”许庆不分昼夜苦练游泳,夺得奥运冠军,当大部分残障人士只能被社会救济的时候,他用自身的平凡成就了伟大。董明珠从基层业务员打拼到格力总裁,众人眼中女性普遍不如男性,但她用实力、用努力,重新谱写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壮歌,她为社会的贡献丝毫不输男性。
未来不能期许,前方道路荆棘。但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之躯却拥有不可战胜的神性。平凡人的努力、向上与不屈,正在昭告天下:平凡亦可不凡。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不凡需要平凡的孕育和积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默默付出。身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无数西气东运、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默默奉献、无问西东,推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曾制造我国开国大典国旗升起的电力装置的英雄林治远,还有许许多多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科学工作者们……他们也许无名,他们也许平凡,但他们都被载入中国史册,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平凡奉献,奠定成就了伟大的业绩。
我们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变革时期,我们有幸目睹了伟大祖国的精彩纷呈,我们有幸能够为中华的崛起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肩负的责任神圣而又重大。请记住,不要认为自己太过平凡,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会为这伟大的时代添砖加瓦;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会为这伟大的民族添加精彩。
为了不愧于时代,不愧于民族,也不愧于自己,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坚守岗位,努力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平凡而又壮丽的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二四年的新年贺词,关键句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是对“平凡”和“不平凡”关系的论述,强调平凡人物也能谱写时代华章,每一个平凡人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作文任务要求以“平凡的人不平凡的贡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考生可以联想到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身影,他们来自基层,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发光发热,以凡人微光诠释着伟大。如在酷暑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在寒风呼啸中干得热火朝天的矿业工人,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用生命捍卫边疆山河的人民子弟兵等。每一份伟大的成就,无不是立足于平凡的岗位和工作,都是一点一滴拼出来、干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歌颂每一个立足岗位,勇于担当,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小事做好的普通人。
材料中还隐含有一层意思,即无数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其意义在哪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可以对抗前行路上的风雨,大家守望相助,可以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再进一步,是平凡人的奋斗精神凝聚成新时代昂扬奋进的洪流,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考生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谁才是“平凡的人”?“平凡”和“不平凡的贡献”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也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不平凡的贡献”出自“平凡的人”?“平凡”为什么可以造就“不平凡的贡献”?还可以从“怎么样”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平凡”和“不平凡的贡献”?怎样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具体写作时,要注意结合“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贡献”进行辩证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材料和现实结合。
立意:
1.平凡铸就非凡。
2.每一个平凡而奋斗的人都了不起。
3.汇聚点点平凡之力,成就巍巍非凡之功。
4.一切伟大都有一个平凡的开始。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级高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
语文试题
2024.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4分)
1. 默写
(1)在高中生活的第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借用古诗词饱含深情地表达心声:“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开启高中新征程。展望未来,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
(2)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领悟登高望远的进取精神。
(3)曹操《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水波荡漾、海岛巍然的景象。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桃花源中人!
(5)自古以来,秋天就是文人反复咏叹的季节,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边塞的秋天和江南大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言文字运用。
【甲】

[清]周容
独立空tíng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zūn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空tíng__________ zūn__________前
(2)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__望 【乙】__________望
(3)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3. 综合实践运用
学校将于9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听写大赛”。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请你修改。
通知 珍爱汉字,传承文化。学校定于9月20日上午9点,举行“汉字听写大赛”,请习字社全体成员即时参加。 2024年9月13日 某学校团委
(1)这则通知内容有一处缺漏,请指出。
(2)这则通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这则通知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二、阅读(38分)
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叶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在没有纸张的时代,人们便以叶子作为载体进行剪裁。叶雕制作难度较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做叶雕主要有两大难点:一个是需要细心,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另一个是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②“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明说:“我女儿从小跟我学叶雕,但技法还有待精进,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让叶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摘编自《匠心传承,让“落叶”活起来》)
材料二:
①宣纸,文房四宝之一,既是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②宣纸的发源地与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宣纸创始人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孔丹偶遇青檀倒伏入水,因年深日久,洁白如雪,便用青檀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③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皮、沙田稻草和猕猴桃藤汁。青檀皮浆料为长纤维,稻草浆料为短纤维,二者配合使用,形成骨骼与血肉相互依存的关系。宣纸工艺十分精妙和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108道工序,历时2-3年完成,可谓“精工出细活”
(摘自《科普时报》)
材料三:
①科技赋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现代非遗技艺带来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能够聚合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非遗消费者,进一步拓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非遗技艺的全新“玩法”。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非遗数字化潜力,为网络用户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体验。
②此外,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显得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现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摘自《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材料四:
①保护并传承非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承载着非遗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因和适宜环境,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实践。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完整覆盖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衔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作叶雕,需要细心,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操作,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B. 宣纸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因发源地和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而得名,相传其面里创始人为蔡伦弟子孔丹。
C. 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D.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我国如今已拥有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材料二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从“保护传承非遗”的角度看,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4)根据上述四则材料,请为保护并传承非遗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
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龅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这一层含义在别的畜牲中是没有的。在南方,我也见到过矮小的马,样子有些滑稽,但那不是它的过错。既然桔树有自己的土壤,马当然有它的故乡了。自古好马生寒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冬夜旷野,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那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便驮着我们在雪地上奔驰开了。它们在雪原轻快地小跪,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忽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我喜欢看一群马,那是一个马的家族在夏季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种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作为这群马的首领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汤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牧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
生存竞争的规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意识,而人却有时候会忘记,造成许多误会。只有一个乐趣,看马。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文章有删改)
(1)文章脉络清晰,先写大草原雪夜驰马图,再以浓笔重彩描绘了另两幅巩乃斯马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马,却在第二自然段写牛、骆驼和驴子,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语言揭示文中马的特性。
(4)巩乃斯的马给人以生命的启迪,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
6. 文言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材料一: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明年,夷简①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②也”。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憾:怨恨。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 以:因为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在……之前
C. 仲淹顿首谢曰 谢:道歉
D. 臣乡论盖国家事 乡:家乡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请联系乙文两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三、写作(35+3分)
7. 阅读下面材料,根要求写作。
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以“平凡的人不平凡的贡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