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中学高2024级入学测试
语 文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8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拙劣(zhuō) 炽热(chì) 量体裁衣(liáng)
B. 狩猎(shòu) 粗犷(kuàng) 嫉妒(jì) 锲而不舍(qiè)
C. 臆测(yì) 诀窍(jué) 稽首(qí) 娇揉造作(jiǎo)
D. 拘泥(nì) 惘然(wǎng) 襁褓(qiǎng) 心无旁骛(w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量体裁衣”的“量”应读liàng。
B.“粗犷”的“犷”应读guǎng;“嫉妒”的“嫉”应读jí。
C.“稽首”的“稽”应读qǐ ;“娇揉造作”的“娇”应为“矫”。
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B.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境遇便完全呈露眼前,惟妙惟肖。
C. 写文章能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一定是文字修养极高的人。
D. 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父母想一想,你就会理解父母的心情,就不会对他们求全责备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句中说“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使用错误。
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句中指描写生动,对象误用。
C.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句子说文章写得好,不需修改,使用正确。
D.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句子说为父母着想,不和语境,可改为“设身处地”。
故选C。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游客进到广场公园之后,看到的第一眼就是用花岗岩制作的古朴庄重的郭守敬雕像。
B. 今年以来,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和消费券已成为各地促消费、稳增长的一种新趋势。
C.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D. 为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绿源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将“看到的”放到“第一眼”后面。
C.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掉。
D.成分残缺。在“书法进校园”后加上“等活动”。
故选B。
4. 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BBC电视纪录片认为这个成绩能有效显示一个教育系统是否健康?
B. 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主题为“清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
C. 《琅琊榜》播出后,圈内人士评论“这才是国产古装剧该有的样子”,观众称“该剧是良心之作。”
D. 船家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丝山等……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错误。此处并不是疑问句,问号应改为句号。
B.正确。
C.错误。引号内的内容是句子的一部分,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面。
D.错误。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等”或“省略号”。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名著阅读(5分)
5.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B.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分道扬镳。
C. 《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D. 《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侠义之士,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有误,《红星照耀中国》不是小说,是纪实性的报告文学。
B.有误,简 爱最终与罗切斯特走到了一起。
C.正确。
D.有误,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的人是武松,不是林冲。
故选C。
6. 【火的历练】学校开展读名著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诸多特征鲜明的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4个字)
在火焰山,面对一心复仇的罗刹女,孙悟空“三调芭蕉扇”,表现了其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火烧瓦罐寺,怒杀肆意妄为的恶人,体现了鲁智深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经过战火的洗礼,保尔 柯察金成长为时代英雄,我们要学习他___________的意志品质。
【答案】 ①. 机智勇敢 ②. 嫉恶如仇 ③. 顽强拼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情节、人物形象把握能力。
《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写出孙悟空有勇有谋、有顽强的毅力,不意气用事的特点。
《水浒传》中“火烧瓦罐寺”主要写鲁智深来到瓦罐寺,碰到崔道成和丘小乙假扮和尚捣毁寺院。被二人打败后,在赤松林遇到史进,填饱了肚子,回到瓦罐寺,打死了二人,烧了瓦罐寺的故事。体现了鲁智深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写出的小说。这本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顽皮的少年,经历了战火与艰难岁月的洗礼后,成为一个新一代优秀的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保尔是一位无私、自觉、意志坚定、顽强的革命战士。
(二)(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灭烛,怜光满
蒋勋
①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记得张九龄《望月怀远》这首诗里的一个句子──灭烛怜光满。
⑦“啊──”诗人惊叹了:“原来月光如此丰富饱满……”
⑧小时候读唐诗,对“怜光满”三个字最无法理解。“光”如何“满”?诗人为什么要“怜”“光满”?
⑨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
⑩“怜光满”三个字,在长达三四十年间,伴随我走去了天涯海角。
二十五岁,在从雅典向克里特岛航行的船上,一夜无眠。躺在船舷尾舵的甲板上,看满天繁星,辨认少数可以识别的星座。每一组星座由数颗或十数颗星子组成,在天空一起流转移动。一点一点星光,有他们不可分离的缘分,数百亿年组织成一个共同流转的共同体。
爱琴海的波涛拍打着船舷,一波一波,像是一直伫立在岸边海岬高处的父亲“爱琴”(Agean),还在等待着远航归来的儿子。在巨大幻灭绝望之后,“爱琴”从高高的海岬跳下,葬身波涛。希腊人相信,整个海域的波涛的声音,都是那忧伤致死的父亲永世不绝的呢喃。那片海域,也因此就叫作爱琴海。
爱琴海波涛不断,我在细数天上繁星。忽然船舷移转,涛声汹涌,一大片月光如水倾泻而来,我忽然眼热鼻酸,原来“光”最美的形容和咏叹竟然是“满”这个字。
“怜”,是心事细微的震动,像水上粼粼的波光。张九龄用“怜”,或许是因为心事震动,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
一整个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岛的夜航,原来是为了注解张九龄的一句诗。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中提领出来,享用不尽。
7. 作者以“灭烛,怜光满”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8.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烛光一灭,月光顷刻涌进来,像千丝万缕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涛,像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每一处空隙。
9. 选文的第⑨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点作答。
10. “灭烛怜光满”是作者小时候读过“一直储存着”等待着被“提领出来,享用不尽”的一句诗。请写一句你“美的库存”里的写景诗,并结合你的个人经历谈谈你的“储存”理由。
【答案】7. ①深化主旨:题目直接引用了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既是对原文意境的提炼,也明确了文章的核心——好的诗就是美的存库,可以在一生中提领享用。
②奠定情感基调:“怜光满”三字蕴含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波动,与文章中自身的处境相呼应,既有对月光丰盈之美的怜惜,也有对生命的感慨,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沉静而略带哀愁的情感基调。
③贯穿全文,“灭烛,怜光满”是全文情感发展和思路展开的线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体验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④增强艺术效果:“灭烛,怜光满”借用张九龄诗中的句子,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深邃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8. 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月光顷刻涌进屋的景象,更铺排了月光的繁华明丽,烘托出它给人无比震撼的内心感受。
9.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放到此处起到过渡的作用;
②内容上:点明主题,作者记忆中对“灭烛怜光满”这句诗印象深刻,由小时候的不理解到成长中的伴随,直到克里特岛夜航中见到波光满天地的景象受到震撼而深刻领悟,懂得了好的诗就是美的存库,可以在一生中提领享用。
10. 答案示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理由:小时候每到春季就会看到奶奶房屋下的燕子,奶奶说燕子不光是春的象征,更是勤劳的象征,启迪人们开始春日劳作,而当时我的脑海里就涌现出这句诗,至今一到春季就会想起这句诗。
【解析】
【导语】蒋勋的《灭烛,怜光满》通过对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句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感受。文章以“灭烛怜光满”为题,巧妙地引出对月光的细腻描绘和对生命真相的感悟。作者通过个人经历,特别是爱琴海夜航的场景,生动地诠释了“光满”的意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动。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意的生活态度和对古典诗词的深厚理解。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
①题目即是张九龄的诗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中的前一句,诗句是张诗的核心句,月华满庭,空灵美丽,写诗人爱惜月光的深情。以诗句为题目,渲染了原文幽静空灵的意境;文末有“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中提领出来,享用不尽”,相应的,也明确了文章的核心——好的诗就是美的存库,可以在一生中提领享用。深化了文章主旨。
②题目奠定情感基调。“‘怜’,是心事细微的震动,像水上粼粼的波光”,“怜光满”三字蕴含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波动,与文章中自身身处爱琴海时看到月光的处境相呼应,作者深悟“张九龄用‘怜’,或许是因为心事震动,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可见题目既有对月光丰盈之美的怜惜,也有对生命的感慨,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沉静而略带哀愁的情感基调。
③文中多次直接照应题目,“小时候读唐诗,对‘怜光满’三个字最无法理解”“‘怜光满’三个字,在长达三四十年间,伴随我走去了天涯海角”“一大片月光如水倾泻而来,我忽然眼热鼻酸,原来‘光’最美的形容和咏叹竟然是‘满’这个字”,“灭烛,怜光满”是全文情感发展和思路展开的线索,题目的意思贯穿全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体验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④增强艺术效果。“灭烛,怜光满”借用张九龄诗中的句子,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深邃的意境,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把月华比喻为“千丝万缕的瀑布”“大海的波涛”“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形象生动,气势逼人,生动描绘了月光顷刻涌进屋的景象。
其中三个“像……像……像……”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更铺排了月光的繁华明丽,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烘托出它给人无比震撼的内心感受,代入感强,启人想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上。前文提到诗句并加以思考,照应“最好的诗句”;后文是作者感悟印证诗句的具体过程,对应“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故此句承上启下,放到此处起到过渡的作用;
②内容上。作者提到“不是当下的理解”之后有“‘怜光满’三个字,在长达三四十年间,伴随我走去了天涯海角”“一大片月光如水倾泻而来,我忽然眼热鼻酸,原来‘光’最美的形容和咏叹竟然是‘满’这个字”“一整个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岛的夜航,原来是为了注解张九龄的一句诗”“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中提领出来,享用不尽”,作者记忆中对“灭烛怜光满”这句诗印象深刻,由小时候的不理解到成长中的伴随,直到克里特岛夜航中见到波光满天地的景象受到震撼而深刻领悟,懂得了好的诗就是美的存库,可以在一生中提领享用。可见这句话领起后文,点明主题。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及赏析诗句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出写景诗句。
结合个人经历谈“储存”理由,即是由于特定时段中具体情景的触动,想起了应景诗句并由此记忆深刻,联系诗句描述相关情境并适当阐释诗句情感价值即可。比如春天时可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季赏荷时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冬天下雪可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名句默写(4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4)中秋之夜,小新特别想念在异地打工的父亲,他借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父亲表达思念与祝福。
【答案】 ①. 一览众山小 ②. 博学而笃志 ③. 白露为霜 ④. 但愿人长久 ⑤.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览、博、笃、婵娟。
(二)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2.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13.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答案】12. “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3. 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的能力。
前人认为“蘸”字用的尖新小巧,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的状态。“春雨断桥人不渡” 不仅暗示了这天是绵绵春雨之后的晴天,使“燕子双飞”有了物候的意味,夹岸的桃花更显出了雨后的鲜红欲滴,而且映照了“蘸”字,因为水涨高了,岸边桃树半浸水中,所以桃花才贴着水面怒放,映的水上也是一片嫣红。“人不度”点出环境的幽静,与“小舟撑出”形成对比,动静相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两句诗歌的意思是:就在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遇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困境与希望:诗句描绘了春雨之后断桥的景象,人们无法通过断桥继续前行,这象征着一种困境或是阻碍。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舟撑出柳阴来”,暗示了即使在看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总会有解决办法出现,表达了困境中仍存希望的主题。
转变与机遇:“春雨断桥人不渡”看似是一个消极的状态,但接下来的“小舟撑出柳阴来”则展示了一个积极的变化。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困境往往伴随着新的机遇。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巧妙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小舟从柳阴中出现,既是对自然美的享受,也是人在自然环境中寻找路径的表现。
综上所述,这句诗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富有哲理性,体现了宋诗善于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寓深刻思想的特点。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要有积极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好愿景。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4.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__________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__________
15. 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 以刀劈狼首。 D. 策之不以其道。
16.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17. 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官:__________________
(3)为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①. 交换、改授 ②. 妻子儿女
15. A 16.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像这样呢?
17. ①. 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②. 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 ③. 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叙述柳宗元在元和十年被调任柳州刺史后的事迹,展现了他为友、为官、为师的高尚品德。柳宗元为友仗义,主动请调至偏远的播州以替好友刘禹锡解困;为官清廉,革除当地陋习,赎回被抵押的男女;为师严谨,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文章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刻画了柳宗元的仁爱、正直和学识渊博,令人敬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实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易:交换、改授。句意: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2)妻子:古今异义,这里指妻子和儿女。句意: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虚词及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以”,把。句意: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
A.把。句意: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B.因为。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C.用。句意:用刀砍狼的头。
D.按照。句意:驱使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执友”,知心好友;“何忍”,哪里忍心;“若”,像;“是”,这样。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为友:由“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可知,柳宗元为了刘禹锡能母子团聚,主动请求替他调任偏远地区,体现柳宗元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②为官:由“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可知,柳宗元革除柳州当地以人质钱的陋习,并用私钱赎回被没收的人,归还给他们的父母,体现他关心百姓,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
③为师:由“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可知,柳宗元吸引了许多进士前来学习,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必定成为名士,体现他文学水平高,指导有方。
参考译文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四、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8.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自开播以来,获如潮好评。请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出《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四点好处。(每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
在《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不少观众发出了诸多感慨,“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诗词大会,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这档节目对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实在是功不可没。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全民参与的比赛方式启发了很多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在看完节目后,也开始在课堂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
[材料三]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问题的回答,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精彩解读,这其实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忙忙碌碌,人们焦躁的心灵也同样需要抚慰,而《中国诗词大会》无疑就是最好的慰藉,因为尽管时空相隔,但节目里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①. 激发读书的兴趣 ②. 启发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③. 弘扬传统文化 ④. 抚慰焦躁的心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这档节目对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实在是功不可没”可概括出,激发读书的兴趣;
根据“在课堂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可概括出,启发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这其实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概括出,弘扬传统文化。
根据“人们焦躁的心灵也同样需要抚慰”,可概括出《中国诗词大会》抚慰焦躁的心灵。
19. 请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两组句子。(要求句式大体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
千百年来,唐诗宋词并没有和时间一同老去,而像以前一样年轻且新鲜。它如湖中初生的玉荷,天生丽质,迷醉我们欣赏的双眼;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林间吹拂的春风 ②. 缱绻柔情 ③. 轻抚我们微笑的脸庞 ④. 檐下衔泥的新燕 ⑤. 欢欣倩影 ⑥. 愉悦我们守望的心灵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划线句的形式:(比喻句,喻体)+四字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
再看内容,表达文字的话题是“唐诗宋词”,主要表达千百年来唐诗宋词生命长青,永远滋养我们的情怀、愉悦我们的心灵。画线的比喻句本体是“唐诗宋词”,喻体是“湖中初生的玉荷”,因此在写作时也要注意,喻体要选择自然物,优雅美丽,与本体事物之间有相似性,还要注意喻体与下面两句内容逻辑上的联系。
五、作文(40分)
20. 根据要求作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
那年九月,上初三我虽然学习紧张,但我依然喜欢操场上的单杠双杠,没事就去练练手,旁边是阔大的山,满山的茶树,青翠欲滴。身心就在一瞬间轻松起来,觉得生活无比美好。
有一次,经过班主任的房子,竟然发现父亲和班主任坐在一起,我吓了一跳。好在父亲只是对我笑了笑,班主任也只说了一句“你父亲很关心你的学习,要加油哦”。
下午放学,我照例去镇上文化站和同学打乒乓球。平整光洁的绿色桌面,欢快灵动的白色小球,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一番酣畅淋漓之后,我匆忙赶回家。此时暮色四合,路上寂寥无人,旁边的山林风声不断。突然,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倾泻而下。我赶忙拿出备好的雨伞,撑开。空旷的山村此时显出巨大的威力,一瞬间我只觉得我是多么渺小,仿佛随时就会被雨水淹没,被黑暗吞噬。我第一次感到如此恐惧,又如此无奈。
终于到了家。父亲已经拿了干毛巾,淡淡地说:“热水已准备好了,去洗个澡。”我在温热的水中,觉得父亲好像很关心我。因为此前父亲常年在镇上粮站工作,很少回家,我跟他不“熟”。
第二天是周末。父亲说:“我看你上初三后很累,今天去买辆电动车。”我一怔,继而大喜。
当锃亮崭新的电动车摆在我面前时,我激动不已。父亲说:“骑上去。”我手足无措,我不会骑啊!父亲看着我的窘状,笑了:“放心,我扶着你骑。”我没想到父亲会这么说,因为我和父亲年龄相差很大,相处时日又不多,并且他面相威严,寡言少语,我平时都不敢在他面前多说一句话。
我终于骑了上去,一路歪歪斜斜,一路忐忑不安。当微风拨弄面颊,当清凉感觉升起,我不知道父亲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一路流了多少的汗水。我只知道父亲到家后,说了一句“多练练车。也要好好学习”。
是的,多练,既要练车,也要学习。我明白了父亲的苦心。这一刻起,父亲不再是陌生的熟人。
一晃,我通过了中考预选,寄宿在校学习。夜以继日的学习之余,回到宿舍,那辆电动车静静地立在那儿,我想起父亲淡淡的勉励,心中热热的。
临近中考,我在家复习。漆黑的夜里仿佛有无尽的希望,我学习到深夜,停下笔,凉凉的山风透过窗棂,拂面而过,心旷神怡。一转头,发现父亲不知何时早已进入房间。他的笑容一如往常淡然:“好好学习。”想了一下,又说:“早点休息。”
父亲转身出门的瞬间,我仿佛理解了父亲。他希望我有出息,可他不催促,不抱怨,默默关注并勉励我。
我拿到重点高中入学通知书的那夜,他在微醉中说:“真好!”那夜,我蓦然明白,那个我不“熟”的人早已成为这三年离我最近的人。那夜,山村格外静谧,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这三年”首先限定了写作内容发生的时间,照应了材料中的“初中阶段”,说明我们所选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必须是自己的初中阶段;而且还应该采取倒叙手法,回忆曾经发生的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最近”一词,这里的“最近”,不仅仅是物理距离上的最近,更是情感上的最近,还有可能是思想认识上能与自己达到高度共识,有一致看法和观点。还有要写“人”,这个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物理距离很远并未在生活中真正出现过的人,还可以是文学作品中或者历史上的人。
如果从距离和情感上来选材,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可能是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同学,他们围绕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关怀着我们。当我们遇到难事需要他们时,他们会热情地支持着我们,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我们。可具体写出他们是如何帮助关怀我们的,把空间的“近”和情感的“近”结合起来。如果从思想和情感的“近”来选材,我们可以写那些最能理解“我”、支持“我”想法的人,比如,你有很多理想和抱负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老师的支持,这时支持你的人出现了,他与你心灵相通,想法一致,与你的灵魂最近,是你的知音。
写作时,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个性。写人的细节不外乎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总之要通过这些描写,采用细节来传神。如可以写你深夜读书,通过屏幕反光镜看到母亲蹑手蹑脚走进来,轻轻放一杯牛奶在你桌子上,再轻手轻脚走出去,通过这些细节传达母亲对你的关爱。另外写作内容不一定写一件事,可以是多件事的组合。
立意:
1.这三年,父亲是离我最近的人。(在我最绝望时,父亲的陪伴让我走出人生低谷。)
2.这三年,志愿者同伴是离我最近人。(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你是最懂我的人。)
3.这三年,苏轼是离我最近的人。(穿越时空,感谢苏轼与我心灵相通。)雅安中学高2024级入学测试
语 文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8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拙劣(zhuō) 炽热(chì) 量体裁衣(liáng)
B. 狩猎(shòu) 粗犷(kuàng) 嫉妒(jì) 锲而不舍(qiè)
C. 臆测(yì) 诀窍(jué) 稽首(qí) 娇揉造作(jiǎo)
D. 拘泥(nì) 惘然(wǎng) 襁褓(qiǎng) 心无旁骛(wù)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B.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境遇便完全呈露眼前,惟妙惟肖。
C. 写文章能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一定是文字修养极高的人。
D. 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父母想一想,你就会理解父母的心情,就不会对他们求全责备了。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游客进到广场公园之后,看到第一眼就是用花岗岩制作的古朴庄重的郭守敬雕像。
B. 今年以来,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和消费券已成为各地促消费、稳增长的一种新趋势。
C.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D. 为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绿源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4. 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BBC电视纪录片认为这个成绩能有效显示一个教育系统是否健康?
B. 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主题为“清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
C. 《琅琊榜》播出后,圈内人士评论“这才是国产古装剧该有的样子”,观众称“该剧是良心之作。”
D. 船家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丝山等……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名著阅读(5分)
5.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B.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分道扬镳。
C. 《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D. 《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侠义之士,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6. 【火的历练】学校开展读名著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诸多特征鲜明的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4个字)
在火焰山,面对一心复仇的罗刹女,孙悟空“三调芭蕉扇”,表现了其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火烧瓦罐寺,怒杀肆意妄为的恶人,体现了鲁智深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经过战火的洗礼,保尔 柯察金成长为时代英雄,我们要学习他___________的意志品质。
(二)(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灭烛,怜光满
蒋勋
①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记得张九龄《望月怀远》这首诗里的一个句子──灭烛怜光满。
⑦“啊──”诗人惊叹了:“原来月光如此丰富饱满……”
⑧小时候读唐诗,对“怜光满”三个字最无法理解。“光”如何“满”?诗人为什么要“怜”“光满”?
⑨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
⑩“怜光满”三个字,在长达三四十年间,伴随我走去了天涯海角。
二十五岁,在从雅典向克里特岛航行的船上,一夜无眠。躺在船舷尾舵的甲板上,看满天繁星,辨认少数可以识别的星座。每一组星座由数颗或十数颗星子组成,在天空一起流转移动。一点一点星光,有他们不可分离的缘分,数百亿年组织成一个共同流转的共同体。
爱琴海的波涛拍打着船舷,一波一波,像是一直伫立在岸边海岬高处的父亲“爱琴”(Agean),还在等待着远航归来的儿子。在巨大幻灭绝望之后,“爱琴”从高高的海岬跳下,葬身波涛。希腊人相信,整个海域的波涛的声音,都是那忧伤致死的父亲永世不绝的呢喃。那片海域,也因此就叫作爱琴海。
爱琴海波涛不断,我在细数天上繁星。忽然船舷移转,涛声汹涌,一大片月光如水倾泻而来,我忽然眼热鼻酸,原来“光”最美的形容和咏叹竟然是“满”这个字。
“怜”,是心事细微的震动,像水上粼粼的波光。张九龄用“怜”,或许是因为心事震动,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
一整个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岛的夜航,原来是为了注解张九龄的一句诗。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中提领出来,享用不尽。
7. 作者以“灭烛,怜光满”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8.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烛光一灭,月光顷刻涌进来,像千丝万缕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涛,像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每一处空隙。
9. 选文的第⑨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点作答。
10. “灭烛怜光满”是作者小时候读过“一直储存着”等待着被“提领出来,享用不尽”的一句诗。请写一句你“美的库存”里的写景诗,并结合你的个人经历谈谈你的“储存”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名句默写(4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4)中秋之夜,小新特别想念在异地打工的父亲,他借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父亲表达思念与祝福。
(二)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2.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13.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4.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__________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__________
15. 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以”意义相同的是( )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 以刀劈狼首。 D. 策之不以其道。
16.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17. 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官:__________________
(3)为师: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8.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自开播以来,获如潮好评。请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出《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四点好处。(每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
在《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不少观众发出了诸多感慨,“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诗词大会,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这档节目对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实在是功不可没。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全民参与的比赛方式启发了很多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在看完节目后,也开始在课堂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
[材料三]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问题的回答,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精彩解读,这其实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忙忙碌碌,人们焦躁的心灵也同样需要抚慰,而《中国诗词大会》无疑就是最好的慰藉,因为尽管时空相隔,但节目里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9. 请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两组句子。(要求句式大体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
千百年来,唐诗宋词并没有和时间一同老去,而像以前一样年轻且新鲜。它如湖中初生的玉荷,天生丽质,迷醉我们欣赏的双眼;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0. 根据要求作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③不少于600字。